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夏日副本》的方式,或许有许多种副本。它是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短片单元的中国影片,是伦敦电影学院留学生的毕业作品,是一场近二十九分钟的影像梦境——当然,它首先是女孩潘越关于夏日的想象与记忆。
这场夏日属于浙江缙云,这是导演潘越的家乡。这座“浙南村庄”与它的方言,还有环绕其间的自然山水,能让她注入最多的感情。她用生命经验的质料,创造了一个名为小恺的留守儿童,伴随着他夜游症的发作与治愈,隐形的创伤是否得以愈合?导演以此为共同的找寻,在四十度的伏旱天里,呈现真实与幻梦的相互交织。
《夏日副本》剧照
这部影片中的真实,可以是琐碎的真实,譬如小恺玩石子时误伤了女孩,烧草时引发的火灾,都是导演未曾褪色的童年记忆;但也可以是浩瀚的真实,无数的小恺们散落在各处,共享着留守儿童的孤独与迷惘,也或多或少从自然的陨落与新生中习得伟力与柔情。对于影片中的小恺、小杰,和他们所代表的群体来说,没有什么与别不同的,也没有什么是微不足道的。
photo by 谢鑫
这些真实可以换来真情。在戛纳电影节放映结束之后,一位爱尔兰女孩前来夸赞潘越的作品,但她说的不是常见的“喜欢”,而是“我想谢谢你的电影”,即使爱尔兰与浙江缙云拥有不同的方言、文化与节庆,但这两个女孩都知道,什么是夏日与阳光,什么是山峦与河水,什么是眼泪与爱。
《夏日副本》剧照
这样与世人共通的“副本”,恰恰就是电影的意义。潘越也曾在荧幕暗下之际,分享着他人的生命旅程。作为观众,她沉浸在戛纳电影节迷影的氛围里,和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一样,担心错过好的电影,担心走错影厅……而作为影像的创作者与分享者,当她用影像分享自己最真挚的经验时,当她收获着异国的知音与掌声时,她恰恰也是尝试将个体经验置于多元语境中激荡,寻获一种全新试炼;同时发出属于自己的女性之声,参与着“创造”这样一座电影之城的过程。电影艺术正是用它副本性的媒介,拷贝着每个人独特的生命经验。更多属于女性的副本,当然会为年逾百岁的电影,注入更多生命的活力。
photo by 谢鑫
在国际舞台上迈出的第一步,是在导演潘越的一次实践,亦是一次阶段性回溯,深知一部影片从拍摄到面见观众并非易事的她,不着急乘风,相反更聚焦于自己真正欲意拍摄的故事。在采访结束之时,潘越又匆匆赶赴下一场观影,去学习、感知、沉淀,正如寻获她的下一步作品。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女性导演,在影像作品中展现她们所关注的、所体悟的、所思考的、所关怀的,这无疑是ELLE希望聚焦的「女性立场」。借此经验,我们期以更多的创作者从常见、易得、循环的叙事“副本”中跳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以下为全部采访文字:
Q
A
&
ELLE-世界时装之苑ELLE
PY-导演潘越
ELLE: 首先可以谈谈构思这个故事和主题的缘由吗?
PY: 这两者其实都和我自己的生命经验相关。我一直想要选择更熟悉的家乡来创作,先确定了这个环境之后,才开始考虑主题。留守儿童也是我一直关注的群体,我小学三到六年级也有留守的经历,父母在城市务工,我就在乡下度过童年,我很多兄弟姐妹也都是这种状态。
因为是在自己家乡的故事,我会加入很多童年的经历,例如片中小男孩扔了块石头,不慎把邻居家女孩砸得头破血流,这其实是我小时候是小女孩时干的。包括男孩们在河边烧草,差点造成火灾,也是当时我和另一个同岁的女孩一起闯的祸。
《夏日副本》剧照
ELLE: 可以谈谈你选择男孩作为主角的原因吗,如果是女生的话,戏剧性是否会更强?
PY: 因为故事主线里需要男主角与拾荒的男孩偶遇,如果是留守儿童的女孩和拾荒的男孩,据我观察似乎不太有交集。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男孩,会出门去和别的男孩一起玩,所以主要还是基于题材和情节的考虑。
ELLE: 作为新人创作者,可以谈谈拍摄过程中预料之外的情况与困难吗?
