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有火,中焦湿热,下焦寒凉用什么药调理?
我们正常并且健康的人应该是头凉,脚热,中央温;但是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头热,下凉,中间堵了呢?
上热下寒体质的人,脸上总是冒痘痘皮肤粗糙得很,腿脚发凉,这些都会因为上热下寒引起的,使得头面部有虚火,而且我们的腿部又得不到阳气的温煦。
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下焦寒而上焦自热,欲使上焦只热变为清凉,必当使下焦之寒重变温暖”,因为下巴是任脉终止的部位,任脉起与我们的子宫,上热下寒,宫寒,任脉不通的人不仅平时脸上容易冒痘,经常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往往还伴有脾胃虚弱,容易出现脾胃问题。
那么对于上焦有火,中焦湿热,下焦寒凉的人,除了要让我们上焦凉,下焦暖,其次最重要的就是使我们中间不再瘀堵。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调理方法呢?
第一:抓带脉
抓带脉不仅可以瘦腰腹,还可以紧致肌肤,收紧线条,保养卵巢,能够健运脾胃。
上热下寒,小肚子大,腰粗,腹部容易长肥胖纹,大便不通,肚子硬,有妇科问题,平时通过敲带脉,抓带脉每天100下,坚持一周就能感到裤腰大了。
第二:
【肉桂可治上火下寒问题】
肉桂功效: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各吃什么药呢?
意见建议:上焦火可用牛黄上清片、黄连上清丸、清心明目上清丸、清火栀麦片等中成药。中焦火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牛黄清火丸等中成药。下焦火用当归龙荟丸、夏枯草胶囊、龙胆泻肝丸(软胶囊)等
中焦有火下焦寒,怎么调?
每晚9点与你聊艾灸
中焦有火下焦寒,怎么调?来自冯名雨艾灸
网友提问:
冯名雨老师,我因为有多重慢性病,经常去看中医。听到中医经常说一句话:“中焦有火,下焦寒”。这到底是是什么意思呢?这种情况能不能通过艾灸来调理呢?
解答分析:
来聊这个问题,之前呢,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何为中焦和下焦。
首先,上焦,中焦和下焦并称为三焦。是中医学中“五脏六腑”的六腑之一。与其他五脏五腑不同的是,三焦没有一个确切的具体器官与之相对应。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是一个大腑,具有“孤府”之称。
上焦:
指横膈以上内脏器官,包括心、肺。
上焦如天,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中焦:
指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包括脾、胃、肝、胆。
中焦如地,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
下焦:
指脐以下至二阴部位,包括肾、大小肠、膀胱、子宫、卵巢等。
下焦如海、下焦如渎,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中焦火,其实指的就是脾胃肝胆火旺。而下焦寒,指的就是肾的命门之火亏虚或者常见的女性宫寒,四肢的冰凉,都属于此类情况。
穴位推荐: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推荐两个穴位给大家。第一个是:中脘穴。第二个:阳池穴。
中脘穴,胃之募穴,还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艾灸后能有效的调动脾胃的运化能力,增强脾胃原动力。
阳池穴,阳,指的是阳气,池,简单的说就是池水。阳气在这里汇聚成池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地方的阳气是不是特别充足呢?同时,这个穴位还是三焦经上的穴位,也是我们调理下焦问题的重要穴位。并且这两个穴位都位于人体的前部,也是十分方便大家艾灸的。
中脘穴:
阳池穴:
上焦火下虚寒?医圣张仲景告诉你,这样调理上焦实热更好
中医五养同调馆
上焦火下虚寒?在如今这个时代里面是非常的普遍,基本上十个人就有八个人有这个问题。之前有朋友问到:“为什么百度都没有上焦实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上焦火下虚寒。
上焦火下虚寒由什么原因引起?
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而运行不畅,由于气血不足。肝藏血。无法供养肝血,因为肝血不足,血属阴,阴虚导致阳盛,所以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热,由于脾胃虚弱。脾脏生血虚,气血互化,所以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则气万养的功能失调,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虚寒。
上焦火下焦寒从中医角度来讲是心肾不交引起的,心在中医属于阳,肾属于阴,正常的情况下,心里的阳气下行到下焦来中和肾的阴气,肾的阴气上升到上焦来中和心的阳气,这样阴阳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心肾不交,则出现下焦阴气过多,出现怕冷,上焦火气较旺,出现脸烫等症状。
上焦火下虚寒会引起哪些症状?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
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上焦火下虚寒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调理“上火”要注意两点:
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
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是用什么思路来调理上焦火下虚寒的呢?
