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动物界全系列】线虫动物门—刺嘴纲

线虫动物门—刺嘴纲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线虫动物门

刺嘴纲

 

刺嘴纲(学名:Enoplea)是线虫动物门下的一个纲。

1.下属

刺嘴亚纲(Enoplia)

刺嘴目(Enoplida)

三矛目(Triplonchida)

矛线亚纲(Dorylaimia)

矛线目(Dorylaimida)

索虫目(Mermithida)

单齿目(Monochida)

膨结目(Dioctophymida)

毛首目(Trichocephalida)

等咽目(Isolaimida)

2.刺嘴目

刺嘴目(学名:Enoplida)为刺嘴纲的一个目。

(1)形态特征

体小型或中型,头感器排列成3圈,第一圈为6个唇乳突,第二圈为6个感觉毛,第三圈为4个感觉毛。咽长圆锥形,基部膨大,咽腺5个,1个在背面,4个在腹面。雄性具2个精巢,排泄器官为单细胞的腺状体。尾腺3个,多数海产,少数咸水或淡水,如旋毛虫和人鞭虫。

(2)下属科

刺嘴科(Enoplidae)

罗氏科(Robertdollfusidae)

3.三矛目

三矛目(学名:Triplonchida)是刺嘴纲下的一个目。

(1)下属科

毛刺线虫科(Trichodoridae)

三孔科(Tripylidae)

(2)毛刺线虫科

毛刺线虫科(学名:Trichodoridae)是三矛目下的一个科。

毛刺线虫属(学名:Trichodorus)是毛刺线虫科下的一个属。

①特性

a.雄虫

交合刺牵引肌延伸至缩回交合刺基端前数个体宽处,交合刺形态多样,通常弯,交合刺饰物有或无刚毛、线纹、缘膜,侧颈孔数1对,偶尔无。 [1] 

b.雌虫

生殖系统双生殖腺,受精囊有,1 个种无,阴道长约为体宽的1/2 ,有几个种例外,阴道骨化结构显著,小到大,阴道收缩肌发达,阴门形态孔状,横裂,纵裂,阴门区侧体孔有,偶尔无,侧体孔1~2 对,偶尔无,尾孔1 对。

②传染途径

随根部粘着的土壤传播。

③危害性状

危害所有植物的幼嫩根部。它能传播许多重要作物的不同病毒。

④原始毛刺线虫

原始毛刺线虫(学名:Trichodorusprimitivus)为害菜豆、莴苣、黄瓜、烟草和甜菜等作物的菜豆早期褐变病毒、该线虫是杂食性的、能够取食十字花科植物、三叶草、黄瓜、莴苣、玉米、马铃薯、甜菜、烟草、小麦和一些木本植物等。

a.形态

雌虫:温热杀死虫体向腹面弯曲。前体部类似雄虫,但没有副乳突。侧体孔可见,一个在阴门稍后方,在阴门前的2个侧体孔,一个距阴门三个体宽,另一个距阴门数个体宽。尾孔在接近尾尖的腹面,尾钝圆。双卵巢,卵巢回折;受精囊常可见到精子。阴门壁加厚呈杆状,阴门裂与体轴垂直。

雄虫:体形粗壮,雪茄烟形,热力杀死后向腹面弯曲;头顶端略呈圆锥形,向前稍突出唇区。侧器孔位于唇侧面,椭圆形;侧器囊长圆形,经一细管连接到纤维束状的感觉器。瘤针前端纤细,但向后逐渐加粗至三叉处。瘤针上距尖端1/3处环绕一不清晰的诱导环,整个诱导环被肌肉包围。食道管在瘤针腹侧,通过狭部连接到洋梨形的食道腺,勺形的食道腺基部毗连肠。神经环环绕食道腺前方,恰在排泄孔处或稍后。3个腹乳突位于排泄孔前方,1个相对于瘤针中部,1个在瘤针基部处,1个位于神经环稍前或神经环位置。在瘤针1/3处有一对侧颈孔。尾部肛门前交配附属物有3个腹乳突,第1个相对于交合刺基端,第2个在第1个腹乳突前体宽1/4~3/4距离处,第3个在第2个腹乳突前两个体宽距离处。肛门后亚腹部有一对尾孔。单精巢。交合刺成对,无横纹,基部约4μm宽,逐渐变细至中部1μm宽,前端纤细,腹向弯曲。引带清晰可见。

