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三亚博后村:曾经发展落后的小村庄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无人机拍摄的三亚博后村民宿,葱绿的椰树、天蓝色的泳池、白色的屋墙,富有简约海洋风。

■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黄媛艳 邹永晖

走进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可以随处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十年前,这个三山环抱、临海而建的黎族聚居村庄,背靠风景秀美的亚龙湾,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生活困难。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博后村的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两行大字如今被镌刻在博后村哎岬湖畔的石碑上,生根在村庄的土壤里。

岁月如歌、山乡巨变。这个春天,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博后村,走村巷、访民舍、听企音,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感受“有景、有人、有钱赚”的小康生活,触摸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的澎湃脉动。

市民游客趁着春色正好,来到三亚博后村玫瑰谷踏青赏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沿着宽敞的村道前行,一家颇有艺术范的“沐光鹿隐”民宿闯入眼帘,民宿经营者热情相迎:“进来坐坐。”

民宿不算很大,其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节成为揽客的“流量密码”。记者注意到,连接民宿客房和服务台的通道间,一面“高颜值”的墙成为众多游客最热衷的拍照背景墙。

“这原来是家里猪圈的围墙,经过设计师的包装改造竟变身为艺术墙!”博后村村民、房屋出租人苏泽强说。

猪圈墙吸引游客的“密码”是它的厚重,它既讲述历史也描绘当今,它浓缩了博后村发展变迁史。

博后村的旧貌,深深印在这个43岁黎族汉子苏泽强的记忆里。每逢雨季,村民走在坑洼泥泞的土路上,浅一脚深一脚。该村基础设施存在不足,产业更是缺乏。

拍摄的位于三亚博后村哎岬湖畔,刻有“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嘱托的石碑。

博后村背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亚龙湾,守着“金海岸”,但村民的日子过得却不富裕。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台风季节遭海水倒灌,盐碱化十分严重,限制种植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仍是空白!

时间来到2013年4月9日,博后村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对海南的亲切关怀和对人民的深情问候,来到位于博后村的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视察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和蔼可亲,让大家倍感亲切。

村民苏吉丽记忆犹新,“总书记一路看过来,问我们工作辛不辛苦,收入如何,干得开不开心。”

村民李玉梅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和大家亲切交流、合影,她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递了上去,总书记双手接过斗笠戴在头上,拍完照,又双手把斗笠戴回李玉梅头上。

村民们更不会忘记,总书记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留下温暖心窝的嘱托,犹如浩荡春风吹拂,给困顿中的村庄带来新的希望,也为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博后村老乡的生活,迎着春风,拔节生长,日新月异——

在统一规划下,博后村处处焕发生机,水泥村道数量从“0”到“8”,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水电网更加完善,夜间断电成为历史;民宿产业如火如荼,餐厅、超市、药店、婚纱摄影店等“旅游一条龙”服务商店鳞次栉比。

顺着宽敞洁净的村道,“回流”和入村的人多了。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回来了,向往田园生活的游客来访了,多业态的乡土投资也进入了,为村庄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博后村还新开了公立幼儿园,村里小学与城里的优质学校实行管理互通,近年来学生“回流”人数不断增加。春风轻拂,欢快的歌声响彻校园,那轻快明亮、昂扬向上的调子,歌唱的不正是博后村孩子美好的未来!

“同样的青山绿水,不一样的红火日子。”

清晨,博后村在虫鸟啾鸣声中苏醒。

博后培训基地的一间办公室里,23岁的返乡大学生黎雪晶拉开办公座椅,泡上一杯热茶,指尖在键盘上飞速跳动,这份条件与在都市写字楼相差不大的工作让她找到了“归属感”。

幽静别致的庭院内,“暮卿”民宿负责人、32岁的内蒙古小伙冯彦辉打开飞猪等平台,看着民宿订单和用户评价,嘴角轻轻上扬,“春节以来,每天几乎都是满房状态。”

醉人的玫瑰花海间,46岁的苏吉丽和工友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入职12年,从普通员工到农林部副经理,薪资从每月900元涨至8000多元,“同样的青山绿水,如今是不一样的红火日子。”

店面不大的杂货铺外,57岁的符亚号进进出出,码放货物。一则“春节期间游客纷至沓来,砍椰子砍到胳膊疼”的报道,让他成为博后村的新晋“名人”。

在博后村,每个人的理想之树扎根热土深处,汲取养分,然后朝着阳光,生长、向上!