这个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运用甘草泻心汤这个方子,打通中焦脾胃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甘草泻心汤的组成: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用法用量为: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但是大家都知道,半夏是具有一定毒性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选用,一定要先找专业的医师进行咨询。
今天的讨论,暂且就到这里了。在上焦火下虚寒的调理上,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或药,或针,或灸,或导引,术有多种,目的“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则阴虚火旺不再是魔鬼!
如何理解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很多朋友都去看过中医,也经常听医生说过这样的话:上焦有火,下焦有寒。那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么呢? 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因为三焦上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如果说经络是支线,那三焦就是干线。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案例之一:双手很热,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像个男的那样兴冲冲,可是,下半身肢体肥胖,特别是双脚冰凉。-由于经常做按摩,后背确实比较通,肌肉的弹性也不错,但是仍然出了不少的痧。尤其是双肾处有小红包,表示有肾结结石。
双肾区经过刮痧拔罐后出的小红包,这是她双肾结石的体现
右肾部位红包放大后的情况
不明白为什么会手巨热,而脚巨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从来不知道累,但就是感觉不舒服。心窝下面有一个大硬结堵在那,就是这堵住了。
脘和中脘处,有一个大的硬结,就是任脉这个地方堵了
就造成了你上焦有火,而下焦有寒的情况。;这个例子,督脉是通的, 督脉管阳气升发,因此,血液能上到头来,所以,精力充沛;但是,任脉堵住了,血液无法形成完整的回流,所以,,血下不到你肢体的末端脚上,这样,你的血液就主要在上焦走,你想想,一个人的血液主要集中在一个区域,那这个区域血液供应过剩,而其他区域自然就会差的很多,因此,由于你中焦堵住了,
具体的按摩方法如下:将任脉刮通之后,一压股动脉,血就很容易达到了双脚。 -虽然经常做刮痧,但后背和脖子上仍然是出痧一片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因此,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都说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性,这次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由于中焦堵了,肾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代谢能力自然就会变差,结石自然就会发生,道理就是那么浅显而又深刻,真是大道至简。
解构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的降浊阴药
我们前面说,升阳益胃汤就是调整的人体整个升降出入浮沉的局面,首先用风药和甘温药解决了人体表被郁和中焦不固的问题,使人体该升的清阳升上去,该发散的郁热通过皮肤发散出去,除了升和散的问题,身体还存在该降的降不下来,该收的收不住的问题。比如有的患者表现出口舌生疮、嘴角长泡,口苦舌干,食不知味,心烦失眠,耳鸣耳聋这些该降不降的现象,方中泽泻清降浊阴,茯苓淡渗利湿而健脾,黄连降火,浊阴降而清阳自升,半夏化痰降逆,使身体的浮热火该降的降下去,同时用白芍酸收敛阴,身体该收的收住,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也就是黄帝内经讲的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患者本身体质挺好,不容易生病,但是到了特殊的年龄段,比如更年期,就会出现浑身燥热,甚至觉得头皮都是热的,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口舌生疮,口腔黏膜溃疡,严重的形成灼口综合征,口腔粘膜有烧灼样疼痛,异常难受,还有的会中下焦虚寒,出现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等脾胃虚弱的症状,这时我们治疗时,惯常的思路是清热泻火,觉得身体上焦火热,或者存在阴虚火旺的情况,用药也偏于苦寒药物,比如黄连、黄芩等清热药物,但用后往往不理想,还会伤及脾胃之气,这时我们就要返回头来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辩证还是用药。