b.生活史

完成一个生活史在15~20℃下,约需45天。

c.生物学特性

原始毛刺线虫大部分发生在沙和沙质土壤中,偶尔也在粘土中发现。其土壤中分布深度较广:0-70cm,最集中的区域为20-40cm或苜蓿根部60-120cm。对土壤中的铜具有较高的耐性,是一类最能忍耐土壤高酸度的毛刺线虫,如PH=5.1-6.5的沙和PH=6.3-6.9的沙质土。行两性繁殖。生活史与具毒毛刺线虫相似,在15-20℃时为45天。根据De Pelsmaeker(1987b)报道,在马铃薯根部,相似毛刺线虫的在春季大量发生,但据Boag和Alphey(1988),相似毛刺线虫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是有一K形的活动。多食性。

d.分布情况

原始毛刺线虫主要分布在温带区。大部分的有关报道来自于欧洲。在英国、比利时、西德、波兰、瑞典南部以及法国、意大利、荷兰、挪威、丹麦、保加利亚、葡萄牙、罗马等国均有广泛分布。南斯拉夫未见有报道。美国的俄勒冈州、加里福尼亚州、阿肯色州、维吉尼亚州、马里兰、佛罗里达州和新西兰偶尔有所报道。

e.传播途径

可通过球茎类的花卉、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

f.为害症状

原始毛刺线虫通过取食直接对根部造成危害。该线虫是TRV的传播介体,而TRV则会引起西红柿维管束畸形,此外它还能传播PEBV,PEBV会使豌豆作物受损并能影响到紫花苜蓿、黄瓜、烟草、甜菜,导致甜菜根畸形。

g.防治方法

于毛刺线虫主要是通过球茎类的花卉、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检疫和处理。防治毛刺线虫主要是针对其作为传播病毒介体上去考虑,一般其本身对于寄主的直接影响往往考虑的较少。尽管有些作物也能减少线虫数量,但由于具毒毛刺线虫是多食性的,所以作物轮作并不有效也不实际。其它的非化学技术如犁地、使耕地休闲都已经有所尝试,它们对于减少线虫数量也是有效的。

早期的大部分化学防治都采用各种挥发性的杀线虫剂复合物,如DBCP,D-D或是EDB。尽管这种化防是有效的,但用起来既困难又危险,一些杀线虫剂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已经被禁用了。其它不具挥发性的杀线虫剂象铁灭克,呋喃丹,克线磷和万强现在已被大量的挥发性复合物所取代,这些杀线虫剂并非通过减少毛刺类线虫数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改变线虫的行为,进而来影响它们传播病毒的能力,使其传毒能力降低。

4.矛线目

矛线且(学名:Dorylaimida)是指大多数有口针和矛型食道的无尾感器纲线虫。虫体角质膜常较厚,光滑或少线纹。口针由壁齿演化形成,常称齿针或瘤针,少数无口针的口腔内有壁齿或齿。食道无中食道球,常由细长的前部和膨大的后部组成,瓶状,通称矛型食道或瓶状食道。

佣器口绝不呈螺旋状。缺侧排泄道。多数雌虫双生殖管,雄虫交合伞和引带少觅和罕见;生殖乳突普遍,并常有交配乳突。普遍栖息于淡水或土壤中,无海洋类群。多数自由生活,取食微生物或食性不明,少数寄生于植物,或捕食多细胞动物。

本目类群庞杂,包括9个总科、39个科。寄生植物的矛线目线业限于长针科和毛刺科,都属根系的外寄生物,其中部分虫种兼传植物病毒。

5.毛首目

毛首目(学名:Trichocephalida)是刺嘴纲下的一个目。

(1)下属科

毛首科(Trichuridae)

(2)毛首科

毛首科(学名:Trichuridae)为毛首目的一个科。

毛首线虫属(Trichuris),常被叫做鞭虫属,是毛首科的一个属,包含20多种动物体内寄生虫,如毛首鞭形线虫。其身体如鞭子一般,故名。狗、猫、猪和人类都是它的宿主。