PY: 首先作品的人物蛮多的,群戏上面费了一番功夫,而且我们既有老人也有小孩,演员的年龄跨度很大。因为需要说当地方言,所以我们演员是在缙云选的,刚好这两个小男孩也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第一次演戏,但都演得很认真。
《夏日副本》剧照
除了演员之外,我们还需要处理火戏和水戏。当时我们出外景,伏旱天四十度的天气,还会用到洒水车之类的大道具,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么大规模的制作也是第一次,不管对于整个摄制组还是演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拍有些戏的时候,演员可能比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我们剧组饰演神婆的奶奶已经八十岁了,还有包括我的外婆也在影片里本色出演了外婆,对于老人来说,长时间参与拍摄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我们有一天拍戏拍到凌晨两点,她们平时常常八九点钟就睡觉了,还跟我们一起熬夜,真的很不容易。
《夏日副本》剧照
ELLE: 《夏日副本》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性,可以谈谈你平时自己关注的话题或者方向吗?
PY: 我对整体的现实环境,还有边缘群体都比较关注。甚至我会关注每个人的“边缘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边缘感,我们身处城市之中时,都会有一种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人的感觉。
ELLE: 可以谈谈你和电影结缘的经历吗?
PY: 我刚喜欢电影时非常喜欢昆汀·塔伦蒂诺,那种黑色的风格和多线叙事让我非常着迷。我在本科时候其实学的不是电影,而是文学和传播学,也接收了一些剧本写作和编导的训练,通过一些相近的知识慢慢靠近了电影。我从大二开始拍摄剧情片、纪录片习作,后来研究生考入电影学院里,开始系统学习。拍电影需要资金、需要团队、需要时间,是一个漫长的旅程(long journey)。作为导演你需要在影片各个阶段全程在场,为了不辜负其他组员的付出,当然也出于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每一个步骤都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photo by 谢鑫
ELLE: 现在短片入围戛纳了,也算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可以谈谈接下来的打算吗?
PY: 其实入围对我的改变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就算没有入围,我也会一直去拍摄自己想拍的短片,准备新的长片。反而入围会让我冷静一些,没那么急躁,因为拍一部电影不容易,与观众见面也不容易,我会更谨慎地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下一部影片的话,我希望能做一些更超现实的尝试,我之前和摄影指导聊过,我们合作多年,一直都是拍摄男孩子,所以下一次可能会考虑拍摄女性,而且想要换一个环境,试一试拍摄城市里的故事。
ELLE: 《夏日副本》也在戛纳上和很多不同国家的观众见面了,可以谈谈首映当天的感受吗?
PY: 其实我非常紧张。甚至我的英国同学来了,我还问他们会不会觉得声音太小了,他们却说没有,肯定是我太紧张了。后来才想起来之前是在半夜一点钟测试的声音,可能时间、心情和感受也会影响我对电影的想法。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影片结束之后,有一位爱尔兰的女生来找我,而且她说的不是“我喜欢你的影片”,而是“我想谢谢你的电影”,让我很感动。她很喜欢影片中拍摄自然的部分,我知道爱尔兰一定也很美。我还告诉她虽然这个故事和河流有关,但我家门口的河已经越来越浅,当时我们艰难地去各种村庄找了很久,电影里这条河其实是很稀有的。拍摄完成之后,这条河的河道也开始变窄了,我其实有一个感觉,就是村庄里的自然在渐渐地消失。我和她分享了这个感受,结果她也有类似的感觉,最后我们还合影了。我觉得拍电影就是希望遇到这样有同感、有触动的人,有那么一些,甚至几个也就足够了。
photo by 谢鑫
ELLE: 可以聊聊这次在戛纳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PY: 我感觉这确实是一个电影之城,沿海都有好多影厅,有一次我还走错了,看电影的时候才觉得不对。这种事情大概只有在戛纳才会发生,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电影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锡兰的《枯草》,影片里的小女主角很美,映后全场观众为主创欢呼鼓掌,镜头给到小女主,她哭得妆都有些花了,但是笑容特别灿烂,我觉得非常动人。此外我对《尤里卡》《火之谜》《甜蜜的东方》等影片印象也很深刻。
ELLE: 可以谈谈让你印象深刻的女性创作者吗?
PY: 国内的话我很喜欢杨荔钠导演的作品,比如像《春潮》和《妈妈!》都是关注母女关系的电影,我觉得她的创作很细腻。国外的话我很喜欢瑟琳·席安玛的电影,包括《燃烧女子的肖像》《假小子》等等,朱利亚·迪库诺的《钛》也是我最近印象深刻的作品。
《夏日副本》剧照
ELLE: 如果不当导演的话,你考虑过别的职业或者另一种人生吗?
PY: 我可能会想到处旅行,当一个旅行家吧,因为我喜欢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我也可能会开一间小店,比如咖啡店、唱片店什么的,过一种平静的生活。
文:陈思航
采编:Anson
设计: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