我们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是什么火,就是臣火,也就是李东垣所说的阴火论,君火属心,像太阳一样普照天下,温煦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火(臣火)应该在其位,在哪是正常的呢,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如果相火越位,就是谋权篡位,也就是李东垣说的阴火,比如肝肾之火应该是在下焦,心肺之火,在上焦以清降为主,天一生水,把上焦的阳气化为水降下来,脾胃居中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健壮,清阳一升浊阴则能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各司其职这样身体运行正常,风调雨顺,但是当脾胃虚损时,脾气不升,清阳不能升,火也降不下来,相火不在本位开始流窜时,人体的清阳升浊阴降的规律就会被打破,最常见的一是火在上,表现为头闷头疼,口舌生疮,面部长疮,下面火不足,不能温暖肠胃,就会出现脾胃虚弱饮食不调等问题,如果下焦虚寒影响到女性子宫,还会影响生育,一是火在下,就会导致下焦湿热,会出现反复的妇科炎症,这种情况下的妇科炎症,如果单纯考虑用清利湿热的方法治疗,一般经过治疗虽然有效但却总是反复,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存在中气不足,身体虚弱的情况,因为李东垣在降阴火的时候,还要顾及到身体的中气,如果中气上不来,就是我们常说的提不住,病情还是会反复。
解构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的升阳药
我们常说一个人中气十足,那中气怎么看,首先通过四诊观察一个人的精气神,一个中气十足的人,精力旺盛,说话有底气,声音洪亮,体态健壮,动作有力而灵活,通过望诊观察人的形态,中气十足的人就好像一枚大枣一样,长的圆润饱满,肌肉丰满,色泽红润有光泽,坐立姿势应该是坐如弓站如松,一看就是那种中气十足的体质。而那些中气不足的人,精神萎靡,神情倦怠,说话有气无力,面色也是憔悴暗黄无华,身体也不硬朗,没骨头撑着似的,走路也没劲,坐在那里看上去好像一滩泥一样,有些身体痰湿偏重身体偏胖的人,也就是黄帝内经说的骨弱肌肤盛,这种状态我们用升阳益胃汤,升提人体的阳气,使清阳升,人就会觉得身体轻快,变得有精神有气力,而那些中气十足的人不能过度升提人体的阳气,如果升提严重,会导致一些上火的病症,我们在用升阳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看患者的面色,用升阳药物的患者面色一般多憔悴无华,身体偏虚损,使用升阳药物的时候还要注意四季气候对身体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春天,阳气生发旺盛,用升阳药要轻清,如果在秋冬,阳气处于沉降的趋势,升阳药物就要加重用量,即使是同一位患者处于不同时期,运用升清降浊的思路治疗疾病也是有差别的。
我们临床经常遇到有的患者总是感到胸闷,活动后心慌,喜欢长出一口气,感觉心胸部气好像不够用,深呼吸才觉得舒服,心下空落落的有空虚感,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绝的慌,一活动就胸闷长出气,气不够用,想努力呼吸,见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考虑患者肝郁气滞,用药时也着重用一些舒肝理气的药物,但是有时候有的患者气短,胸闷,胸胁苦满,我们不能一见到善叹息胸闷就考虑肝气不舒,就认为属于柴胡证,因为有的患者中气不足时,也会胸闷气短,而且中气不足时,久之也会形成肝郁的状态,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提升身体的中气,气足身体自然恢复正常的升清降浊,症状自然改善,如果是中气不足伴有肝气郁结,表现出肝郁的症状,胸闷气短善叹息,这个时候我们在提升中气的时候要增加舒肝理气养血的药物。
升阳益胃汤针对的人群,多有中气不足的情况存在,方子所针对的症状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阳气不升,也是因为中气不足,不能生清阳,所以人会出现情绪低落,浑身疲倦沉重,有气无力,升阳益胃汤中用黄芪、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升提人体的阳气,配合六君子汤起到补中益气,提升阳气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时,升阳药的应用要从患者的体质,季节,病症调整升阳药物的用量和用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解构升阳益胃汤(六)脾困寒湿,芳香醒脾解表化湿的药物
我们常说一个人中气十足,那中气怎么看,首先通过四诊观察一个人的精气神,一个中气十足的人,精力旺盛,说话有底气,声音洪亮,体态健壮,动作有力而灵活,通过望诊观察人的形态,中气十足的人就好像一枚大枣一样,长的圆润饱满,肌肉丰满,色泽红润有光泽,坐立姿势应该是坐如弓站如松,一看就是那种中气十足的体质。而那些中气不足的人,精神萎靡,神情倦怠,说话有气无力,面色也是憔悴暗黄无华,身体也不硬朗,没骨头撑着似的,走路也没劲,坐在那里看上去好像一滩泥一样,有些身体痰湿偏重身体偏胖的人,也就是黄帝内经说的骨弱肌肤盛,这种状态我们用升阳益胃汤,升提人体的阳气,使清阳升,人就会觉得身体轻快,变得有精神有气力,而那些中气十足的人不能过度升提人体的阳气,如果升提严重,会导致一些上火的病症,我们在用升阳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看患者的面色,用升阳药物的患者面色一般多憔悴无华,身体偏虚损,使用升阳药物的时候还要注意四季气候对身体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春天,阳气生发旺盛,用升阳药要轻清,如果在秋冬,阳气处于沉降的趋势,升阳药物就要加重用量,即使是同一位患者处于不同时期,运用升清降浊的思路治疗疾病也是有差别的。
我们临床经常遇到有的患者总是感到胸闷,活动后心慌,喜欢长出一口气,感觉心胸部气好像不够用,深呼吸才觉得舒服,心下空落落的有空虚感,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绝的慌,一活动就胸闷长出气,气不够用,想努力呼吸,见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考虑患者肝郁气滞,用药时也着重用一些舒肝理气的药物,但是有时候有的患者气短,胸闷,胸胁苦满,我们不能一见到善叹息胸闷就考虑肝气不舒,就认为属于柴胡证,因为有的患者中气不足时,也会胸闷气短,而且中气不足时,久之也会形成肝郁的状态,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提升身体的中气,气足身体自然恢复正常的升清降浊,症状自然改善,如果是中气不足伴有肝气郁结,表现出肝郁的症状,胸闷气短善叹息,这个时候我们在提升中气的时候要增加舒肝理气养血的药物。