博后村发展产业有优势吗?全国人大代表,博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回答,“有,也没有。”

没有的原因:在盐碱地上“刨食”,收成仅够填饱肚子,更不要说发展规模种植产业。

有的理由:博后村紧邻亚龙湾,如果顺势发展贴合村庄实际的产业,定能留住一部分游客的脚步!

在“有”和“没有”的矛盾中,博后村不断探索奔小康的“解题思路”。

引进外来投资者,村中2755亩盐碱地被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原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租用。经过17年的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该公司持续带动博后村和六盘村6000多名老乡增收。

乘着新时代的春风,村民们自主创业的热情高涨。

今年42岁的谭中仙,当年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开民宿,就要拆掉一家人的猪圈,谭中仙的伯父不乐意;一听到要投入这些年“广漂”攒下的全部家底,再搭进几十万的借款,谭中仙的妻子也闹起情绪。

一时间,谭中仙成了家里的“众矢之的”。博后村的区位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阔前景给足谭中仙“一意孤行”的底气,顶住压力和不解,“海纳捷”民宿开张了。之后民宿生意的红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第二年,本金就赚回来了。”

如今,乡村旅游及其衍生经济已成为博后村的“当家产业”。“村里已经开了58家民宿,共有1800多间客房,带动了餐饮、培训等业态的蓬勃发展。”苏少洪说。

5000多元、2.95万元,从博后村2012年与2022年人均年收入的对比中,人们发现,博后村的十年,正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典论述最生动的注解。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如果说博后村的小康路是一部精彩的连续剧,那这部剧里每个人奋斗的故事,无疑是最动人的剧情。

饭点后,得空休息的蒲朝山端起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吹了吹,又轻轻放下。是民宿经营者、清洁员,也是司机、厨师……为节省人工成本,夫妻俩身兼数职,不按点吃饭,早已成为他们的常态。

碗里不断升腾的热气,正如蒲朝山一家现在蒸蒸日上的生活。

早前,蒲朝山就在亚龙湾一家酒店工作,之后又干过洗碗工、“摩的”司机,再后来,夫妻俩养过猪、种过地,还经营过小饭馆,偶尔同时打好几份工,有时累得站着都能打盹,可收入就是上不去。

蒲朝山的经历,是当时很多村民面临的难题。博后村老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不懈奋斗中与日俱增。

看到“海纳捷”等民宿成为节假日里的“限量款”,蒲朝山心里也打起开民宿的算盘。可困难接踵而来——缺资金、没经验。

“钱可以借,技术可以学。”夫妻俩咬咬牙,借遍亲朋好友,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拿到一笔贷款,还“赌”上所有积蓄。

200万,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怕“打水漂”?“咋能不怕,一连好几个晚上都睡不踏实。可转念一想,政府有政策,发展良机不容错失!”蒲朝山说,直到体验到节假日客房爆满时的忙碌,他心中才长舒了一口气。

奋斗的足迹,总是相似。

仅仅是到村里考察3次,冯彦辉就在博后村投资800多万元创业开民宿

冯彦辉的民宿还在装修阶段时,三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有人好心劝他,“现在退出,还能减少损失”;也有不少朋友质疑,“博后村民宿数量已达到50家,现在扎进去,很难分到一杯‘羹’”……

“有忧虑,但更多的是期盼。”冯彦辉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青年在乡村创业拥有更大的机遇。

从湖北峡州集团总部被派往天涯海角,“莫言莫语”民宿负责人贾菊华干劲十足,“借集团之力全球推广博后民宿,立足三亚,全岛投资自贸港文旅产业。”

外来投资者的尝试,市、区多次组织的学习交流会,帮助更多村民开阔眼界、打开发展思路。渐渐地,大家把“发展什么、如何增收”弄明白了。

清晨六点半,“叮叮哐哐”,在铲与锅碰撞发出的声响中,村民胡元刚和爱人经营的早餐店开始了一天的营业。

本以为会打一辈子光棍的哥哥在玫瑰谷公司上班时邂逅真爱,家里盖起楼房,闲暇时带上年迈的父母环岛游……胡元刚向记者聊起变化时滔滔不绝。

厨房里炊烟缭绕,店里食客盈门,妻子黎艳芳热情招呼着客人。在胡元刚看来,眼下的生活,就是理想中的模样。

入夜,博后村不像别的乡村一样渐渐安静下来,“九万海鲜烧烤”“阿浪海鲜”等招牌渐次亮起,民宿驻唱歌手深情演唱。这里的夜晚,人气不减……

老乡们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心,用双手创造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博后村的“下一集”更加值得期待。

在三亚博后村,游客在村中湿地公园游玩观光。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博后村啥变化最大?人!”

