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乡村体育赛事火了。而在海南也有一项“全民运动”——排球。行走在海南乡村,随处可见村民们光着脚打排球、脚蹬人字拖“暴扣”的场景。
海南“村排”的火爆和活力,呈现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场景,是乡村振兴不断推进的生动实践,更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缩影。
01
“村排”火爆开打
海南多个乡镇排球联赛近日火爆开打,其中文昌的比赛最为热闹。赛事吸引了20支乡镇队伍“会师”文昌,每周五、周六、周日比赛,赛程持续一个多月。
参赛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打鱼、种植瓜菜的农民,也有外出打工、上学的返乡青年,年龄从15岁到59岁不等。
6月30日,龙楼镇队教练黄梓庆祝球队得分。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比赛开幕式当天,十里八村的乡亲早早聚在球场上,人群中有咿呀学语的小朋友,还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开场前,一层又一层观众围满球场,挤不进内场的干脆“爬墙上树”“脚踩高凳”,各显其能。
人群中有一位皮肤黝黑的村民,他光着脚丫,手里拍打着锣,不断活跃现场气氛。球迷们亲切地称呼他“黑史哥”。“黑史哥”真名为黄梓,他告诉记者,自己喜欢排球30多年,平时白天开车,晚上到排球场看球。
开场哨响,在“黑史哥”的带动下,男女老少高声欢呼,给他们的队伍加油助威。不少村民跟随发球节奏一起喊“1、2、3”,现场尖叫声、掌声不断。
球场上,球员们的表现同样十分亮眼。有令人惋惜的低级失误,也有意想不到的配合和扑救,这让比赛充满看点和惊喜。
“海南人不仅爱排球,还懂排球。”前中国男排运动员沈琼现身开幕现场,他说,海南的排球运动员技术比较娴熟,弹跳和场上协作等能力都很出众。
在文昌,排球打得好你就是村里“最靓的仔”。记者发现场上有不少年轻队员,今年19岁的潘家伟来自东阁镇福田园村。他说自己从小打排球,村里球场上总有人打球。
6月30日,龙楼镇队与昌洒镇队在首场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更让记者大开眼界的是,球场上充满“海岛”特色,光脚、穿人字拖的球员为数不少。“我们都喜欢穿着拖鞋打排球,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换一双拖鞋。”符传致是当地村民,“白天养鱼、晚上打球”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村排”的奖品同样乡土味十足——99只文昌鸡和一头活牛。村民们说如果赢了比赛,准备带着牛回村“吃席”。
02
排球文化民间盛行
排球自20世纪初传入海南文昌,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每逢春节等节庆,海南许多乡村都会自发组织比赛,村民们还会自费筹款邀请民间排球高手前来参赛。
“每年过年都会举办村和村之间的排球比赛,初一打打球,大家聚一聚,全家人一起去看看球。”潘家伟说,“如果过节没有排球比赛,好像少了点什么。”
海南的乡村排球发展至今,玩法更加多样化,参与性强、趣味性足、灵活性高,因此在海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大部分村民都能过上几招。
6月30日,龙楼镇队员在比赛中庆祝得分。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排球怎么打完全由村民说了算。用凳子打、用扫把打、大家手牵手一起打……其中“板凳”排球最具特色,球员们用“板凳”完成发球、扣球和拦网。
“文昌几乎每个村都有排球场,每天都有一两场排球比赛。每场球都有球讯公告,球迷可以有选择地到现场看。”黄梓说。一到傍晚,种田的、卖菜的、开店的、开车的……结束了工作的人们纷纷脱下鞋、光着膀子去排球场打到深夜。
记者走访了文昌最热闹的逸龙球场。球场四周椰林环绕,场地是一片沙地。傍晚5点左右,陆续有人赶来,村民们一打一,二打二,来了人就开始玩起来。
当晚8点多,一场“热身赛”正式开打,场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球场下,椰子、槟榔、海瓜子,看球小零食一应俱全。观众中既有七旬老人,也有抱着小孩的家长。
“文昌人打排球不讲究规则,有人就能打,一切为了打得好看、好玩。”黄梓说。
03
体育满足农民精神需求
乡村排球赛的火热,建立在海南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反映出新时代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展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海南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使得排球运动能够在各地进一步发展。“我小的时候没有球网,就把渔网拉在椰子树上打球,现在村里都是灯光球场。”黄梓说。
记者采访发现,海南排球比赛不断向基层延伸,除了省级联赛和商业赛事,现在最为火爆的就是乡村赛和社区赛。
“高手在民间。”海南省体育总会副主席王慧堂说,今年首次举行社区联赛,这给了观众更多归属感,群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很高。
6月30日,观众观看比赛。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乡村排球的氛围愈加火爆。在海南组织过多次乡村排球赛事的成熠瑋说:“乡村振兴政策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现在组织比赛和村里人更好沟通了。”
乡村排球能够“出圈”也离不开新媒体直播。记者在场下发现有不少人在用手机直播,文昌人陈如荣就是其中之一,这名资深球迷表示:“每次开播都有好多人上线看,多的话能有六七千人。”
文昌市市长刘冲说,体育比赛是展现美丽乡村“景美、人美、生活美”的“万花筒”。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