升阳益胃汤针对的人群,多有中气不足的情况存在,方子所针对的症状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阳气不升,也是因为中气不足,不能生清阳,所以人会出现情绪低落,浑身疲倦沉重,有气无力,升阳益胃汤中用黄芪、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升提人体的阳气,配合六君子汤起到补中益气,提升阳气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时,升阳药的应用要从患者的体质,季节,病症调整升阳药物的用量和用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解构升阳益胃汤(四)升阳益胃汤与寒湿型感冒
现在的人患有外感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感冒,一般的感冒,人们会自己去买点感冒药,严重的会想到去找西医治疗,西医治疗风热感冒的疾病比较多,喜欢用寒凉的药物,但如果是风寒感冒虚弱型的感冒,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比如表虚感冒,发热出虚汗,西医怎么治疗,而中医治疗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即可,例如,我们村的一个老太太,70多岁,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多年,体质虚弱,感冒后发热,西医用药后出现发热多汗,浑身疼,治疗多日不见好转,来诊后,根据发热出汗的情况,用桂枝汤啜热粥,一剂汗出热退,经方强调的是方证对应,准确的辩证,有时候,一些体质比较差的患者,脾胃虚弱,或身体湿气比较重,感染风寒后,往往会产生很多虚实夹杂的症状,用经方治疗缺乏针对性,这时用李东垣的治疗思路扶正祛邪面面俱到,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在服用解表药的时候,我会跟患者说,在服药后可以喝点热米粥或者生姜大枣汤,因为大枣健脾补气,能够补益中焦,生姜擅走,热汤能够增加身体的热量,更好的辅助药物驱除病邪,但是有的患者在服药后喜欢吃一些高营养的食物,比如牛奶肉类,但是这类高蛋白的食物到身体里后,消化这类食物的同时会消耗身体的阳气,反而不利于身体调动阳气祛除病邪。所以,服用祛邪解表的药物时,会告诉患者服药后要禁忌食用高营养高蛋白食物。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用桂枝汤治疗表虚自汗发热时,服药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也是这个道理。
中医治疗外感疾病,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治疗时用辛温解表剂,比如风寒瘀闭无汗时用麻黄汤,有汗时用桂枝汤,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剂,治疗时用银翘散、桑菊饮。
还有的人感冒延迁,如果身体有寒有湿的话,就是我们说的湿家,就会形成寒湿感冒,这种人多中气不足,身体寒湿重,伴有风寒湿,气血痰,寒气无法从表解,这时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要用药解散风寒湿闭,这时治疗离不开辛燥之药,李东垣最常用的药物是羌活、防风、苍术,寒湿闭甚,最常用的是九味羌活汤,里面加用了细辛、川芎、白芷加强祛风、散寒、除湿的功效。
所以外感疾病治疗除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对于体虚湿盛的寒湿感冒我们还可以辛燥解表。
这种类型的感冒,让我们结合升阳益胃汤的适用人群,怠惰嗜卧,体重节痛,食不知味,惨惨不乐,就会发现,很多人身体湿气重,浑身不舒服,肢体沉重乏力,肢节酸痛,头闷头昏,这时升阳益胃汤中的羌活、独活、防风,解表燥湿,祛风除湿,同时身体还存在寒湿内闭,阳气内郁不能生发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晨起乏力,困倦疲惫,少气懒言,头晕嗜卧,饮食无味,升阳益胃汤中六君子汤运脾利湿,同时加了人参、黄芪升阳益气除湿,这种寒湿患者除了风寒湿,还有上火的症状,口舌生疮,牙疼,咽疼,眼涩,耳鸣耳疼,升阳益胃汤中用黄连清理身体的湿热,所以升阳益胃汤治疗的就是身体内有湿,外有寒,风寒湿热瘀闭体内,阳气不升的情况,这种患者的身体状况就好像是寒湿感冒延迁日久不愈。
这也很符合现在人的体质现状,饮食膏粱厚味,身体痰湿旺盛,但缺乏锻炼,尤其是一些女性,经带产后,就会出现身体寒湿常携带的状态。
这类人群平素体质虚弱,如果感受风寒后,就会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外有寒湿瘀闭,内有湿热积滞,饮食停滞,这时我们用升阳益胃汤或者说是升阳益胃法,随症加减,升阳益胃,扶正固中,解表通里,升清降浊,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使身体神清气爽,身体轻快,精气神充足。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 人参 半夏 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 独活 防风 白芍各五钱 陈皮四钱 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各三钱 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克),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教你做黄芪煲牛肚 健脾益气、养胃消食
