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关于借东风的故事简介(借东风的故事简介)

《三国演义》中有个听着过瘾、看着神奇、想着疑惑的情节:借东风。这个故事出现在小说第四十九回。这个故事自《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后所引发的其他故事就更多了。首先,它的出现给我国地方戏曲带来了一个吸引观众的经典剧目。无论是京剧、赣剧、滇剧、徽剧、豫剧、婺剧、川剧、秦腔、广东汉剧中,都有与借东风相关的专门剧目;其次,借东风也变成了一个数百年来被反复使用的流行词汇,时至今日,这个词仍然风靡全国。此外,借东风也成了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有的说借东风是迷信,既不合情又不合理,也有人认为借东风是小说中经典的篇章之一,凸显了诸葛亮的智慧。这些争论一直持续到今日。

既然借东风这个故事的影响如此之大,人们自然要问:这可能吗?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究竟从何而来?

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艺术虚构。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操率军进攻荆州后,荆州牧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投降。刘备向南撤退,在当阳长坂地区被曹军精锐的虎豹骑打得大败。此时东吴使者鲁肃来到当阳,与刘备商议共同对抗曹操。为尽快达成联合,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拜会孙权。面对共同的敌人,双方迅速取得一致,以东吴军队为主在赤壁地区与曹操展开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充当的角色不过是刘备的使者,主要负责代表刘备与孙权取得联系。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充其量不过是个联络参谋。等到目的达成后,诸葛亮便返回了刘备的大本营——夏口。在赤壁大战的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具体的兵力部署和前线作战,自然也就谈不上去东吴借东风了。这段史实也就证明了借东风与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有一点是历史的事实: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的失败确与风向有关。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前,周瑜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船舰首尾相接的弱点,提出了火攻的策略,这个意见被周瑜采纳。决战当日,黄盖亲自率领蒙冲斗舰数十艘,装满木柴干草,浇上油脂,并在外面蒙上帷幕,上面再插上军旗,以投降的名义向曹军水上大营进发。曹操不明真相,被黄盖火烧赤壁。《三国志·周瑜传》中说: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这就说明当时是风借火势、火借风威,将曹军杀败。这个故事其实也就是后来的火烧赤壁了。什么风向呢?《三国志·周瑜传》中没有交代。但是在该传注引《江表传》中却有明确记载:时东南风……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这个注引告诉后人,风向是东南。以上的两个记载中可证明,曹操的失败确与当时风向有着密切的关系。看来,当年气候反常,往年的西北风变成了如今的东南风,这就让熟悉长江气候特点的东吴水军将领给利用上了。这个借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样仰天暗祝给求来的,而是借助的意思。因此,关于这个历史典故与诸葛亮是没有任何牵连的。

既然这个东风不是诸葛亮求来的,那又怎么与诸葛亮扯上关系呢?从现存的资料看,即便是在数百年后的唐代,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也只是强调了东风给孙刘联军带来的有利客观条件,并没有提及诸葛亮。因此可以断定,在唐代尚未出现所谓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雏形。北宋年间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未找到东风与诸葛亮之间的联系。北宋词人苏东坡著名的《赤壁怀古》中,将赤壁之战的功劳都划在了周瑜名下,与诸葛亮没有丝毫关系。查阅现存宋代民间讲史说话艺术资料可以发现,虽然说三分在宋代非常盛行,民间艺人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三国故事,但并没有出现关于诸葛亮借东风的记载。因此,诸葛亮和借东风扯上关系最早也就只能是在宋末元元初。

在元代集民间三国故事之大全的名作《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终于出现。几乎在与此同时,另一种流传于元代的戏曲表演形式——元曲风靡华夏,元曲中也出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剧目。

《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比较完整,但情节比较粗糙,也比较荒诞。虽然平话中已经将火攻曹军的首倡者由历史上的黄盖改成了诸葛亮和周瑜,但之后却编造出了诸葛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自古以来三位祭风者之一的荒诞说辞,让读者感觉非常离奇、怪异。之后诸葛亮是披着黄衣,披头跣足,左手提剑,叩牙作法,其风大发,这才将东风借来,协助周瑜大破曹军。这里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个智慧的化身,简直是一个神仙。故事虽然很过瘾,但却难以得到广大读者认同。之后出现的王仲文所撰《七星坛诸葛祭风》故事情节与平话大体相似。都是说诸葛亮在七星坛作法,借来东南大风,助周瑜完成了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从《三国演义》的描述看,作者显然深受平话和杂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改编,才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同时,也由于罗贯中的妙笔,让这个在历史上并未出现的故事变得脍炙人口并流传了数百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到底是否可信,是否合情合理呢?这个问题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该故事的封建迷信性很强,既繁琐又神秘,具有很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全书的糟粕所在。这种意见正确吗?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说法,主要是源于对《三国演义》的误读。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其实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说这里会出现误读呢?因为很多人只将目光盯住了诸葛亮装神弄鬼的身披道衣,跣足散发这一表象,却忽略了在这背后作者暗藏的玄机。小说中写道:诸葛亮在与周瑜接触后不久,料到周瑜会加害自己,故此在第四十五回和刘备说过这样一段话: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这就意味着在到达位于南岸边赵云的小舟之前,诸葛亮就一定要设法躲过周瑜的追杀。所以他才故弄玄虚,要求坛上吴军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使得现场的东吴军队动弹不得,这样就保证了自己在七星坛的安全;等到坛上兵士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东南风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悄然离开七星坛,向赵云的小舟转移。周瑜从自己的军营里抽调军队进行追杀时,诸葛亮已经有了足够的时间登上赵云的小船,脱离险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情节是合情合理的。

证明诸葛亮提出借东风是故弄玄虚的证据还有一个,那就是之前发生的草船借箭。读者可能还记得,在诸葛亮成功借箭后,曾经与鲁肃有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正好可以为后来的借东风真相做一个说明作用。这段对话是这样的:

(鲁)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这里有个关键句子: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诸葛亮能够预测出江面会出现大雾,这就说明他对当地的气象变化非常熟悉。既然能预测大雾,自然也就能预测风向变化。只不过为了以最安全的方式摆脱周瑜的追杀,诸葛亮故意装神弄鬼提出要做一个七星坛,又说自己能做法求风,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快地离开周瑜,为安全回到夏口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诸葛亮不得不用祭风为名来实施自己的计划。所谓的祭风, 说穿了只不过是诸葛亮摆脱周瑜追杀的障眼法。按照这样的逻辑对诸葛亮借东风进行分析,还能说小说中的这个故事不可信、不合情理吗?《三国演义》中迷信的成分确实不少,但拿诸葛亮借东风为例,多少有些不妥。说句俏皮话: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特意写出来忽悠不明真相读者的。

搜索建议:关于借东风的故事简介  
热博

 梦猫记童话作文

梦猫记童话作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