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攻逐里实的法则,称为攻下法,属“八法”中的下法,具有攻坚通便,荡涤积滞、清除邪热的作用,是治疗邪热燥结肠胃的一个重要方法。凡温病之邪,结聚于胃肠者,就必须采用攻下法,否则必致伤阴劫液。临床根据证候不同可分别采用寒下、温下、润下3种方法。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受外邪之后,容易邪从火化而形成热证,因此多采用寒下法。阎田玉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将攻下法作为小儿热性病的主要或辅助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归纳为6种治疗法则,灵活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我科常用攻下方剂 1.1 病毒1号:主证:高热神倦,口渴便干,食欲差,多汗,舌质红,苔白厚,脉洪数。辨证:热盛津伤。治则:攻下养阴。方药:大黄9 g,芒硝9g,甘草6 g,元参9 g,生地9 g。
1.2 病毒3号:主证:高热,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咳嗽,口舌生疮,便秘,尿色深,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辨证:表里俱热。治则:表里双解,清上泻下。方药:大黄6g,芒硝6 g,甘草3 g,公英9 g,黄芩9 g,竹叶6 g,薄荷6 g,荆条子6 g。
1.3 病毒4号:用于暑天热性病。主证:发热,头痛,有汗,口渴不思饮,食欲减退,便干溲黄,舌红,苔白腻,脉沉滑。辨证:阳明里实热挟湿。治则:通里攻下,清热化浊。方药:大黄9g,芒硝9 g,甘草6 g,元参9 g,黄芩12 g,薄荷9 g,藿香9 g。 1.4 乙脑合剂:主证:潮热,谵语,汗出,渴喜冷饮,腹胀满,大便不通,舌苔黄燥焦黑,脉沉数有力。辨证:三焦热俱盛。治则:峻下热结。方药:大黄9g,芒硝9 g,枳实6 g,厚朴6 g,元参9 g,麦冬9 g。 1.5 抗毒2号:主证:高热心烦,面色暗红,口干喜饮,胸腹胀满,便燥溲赤或热结旁流,皮肤瘀斑,舌绛红,有瘀点,苔黄燥,脉洪数。辨证:瘀热互结。治则:攻热化瘀。方药:大黄9g,芒硝9 g,甘草6 g,元参9 g,生地9 g,川芎9 g,泽兰9 g。
1.6 新加黄龙汤加减:主证:身有微热,口渴,咽干口燥,倦怠乏力,便秘或大便不爽,小便黄赤短少,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沉细。辨证:正虚津伤。治则:扶正攻下,滋阴生津。方药:大黄9g,芒硝9 g,甘草6 g,元参9 g,生地9g,人参3 g,麦冬9 g,当归9 g。
以上6方均在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乙脑合剂为大承气汤加元参、生地,因热邪结于肠胃,使中焦之津液干枯,上下之气不能升降,方中大黄攻结泻热,芒硝软坚化燥,枳实下气消痞,厚朴行气消满,4药配伍,使痞满燥实坚俱去,配以元参、生地滋阴清热,以防邪热伤津,用于阳明燥热殊甚,腹满燥实之证。其他5方均是调胃承气汤加味,病毒1号大黄苦寒泻胃之热结,芒硝解结热之邪,配以甘草缓硝、黄之性,元参、生地滋阴,全方既缓下热结,又护胃调胃,用于阳明里热实证。病毒3号除缓下热结、调和胃气之外,兼以公英、黄芩清热解毒,竹叶清热、生津、除烦,薄荷疏散风热,荆条子止咳祛痰,用于燥热在胃,表热未解者。抗毒2号是在病毒1号方的基础上,加川芎、泽兰,可缓下热结、滋阴,兼有行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腺病毒肺炎极期,阳明里热兼有血瘀者。新加黄龙汤加减是在病毒1号方的基础上加人参补气生津,麦冬益胃生津,当归补血活血,除泻热滋阴外,兼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病毒4号则在调胃承气汤方的基础上加元参滋阴,黄芩清热解毒,薄荷散风热,藿香化湿、解暑,用于暑天外感里实热证挟湿者。
在临床应用时,本着急证急攻,缓证缓攻的原则选用相应方剂,除乙脑合剂为峻下剂外,还可以加大病毒1号用量,达到尽快清除结热的目的,但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过用,以防过下伤正。 (杜景春 杨春霞 阎田玉(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