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点论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审题时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即两点论。有的考生审题时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例1:在非洲,野牛对穷追不舍的非洲豹会突然转身,与猎豹争斗,以期能战胜豹子事实上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面对野牛的争斗非洲豹也无可奈何。大自然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面对强大的天敌,有的动物跪地求饶,任凭天敌吃掉,也有的动物去勇敢地战斗,直到死去或偶然逃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请以勇敢和妥协为话题,写篇文章。
[审题]审题时必须注意分析勇敢和妥协两个方面,不可只抓住其中一点。不仅要谈面对强大的对手,只有勇敢对待,才有可能绝处逢生甚或成功,而且要运用正反对比法论证妥协行为造成的结果(失败或灭亡)。
二、重点论
关系型作文话题,审题时除了要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外,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即重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切不可各个要素泛泛而谈,平均用力,不见重点。
例2:请以模仿与创新为话题写篇文章。[审题]一般考生认为模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往往提出的论点是既要模仿,又要创新,两者并重,泛泛而论。但是如果联系现实,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就可提出要模仿,更要创新的论点,重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立意就更具现实性,更深刻。行文时也要突出创新。
例3:一个人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个和尚正在撑伞走过。这人说:大师,普渡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请以助人与自助为话题写篇文章。[审题]如果仅从两点论角度立意,为既要助人,又要自助,但立意平平,不见重点,又没有扣紧材料,有失偏颇。从重点论角度立意,为既要助人,更要自助或既要自助,更要助人。最后从材料看,从关键句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可看出现代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应自立,自强,它才是我们走向成功实现理想最可靠的保证。这才是此话题的最佳立意。
三:关系论
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在于理顺话题中的种种关系,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即关系论。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
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共存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例4: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的意见或既要相信别人的意见,更要相信自己。
例5:自由与舍弃可理解为自由是限制性的自由,舍弃是得自由的一种舍弃,自由应是在舍弃中得到的充分自由。
2:对立统一关系:指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例6:卑微与高贵,二者对立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卑微蕴育高贵;高贵源自卑微;只有把卑微的自己纳入平凡中去孜孜追求,才能创造人们心中的高贵。
3:是非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例7:嫉妒与羡慕,我们只能理解为我们可有羡慕之意,不可有嫉妒之心。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当的。
4: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8: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四:统一论
1:关系型作文话题,审题时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统一论之一。例略。
2:关系型作文话题,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与话题的统一,即找到材料与话题的交汇点,共同点。这是统一论之二。
例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三人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确浑身是水,拿拐杖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请以优势与成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优势与成败是一个二元关系型的话题,如果我们仅从话题立意而不顾材料的话,很可能立意就是拥有了优势就等于获得了成功或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优势。但如果我们审视材料,找到材料与话题的交汇点,共同点,就会发现以下立意才是最佳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恰当把握,利用自己的优势,过于依赖优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败。总之,关系型话题作文需要考生借助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不能走极端,否则将会出现片面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