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两型农业模式可以这样理解:与农业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在空间、时间和数量方面的最佳组织和选择,以高效清洁利用、开发农业生产资源及生产方式的“两型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两型农业模式是建设两型农业和实现两型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效益的实体。两型农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实现两型农业效益和功能的必要手段,是生态学、农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理论的具体应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原则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使高碳农业和石油农业转向生态环保低碳农业的有效方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及资源禀赋来组织农业的物质、能量、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根据两型农业的内涵和概念,可以分为资源节约型模式和环境友好型模式。资源节约型模式包括节投农业模式、节地农业模式、节水农业模式、节能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环境友好型模式可以分为低污染农业模式、低耗能农业模式、生态休闲农业模式。根据两型农业的技术菜单,两型农业产业模式也是大致可以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只是根据两型农业技术体系特征,两大分类的细化内容有所变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分为节约型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模式、加工农业模式、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划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农业园区产业模式。两型农业本身是较为复杂的生产体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地区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现有模式。不同地区其两型农业模式也必然不是完全相同。对于模式的选择,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两型农业模式。
1.多样性。没有一种模式是固定不变,都需要根据地区具体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地区的特殊性导致了模式的多样性。根据两型农业的内涵、特征、技术体系等,其模式也体现出多种形式。
2.区域性。两型农业模式的发展是和两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地区实践的经验积累。不同的地区其两型农业模式也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将不同。
3.效益性。两型农业的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项生产要素组织的最佳方式,是实现两型农业绩效和功能的载体。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能给当地区域经济带来绩效的基础上的,一定模式的两型农业必然具有效益性,分别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整合性。模式的选择要有利于地区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两型农业的模式是区域经济资源要素的组织状态,是物流、能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情况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