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中国大妈

  	      	      	    	    	      	    

中国大妈(Dama)

目录

什么是中国大妈

  2013年4月12日和4月15日,国际黄金价格经历了一次暴跌,从1550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61元/克)。随后,来自各方的抢购黄金消息,打破了供需平衡。在经历了创纪录的跌幅之后,中国的散户投资者引发购买黄金的热潮,这些散户中大多数是购买黄金首饰的中年女性,因此称这些疯狂买金的中年女性为中国大妈。大妈基于对黄金的朴素价值认识,对黄金的保值增值寄予厚望。4月份,“中国大妈”开始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

  “五一”黄金周首日,广州、武汉、杭州等各个城市上演一场疯狂的抢金大戏,零售商迎来消费小阳春。多家百货商场周大福、老凤祥、六福、金大福等专柜围了许多抢购黄金的消费者。“买金像买白菜一样,不讲价,一来就开单、付钱,好像怕慢一步就被别人抢了。”不少“抢金客”奔赴香港、澳门将金店“洗劫”一空,甚至还出现了未开门就挤爆门口的奇观。4月28日,有超过12万内地游客抵港,比去年同期上升超过两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去购买黄金。坐落于湾仔71年的永安金铺店员魏先生称,由过去一个月店铺的生意额飙升6倍至7倍,曾有客人花20万港元狂扫1斤黄金。有位于旅游旺点的珠宝金行表示,游客量自“黄金周”前夕已暴增,较平时多约30%至40%,凡是足金制成品,无论饰金、金粒都被扫走,不少旅客为此叹“一金难求”。周大福在香港和澳门的分店缺货甚至不能正常开业。 

   2013年8月份,美国著名《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买家对金价走低十分敏感,抓住今年的机会大量购买黄金饰品。国际金价今年4至6月下跌期间,许多中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不少中年女性,以至于引发外界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关注。在其网站的视频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这个用汉语拼音得来的单词。“中国大妈绝对是黄金抢购潮中的主角,她们很久没有见到金价如此低,对她们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国大妈一词成为2013年的年度热词。

中国大妈战胜华尔街了吗[1]

  2013年4月以来市场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言是“高盛投降”,并被普遍解读为“中国大妈战胜华尔街”。

  4月23日,高盛终止卖出黄金的建议,被传为“华尔街卖出多少黄金,大妈们照单全收”。

  查阅高盛原始报告资料:“因黄金价格突破1400美元/盎司的止盈线,所以我们停止做空COMEX黄金的建议。我们获得10.4%的预期收益,并结束了交易,大大提前于1450美元/盎司这一原始目标。此前的黄金价格变动太过迅速,或由技术指标被突破所引发。”

  “我们倾向于认为:金价将继续下跌。因ETF资金持续流出,持有黄金的意愿持续衰减,且经济学家们预测美国的增长将于今年内重启。”

  业内人士指出,高盛的投资建议早已做出,当时价格为1585美元/盎司,当4月17日价格跌到1387美元/盎司时,为防止大幅反弹,故将止盈线定在1400美元/盎司。另外,这并非高盛在交易,而是提出建议;目标品种既非黄金现货亦非黄金期货,而是指数S&P GSCI Gold Total Return Index。

  “从宏观面到微观面,华尔街金融巨头的投资依据非常广泛,亚洲市场的黄金消费增长即使可以算作一个因素,权重也不会很大。”曹扬慧表示,“事实上中国市场对华尔街的影响聊胜于无,金价主要影响因素都在欧美,且内盘金价一直对外盘亦步亦趋。”

  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Trust”,一般被认为是黄金市场晴雨表。根据该基金提供的公开数据,4月11日至5月初,SPDR持仓量由1181.42吨持续降低至1075.23吨,锐减9%;资产净值总额亦由594.3亿美元降低至502.6亿美元,一路惨降15.4%。这一过程中,多头作用并不明显,跌势却十分明确。

  近日喧嚣尘上的“中国大妈”恐将“站在高岗上”。

  分析人士指出,与其认为黄金大抢购表现了中国投资者的实力,毋宁说是因房地产受调控、股市萎靡不振,普通投资者缺乏安全感并迫切需要新投资渠道

中国大妈疯狂抢金的原因分析

  1、中国大妈缺乏投资渠道

  尽管从2013年4月份上旬开始,国际黄金价格经历一轮过山车式跌落,机构投资者站出来纷纷抛售,可是,由于“中国大妈”全力加盟,论公斤入手,像买大白菜一样随便,竟然让国际金价起死回生,高盛也停止推荐做空黄金。