在博后村,有的采访对象约了几次也见不着。苏少洪就是其中之一。

暮色四合,记者在博后村委会“堵”住了刚刚结束工作的苏少洪。看了眼时间,离在博后培训基地举办的交流会开始还剩20分钟,苏少洪见缝插针和记者聊起博后村的变化。

要致富,先修路。博后村的变化,也是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

“修路,人人都说是好事。可真一占用到自家的地,免不了要急眼!”陷入回忆的苏少洪说道,修路难,让村民拆掉围墙、猪圈更是难上加难。

一开始,村民对村“两委”的决策议论纷纷——

有人泼冷水:“几十年来都这么过去了,修条路就能好起来?”

有人反问:“除了养猪,我们啥也不会,拆掉猪圈,大伙还能干啥?”

还有人坚决反对:“砸了饭碗,谁能答应!”

“我伯父就是当年反对修路的村民。”谭中仙说,当时村民们心中更多是对未来的迷茫,“拆掉猪圈容易,大家去哪里挣钱?”

一时间,部分村民将矛头对准苏少洪。“有人指着我的鼻子骂骂咧咧,有人朝我家扔小石头。”但苏少洪和村“两委”干部们经过认真思考,坚信实施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等产业才是博后未来的出路!

要想乡亲跟着干,得有人先干给大伙看。于是,苏少洪、谭中仙等人率先拆掉自家的围墙、猪圈,并发动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讲政策也谈感情,村民的态度也渐渐发生转变。

看着“路修到哪里,就富到哪里”的故事在老乡身边不断上演,不少村民主动找到苏少洪咨询,自家门前的路什么时候通?如何与投资者合作建民宿

说到这,苏少洪话锋一转,卖起了关子:“你们猜村里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是啥?”

“是村道?是环境?是产业?”

苏少洪摆摆手,笑道:“是人!”

“以前小卖部的麻将声不停,常常是丈夫进行‘上半场’,妻子守着‘下半场’。”苏少洪说,现在到村里转一圈,大家都忙着工作,哪还能看到麻将机前的影子。

是啊,博后村在变,博后村的人也变了。蒲朝山和妻子自学了电脑,主动与线上平台合作提高民宿的曝光率;苏泽强想着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能再吃“没文化的亏”……

这个春节,两户村民因经营夜市摊位险些发生争执,还没等到村“两委”干部了解矛盾的缘由,两户村民已经握手言和,各自忙着招呼客人。“大伙都明白,和气才能生财。”谭中仙说,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鼓了村民腰包,还“富”了脑袋。

黎家儿女重情义、记恩情,老乡们不会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密不可分。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老乡们的共识。村里要办什么事,如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大家都是一呼百应。”苏少洪说,村民们的心更齐,乡风更加文明淳朴,美丽乡村建设更有精气神。

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甜,博后村的老乡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希望总书记能再来博后村走一走,看看老乡们的生活变化大不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亚  三亚词条  打卡  打卡词条  村庄  村庄词条  落后  落后词条  曾经  曾经词条  
热文

 【歌词】夜的钢琴曲 / 歌手:手...

歌词千寻为你写的歌-雅萱词:木心尘曲:夜的钢琴曲很认真听完你唱的每首歌我可以寻找到你的世界特别的声音特别的感觉跳动的音符暗藏心里的喜悦很努力搜索你写出的信息天天...(展开)

热文

 劳动关系证据有哪些如何证明

问:劳动关系证据有哪些如何证明律师解答: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劳动合同。除劳动合同外,一般还有:1、申请登记表、入职登记表、录用通知书、面试通知短...(展开)

热文

 儿童得了流感怎么办?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爆发流行,近百年来曾多次发生世界大流行。按抗原性,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