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一个突发的重大新闻,阿斯巴甜或首次被认定为可能致癌物,这引发了舆论大讨论。为什么呢?
因为自从1981年被FDA正式批准为食品应用成分之后,至今已经有42年的使用历史,并且越用越广泛。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之前一直没有发现跟癌症有关联,而现在却不仅被发现,还被列入为致癌物质了呢?当然有人或许会说,因为之前的临床研究不够深入,所没有发现。当然,这样解释也对。可问题是从癌症病人的死亡中,目前没有看到有证据指向于阿斯巴甜的使用所导致。
我很好奇的问题是,真正危害人类健康的糖,这个所有现代人疾病的根源为什么至今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禁止呢?或者直接列入1类致癌物。
早在 1965 年得时候,阿斯巴甜就在一次医学实验中被意外发现,它的甜度是蔗糖的 200 倍,这意味着在饮料中添加一点点就会很甜,1 克的热量是 4 个卡路里,和蔗糖差不多。
不过一般每升零度可乐里面添加的阿斯巴甜只有 0.5 克左右,所以一罐零度可乐里面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多呼吸几下就消耗了。那么为什么阿斯巴甜会引发致癌的争议呢?
主要是因为C14H18N2O5 这种化学合成制品在人体内水解之后,会生成氨基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初中化学就说过甲醇的危害:致盲和致癌,严重还致死。当然,这种伤害的前提条件是长期的过量摄入,而偶尔的微量使用,在人体代谢能力范围内,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的安全范围。
不过,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也被证明摄入过量会导致抑郁以及刺激伤害神经系统。对于参与新陈代谢的这些有害物质而言,有一句名言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自 1981 年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一直认为阿斯巴甜在特定的量内是安全的。那么什么样的量是非安全的呢?比如,一个体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喝 12 到 36 罐无糖的阿斯巴甜汽水才会有风险。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国家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同。
所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结果并没有考虑“量”的问题,因为这个安全与非安全的量的标准是属于世卫另一组织的工作 —— 食品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
JECFA 也将在 7 月的同一天公布其结果,解释个体服用多少的量,或者是在什么特定条件下,这种物质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不过,虽然“可能的人类致癌物”这一名称听起来很吓人,但我们还是可以先了解下这一分类背后的原理。怎么理解致癌物,这个事情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致癌物质(carcinogens)是一类能够导致癌症的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致癌物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类:
1 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大气污染、砒霜、酒精、烟草、槟榔等。
2A 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高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虽有理论上的致癌性,而实验性的证据有限。如红肉、加工肉、65度热水等。
2B 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如咖啡、泡菜、手机辐射、氯仿、滴滴涕、敌敌畏、汽油等。
3 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或混合物,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在动物实验中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有限。
4 类致癌物: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缺乏充足证据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报道中阿斯巴甜被归为的类别则属于 2B 类致癌物,跟手机辐射、咖啡等被列入统一类别,其危害性低于红肉,低于我们所喝的65度水。
当然,这次对阿斯巴甜的研究结论,或多或少还是会影响阿斯巴甜的使用,毕竟有明确的致癌风险可能性。同时,在阿斯巴甜之外,还有数十种代糖,比如总是和阿斯巴甜一起出现的安赛蜜,和口香糖广告一起出现的木糖醇,以及比阿斯巴甜名声还差,作为代糖鼻祖的糖精。
在咖啡馆调味桌上一般会有四种糖包:黄糖、白砂糖、液态糖浆和零卡路里代糖。最后这种代糖包里面的的代糖其实也并非只用到了一种代糖,而是多种代糖的混合物:异麦芽酮糖、赤藓糖醇、麦芽糖醇、三氯蔗糖等等。
近年来,包括元气森林、喜茶在内不少饮料品牌开始抛弃人工代糖阿斯巴甜,转而使用赤藓糖醇作为代糖原料。这是一种既能保证甜味口感,又能避免大量热量产生的蔗糖替代品。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量最大的企业——三元生物,就来自中国,其超过六成的收入就来自赤藓糖醇这一产品。尽管这次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没有将赤藓糖醇列为致癌风险物,但并不代表着这类代糖产品就是安全的。英国的《自然·医学》杂志 2 月 27 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则指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该研究作者、克利夫兰诊所预防心脏病学联合科主任 Stanley Hazen 也承认,该研究存在局限性,临床研究只观察到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结果。而动物实验中 Stanley Hazen 发现,赤藓糖醇可能会导致血小板更容易凝结,脱落并移动到心脏,从而引发心脏病发作,或转移到大脑导致中风。
但不论如何,总的来说,糖在现代营养过剩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任何形式的代糖,都将会有潜在的健康风险。而对于我们来说,少油少盐少糖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健康安全的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