  面对国内消费者的“抱团”抄底,专家学者口径出奇地一致,都在极力提醒“中国大妈”不要太冲动。有专家者指出,黄金就像一把坠落的尖刀,最好不要抓。更有评论者称,多数消费者其实对眼下黄金的中长期价格走势并没有任何研判,如此投机性购入,“赌徒心态”昭然。

  倘若从国人疯抢黄金的根源审视,就会发现,目前的中国消费者,不差钱,差的是投资出口。截止2012年年底,中国居民个人储蓄余额已高达41万亿元。从这一数字,可见中国潜在的巨大投资需求

  然而,国人的投资渠道一向比较狭窄。买房子吧,现在国家极力调控,国N条接连面世,老百姓会担心房价下降,得不偿失。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海外置业。据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在美国的购房花费仅占所有外国人在美国购房花费的5%。而2012年,这个比例跃升至11%,中国人在美国购置房产花费90亿美元,使其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房产第二大海外买家。

  把钱存入银行,由于存款利率低,与每年通胀相抵,几乎不赚钱,甚至赔本;倘若投资股市,数年以来的股市萎靡,让股民财富严重缩水。据估计,中国炒股或受炒股直接影响的家庭成员将近2亿人,2011年股民的人均损失约在4万元左右。所以,在金价下跌以后,不少人把黄金探底看做投资的救命稻草,期待黄金未来良好的上涨预期,只不过需找投资出口罢了。

  环顾国内,民间资本正陷入深深的投资饥渴中,当民间资本有钱无处花时,就变成了游资。当某个领域出现一点缝隙,这些游资就会跑出来,蜂拥而上。这些年,轮番上演的“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玉米疯”,都无不反映出民间资本的合法投资路径很少,折射出民间资本生存空间的狭窄。

  尽管在人们的记忆与印象中,给民间资本解围的政策文件不少,但仍有不少障碍在阻挡着民间资本前进的脚步。这样一来,民间资本对于黄金投资这样风险性极高的投资也会趋之若鹜就不奇怪了,一旦黄金下行的风险出现,将会损耗不少民间资本辛苦积攒的财富。

  从“华尔街不敌中国大妈”这一看上去玩笑的说法中,政府应该看到给民间资本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让民间资本有制度化出口的迫切性[2]

  2、财富的保值[3]

  “中国大妈”不懂深奥的数学模型,不懂复杂的风险对冲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只知道黄金出现30%的下跌时,买进相对安全。在全球纸币体系大肆注水的当下,“中国大妈”投入“财富保卫战”,其守护财富的焦灼和投资无门的无奈都写在脸上。

  金融危机以来,“谁比谁更烂”的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远未终结。美联储以三轮量化宽松(QE3)的美元超发水浸发展中经济体,把通胀的祸水引向他国;欧洲靠印钞救命;日本祭出约1.7万亿美元的超级重振计划,并且不排除“将采取更大胆的弱势货币策略”。此时,“中国大妈”抢黄金,不是货币超发语境下的财富守护逻辑吗?

  2013年3月底,我国银行体系存款余额已超100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钱多”,成因复杂,喜忧参半。长期的金融管制下,投资渠道狭窄,楼市恐高限购,A股失魂落魄,理财产品续演庞氏游戏,各类资产价格轮番上涨,炒完纸头(字画)炒石头,炒完石头炒木头……能发现一个价值凹地,比在平原上发现一只“华南虎”还要难,想想当然还是黄金保险。

  钱多利弊共生,如何才能趋利避害?

  如果顺势加快金融改革,加大金融创新有效供给,让投资渠道狭窄的喇叭口洞开,同时加快民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鼓励百姓放手消费,那百万亿的货币既可为各类投资提供源头活水,资本市场会一扫颓势,又可转化为提振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但如果引导不当,没有足够恰当的池子和金融创新工具来分流泄洪,巨量资金就极易成为“笼中虎”,它一有机会就猛虎扑食,触发各类资产价格重估和轮番上涨,加剧市场混乱,诱发通胀和社会恐慌。

  货币天生不是黄金,它可以是贝壳,但黄金天生是货币,历史性地充当抵抗通胀的“圣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如果不是基于真实财富创造的“钱多”,实际上就是印钞机和资产泡沫的功劳。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度的货币化来润滑、提速,但货币供应量占GDP之比应有一定的安全边界。否则,通胀的螺旋一旦失控,就会像龙卷风一样无情地掠走国家和民众的财富。就此而言,“中国大妈”的无奈之举已在为我们预警。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