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家乡,过完春节是一定要唱大戏的。每当戏班子来的时候,家长都会让其给小孩开脸,也就是描上唱戏的妆容。按老人们的说法,过去,生活艰苦,小孩不容易存活,想借戏班子取个贱养的意思,但一旦让戏班子开脸,就必须连着三年都开脸,这样才会起到好的兆头。所以,在戏台下边,偶尔也会看到画着戏脸儿的孩子。而现在家长给孩子开脸,则是娇养的意思,与过去完全相反。

开脸还有另外一个意义,被称为汉族的婚俗之一,也是女子已婚的标志。在古时候,开脸被称为绞面,绞脸。指在婚礼前为新娘梳妆脸面,可以是在娘家,也可在婆家。开脸人必须是全福妇女操作,即父母,公婆,子女俱全的人。用的工具一般是丝线。甚至在当时,有人专门从事这个职业。开脸也是有讲究的。坐的方向一般是坐南朝北,忌坐东向西。步骤也是严格要求。女子一生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而开脸时,是边扯汗毛边念开脸歌。
关于开脸,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隋汤帝经常微服出巡,有时拦截轿子,强拐新娘。致使百姓迎亲不敢敲锣打鼓。有一个人要娶妻,但女方坚持风光出嫁,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媒婆将新娘脸上的汗毛尽除,略施脂粉。让新娘坐在朱红描金的艺阁上,迎亲队伍沿途敲锣打鼓。这时,侍卫拦住轿子,二迎亲队伍推说是迎神会,侍卫看到新娘脸若盈光,汗毛都看不见,以为是天仙而不敢冒犯,便顺利放行。

后来这个风俗便沿袭下来,但传说只是传说。不过,开脸的确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美容方法。经过丝线的拉扯,汗毛尽除,能让脸部光洁美丽。
随着时代的变迁,姑娘结婚前的开脸已由化妆师、美容师取代了。但在农村,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这个风俗。但不再是作为婚前做,而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开脸,把其作为一种美容方式。

评书中也有对开脸的说法。指书中的主要人物出现时,说书人对其相貌特征,穿着打扮的集中介绍,让听众未见其人,已领其神。
到底开脸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追溯。但这个风俗,却被保留且演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