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香浓、丝滑、入口即化
人们总喜欢赋予它一些浪漫色彩
它是人类智慧的妙手之作
没错,它就是巧克力!
一、掺了辣椒的苦水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源自可可树,一种只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热带雨林中的乔木。
可可豆原产于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将可可豆作为食品可以追溯到玛雅人时期,后期又被其后继者阿兹特克人将这美食发扬光大。
当时南美洲茂密的森林中长满了野生可可树。当地的土著居民摘取这种树上的果实后,偶然发现可可豆荚自然干燥后露出褐色的散发出独特香味的可可豆。
他们把可可豆碾碎,加上香草、胡椒和树汁,再兑上水,搅拌起泡,最后加入玉米粉,制成一种褐色的带有苦味的饮料来喝。
关于为什么要加玉米,一种推测是因为可可豆本身太油腻,所以加入一些淀粉来缓解油腻感。
阿兹特克人将这种饮料称为chocolatl,意为苦水,这也是今天英语中的巧克力(chocolate)最初的来源。
据1545年的一份文献记载,当年风靡的可可豆甚至被当作货币使用——一只玉米肉粽值1颗可可豆,一只火鸡值200颗可可豆,当时一个挑夫一天的工资是100颗可可豆。
二、香草糖浆代替辣椒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们最终占领了这片土地。
1585年,可可豆开始被运回到欧洲,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口味,西班牙人一改美洲人掺辣椒的习惯,代之以砂糖和香草。于是,这种饮料开始呈现出我们现代人熟悉的甜味。
在最初的几十年里,这种饮料只在西班牙宫廷中流行。直到1615年,西班牙的安妮公主嫁给法国的路易十三,饮用可可的习惯才传到法国以及其它欧洲国家。
三、从饮料到巧克力
欧洲人喝的可可饮料虽然已经加上了糖,但可可豆里有一半都是油脂,这种饮料的油腻感却始终无法消除。
而且掺杂着油脂的可可豆也无法被研磨得太细,所以喝的时候常常会吃到豆渣,十分影响口感。
1828年,荷兰人梵豪登发明了螺旋压滤机,这一机器能够将可可中的油脂滤掉,同时去除脂肪之后的可可豆也能够被研磨成为更精细的可可粉,这样一来,口感就大大改善了。
1847年,这种荷兰可可被英国人约瑟夫·弗莱拿走,在与糖和额外的可可脂混合后,压入模具,就这样他的英国弗莱氏公司成功生产出第一块固体巧克力。
之后瑞士的鲁道夫·莲更是发明了史上第一块入口即溶巧克力。
后来人们继续丰富巧克力的口感,逐渐在巧克力中加入牛奶或奶粉,在巧克力外观上做出诱人的造型,把原本苦涩深色的巧克力包装成了一颗颗美味华丽的糖果。
在今天,巧克力的制作工艺在经历了几百年的磨砺,终于凭借它入口即化的口感、浓厚的美味、以及历史和商业赋予的高贵形象,成为了最风靡全球的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