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让毛纳村的“绿山”变成“金山”;一朵玫瑰花,让博后村老乡们的小康生活像花儿一样红;一块冲浪板,搅热了万宁日月湾的体育旅游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
6月25日至30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海南,深入挖掘呈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和亮点成就。在调研中,海南乡村发展呈现的勃勃生机,给媒体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海南省坚持生态优先,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01
好生态就是“金饭碗”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五指山深处的一座黎族村寨,由于山多、地少,毛纳村产业发展一度滞后,老乡们曾调侃自己“穷得只剩下山和水”。
“这里是个往地里丢个芒果核,来年都能长出芒果树的好地方,不应该这样穷下去!”水满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莹说,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当地党员干部走访调研发现,水满乡独特的气候和海拔优势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于是,水满乡党委带领着乡亲们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大叶种茶,吃上了“茶叶饭”。
毛纳村村民王柏和告诉记者,早在1994年自己就摸索种茶,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手工茶坊,发展至今茶园已经有了40余亩规模。而今,为了带动村里人共同富裕,王柏和组织成立茶叶合作社,收购全村人的大叶茶青进行加工,帮助解决销路问题。现在,毛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茶、制茶。
“我们要保护好这片热带雨林,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将茶叶长久种下去。”王柏和说。
依托好资源、好生态,毛纳村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围绕做精做优茶产业,毛纳村今年将扩种500亩茶叶,还将打造100亩示范茶园,从前端生态高效示范种植,到后端销售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村里还与有关机构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批“茶旅融合”项目陆续落地。据统计,毛纳村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5.88万人次,同比增长245.31%;旅游收入294.21万元,同比增长245.48%。
五指山市水满乡的茶园春色浓郁。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好生态就是“金饭碗”!这一发展理念,在三亚市博后村同样找到了生动注脚。
“博后村曾是一个脏乱差的小村落。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由于村里多是盐碱地,可以说村民是越种越穷。”博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说。
改变发生在2009年,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玫瑰谷”)在博后村租下2000多亩土地,通过改良优化土壤,培育热带玫瑰,逐步打造出玫瑰游览观光、玫瑰二次加工等产业,走上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十多年发展,玫瑰谷已培育1500个热带玫瑰品种,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50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500多人。”玫瑰谷董事长杨莹自豪地说。
吃上“玫瑰饭”的博后村,并不满足于此。博后村紧邻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每逢节假日到亚龙湾旅游的人,车子都排到了博后村口。“只要把其中10%的客人引导到村里,大家还愁没钱赚吗?”苏少洪说,村干部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后,决定发展民宿产业,并发动返乡大学生谭中仙第一个“吃螃蟹”,办起村里第一家民宿“海纳捷”。
然而,村里落后的环境成了产业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很多游客到村里一看,路面泥泞、臭气熏天,扭头就走。”谭中仙说,因为环境问题,刚开始至少损失了六成客流。
6月28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海南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吴兴财 摄
2017年,博后村启动“5A级”美丽乡村建设:村里通上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装上了污水处理系统,村民们告别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日子,哎岬湖再现碧波荡漾……村庄的美丽蝶变,让“海纳捷”迅速“走红”,当年利润突破80万元。
在谭中仙的带动下,博后村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如今,全村已有民宿61家、客房1860多间;2022年全村民宿共接待游客29.3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542万元。
02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活力
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一块小小的冲浪板,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能激起多大的“浪花”?万宁日月湾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带动周边村庄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过10多年发展,万宁日月湾从一片无人问津的海湾,蝶变成如今的冲浪旅游胜地,相关产业也集聚发展。目前日月湾有3家酒店、47家商铺,从业人员300余人。
日月湾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村迅速融入。距离日月湾冲浪湾区仅数百米的田新村,成了各地冲浪人的“生活大后方”,以冲浪俱乐部、民宿、餐饮为主的冲浪配套产业在村里发展起来。
“目前田新村有35家民宿,共396间客房,平均房价在500至1600元,在淡季入住率能突破60%,旺季更是一房难求。”万宁市旅文局副局长苏小鸣介绍,村内注册登记的冲浪俱乐部有11家。为丰富冲浪领域专业人才供给,田新村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成为职业冲浪教练员,目前持证上岗冲浪教练员66人。
围绕冲浪运动,田新村内冲浪俱乐部、特色民宿、商超、餐饮店、服装店等商业配套逐步成型,给当地村民提供不少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也大幅提升,田新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不足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3万余元。
游客在日月湾冲浪。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张野 摄
自东向西,由海及陆,距离日月湾100多公里的儋州市嘉禾共享农庄,十年前只是一片低产橡胶林和破败的砖厂,如今变成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和乡村观光旅游融合发展的热带田园综合体。
“在走遍20多个国家学习后,我们总结了两方面的经验:一是做农业必须做品牌农业,二是海南的资源禀赋非常好,可以把‘农业+旅游’联合起来打造。”嘉禾共享农庄创始人周金枝说。
嘉禾共享农庄立足热带特色文化,打造农旅融合的热带田园综合体,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拓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农业是我们的一产,一产做好了才有后来的二产、三产。”周金枝坚定地认为,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过去10年,她带动了当地3800余户贫困户、120多个合作社一起发展农业,农庄所在地的儋州市南丰镇油文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00多万元。
俯瞰农庄。儋州融媒体中心供图
03
科技赋能传统渔业转型
露天的养殖塘你可能熟悉,但“住”在楼房里的鱼虾螺和海马,你见过吗?
走进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不见传统水产养殖的鱼塘、虾池,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两三层高的养殖厂房。在养殖示范厂房内,不同楼层分别“住”着东星斑、东风螺和海马等不同品种。
“创新的多层养殖模式不仅稳定、可靠,而且让同等面积的土地产出提高60%以上,养殖效益大大增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基地主任邹雄介绍。
东星斑鱼苗。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吴岳文 摄
近年来,文昌市分批清退生态红线内的养殖场,启动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以海洋水产种苗繁育为特色,集水产科研育种、种苗繁育、绿色养殖、数字渔业示范、休闲渔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推动海南传统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园区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厂房22栋,其中5栋已投产;累计引进中国水科院、海南大学、渤海水产等科研机构和企业34家,为园区带来优质的人才团队和先进技术,赋能当地优质渔业育种产业。
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入驻冯家湾,投资1.5亿元建设96亩水产育种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的良种选育。“我们做的是前端的育苗育种,附加值比较高,效益会比较好。”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皓说。
科技赋能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也让更多的当地百姓获益。第一批入园的4户退养户在中国水科院东海所、晨海水产公司的带动下改变成品养殖模式,开展蓝瓜子斑和东星斑育苗,2022年3月入园以来实现月均利润11.8万元,为传统养殖的1.6倍。退养户吴坤明自建厂房项目,于2022年7月21日进场施工,在园区内开展东风螺育苗,于2023年2月25日出苗,首单盈利6.75万元。在吴坤明的带动下,目前已有19户退养户入园建设养殖厂房。
“未来,园区将逐步打造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海南省近海养殖退养、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样板。”冯家湾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尤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