①鼠鞭虫

鼠鞭虫(学名:Trichurismuris)是小鼠的线虫寄生虫。它与人类蛔虫寄生虫毛首鞭形线虫非常相似,因为它在交叉时具有免疫反应性,因此经常用于相关研究。

摄入含胚的卵的材料会导致传播和感染。卵向下移动到盲肠,并在那里诱导幼虫孵化。幼虫继续穿透黏膜上皮,然后在9至11天后蜕皮进入感染的第二阶段。感染后约17天,幼虫到达第三阶段,5天后进行第四阶段蜕皮。幼虫在感染后29天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并转变为成熟的雌雄异体成虫。这些鞭虫利用它们的前端将自己嵌入到排列在大肠壁上的细胞中。在肠壁中建立它们的位置后,成虫交配并通过粪便将不含胚的卵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

鼠鞭虫依靠与肠道细菌的直接接触来促进胚胎的孵化。使用绿色荧光蛋白和大肠杆菌菌株,可以看到细菌专门聚集在位于卵两极的鳃盖周围。细菌含有1型菌毛,其菌毛尖端具有黏附素FimH。FimH与卵子表面的甘露糖化受体相互作用。当结合时,信号转导级联被触发并导致蠕虫从卵中出现。温度,特别是37°C时,可作为额外的孵化提示;这种特定的温度被认为可以防止鼠鞭虫卵在不理想的外部环境中孵化。

鼠鞭虫与细菌之间的关系对宿主的免疫反应也有显着影响。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2型辅助性T细胞(Th2)的活性会降低,因为与肠壁结合的鞭虫较少。这反过来又促进了Th17和Th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感染后约18天,经抗生素处理的小鼠体内的蠕虫负担大大减少,进一步支持了细菌对蠕虫的建立至关重要的观点。

②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学名:Trichuristrichiura)是毛首线虫属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人类的大肠,引发鞭虫病。雌虫长35–50毫米,雄虫长30–45毫米。雌虫每天能产2,000–10,000枚卵,寿命约1年,卵从人体内排出后进入土壤,人食用受污染作物后将再次感染。

a.形态

成虫活时成暗红色,死后灰白色,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约占虫体长的3/5,后端明显粗大。鞭虫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活动时可自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前段为肌性,后段为腺性。咽管外由呈串球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杆细胞的分泌物可能具有消化宿主组织的酶,具有抗原性。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1根,可自鞘内伸出,鞘表面有小刺。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鞭虫卵呈纺锤形(腰鼓形),大小约为50~54×22~23μm,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的盖塞(opercular blug)内含一个卵细胞。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尚未分裂。

b.生活史

在小肠内,卵内幼虫活动加剧,以及分泌酶的作用,幼虫自卵壳一端的盖塞处逸出。并多从肠腺隐窝处侵入局部肠粘膜,摄取营养,进行发育。经10天左右,幼虫重新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入肠壁粘膜至粘膜下层组织,后端则裸露在肠腔内寄生并发育为成虫。自误食感染期虫卵至成虫发育成熟产卵,约需时1~3个月。鞭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5年。

c.致病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惟在进行常规粪检时,才发现有鞭虫寄生。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多见于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病例。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以及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等。

d.实验诊断

鞭虫病的诊断以检获虫卵为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等。因鞭虫卵较小,容易漏检,需反复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e.流行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尤以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有利鞭虫卵的发育和传播。在荫蔽、氧充足的环境中,适宜虫卵发育的温度为30℃,并能保持感染能力达数月致数年。鞭虫卵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不及蛔虫卵强,因此,在我国南方人群的鞭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干旱地区。

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比成人高,这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以及接触感染期虫卵的机会多有关。

f.防治

防治原则基本上与蛔虫相同。应强调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做好保护饮用水的清洁及加强粪便管理,这是预防鞭虫感染的主要措施。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重视驱虫,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对治疗鞭虫病的效果较好。

 

 

搜索建议:
热议

 【歌词】凡间 (激情版) / 歌...

齐天大圣被压在五指山的那一年,我转世成为了凌霄宝殿的神仙。如来佛祖一句话让他被压五百年。玉帝派我在天上看守他五百天。天上一天,地下一年,我整整陪伴他一年零四个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