2013年09月17日 09:58来源:广州日报
关键词:健脾益气 养胃消食
每逢节假日前我们都提醒街坊们要消食、开胃,秋日时的调理与春夏时不一样,暑气渐去,秋意渐到时则要以健脾胃为主,今日靓汤宜中药黄芪煲牛肚。民间认为牛肚能消积除滞健脾益胃,而中药黄芪性味平和,具健脾补中、益气之功。合而为汤则有益气血、健脾胃之功,主治脾胃气虚型的消化不良、气短乏力、食后腹胀等。
材料:黄芪50克、牛肚500克、红枣3个、生姜4片。
证治经验:益气健脾治疗胃癌
烹制:黄芪稍浸泡,洗净;请售者把牛肚处理干净,用盐再搓擦净;红枣去核。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
钱伯文 江苏无锡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 中医肿瘤专家有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对于肿瘤的治疗,主张从调整整体着手,充分发挥正气的抗癌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初步总结了肿瘤妁辨证施治规律,用于临床行之有效。 擅长诊治脑瘤、胃癌、肺癌、肝癌、肠癌、乳房癌、卵巢癌等各种肿瘤疗效显著。 著有《研究祖国医学,探索治癌规律》《肿瘤的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相结合治疗癌症》、《钱伯文医案》《抗癌人生》等,其中《肿瘤的辨证施治》一书尤受欢迎。
病因
胃癌多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不舒,渐致气机失常、经络不通、瘀毒留滞、痰湿结聚、正气虚馁而形成、早期可见上腹不适、纳呆消瘦、恶性呕吐、、黑粪等症,晚期则出现淋巴结肿大,腹部肿块或见腹水等。以脾胃功能失调为本,实邪留滞为标,而脾胃气虚常贯穿着胃癌的各个阶段,如气阴两虚,气虚气滞,气滞血瘀,气滞痰湿内停等,这是胃癌常见病机,故益气健脾法是治疗胃癌的最常用的法则。旨在通过补益胃,培土化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人以胃气为本”;“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明脾胃在人体中居重要地位,与各种疾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导师认为脾胃功能强健,则正气充足,难以发生恶疾,脾胃一弱,化源衰竭,则正气亏虚,各种病理产物聚集,成为胃癌的重要病理机制。因此导师临证对于胃癌证属脾胃气虚者,必以健脾益气,扶助脾胃功能为治疗主旨。
用药
常用异功散、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加减运用。这些方剂调补脾胃最佳,药力平稳和缓,对胃癌较为适宜。清代医家张路玉说:“气虚者,补之以甘,以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中和)之德(性能),故为君子。若合二陈,则补中微有消导之意。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二途,故用四君子随证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脾胃),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气机运行)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为合命之本也。”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亦是补脾胃的代表方。本方由四君子加山药、扁豆、莲肉、砂仁、米仁、桔梗等组成。四君本为脾胃气虚的基本方剂,现又加上补脾的山药、扁豆、莲肉;和胃理气的砂仁;理脾渗湿的米仁,载药上行的桔梗。从功效来说,其补气健脾之功胜于四君子汤,且有渗湿保肺之功,全方药性平和,无寒热偏胜之弊,故导师多用本方,治疗胃癌患者症见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吐泻体弱等,用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自有良效。补中益气汤为东垣创立的著名方剂之一,是依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制订的,是补气升阳的代表方。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李东垣谓:“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敬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他又谓“饮食不节则胃病生,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导师宗古人之意,认为脾胃为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则气血虚损,发生大热。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则大便泄泻,或为脱肛。如见胃癌患者显上述症状,导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以黄芪益气为君药,人参、甘草补中为臣药,用甘温补气以治气虚身热内伤之火;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养血调营,陈皮行气去滞,醒脾和胃,补而不滞均为佐使;更用升举清阳的升麻、柴胡,以为引使。全方合用取其升阳益气,补中固卫,劳倦得之,寒热自除,气陷自举,从而取得改善症状,稳定病情效果。 辨证治肿瘤,黄芪有殊功 黄芪,是一味临床常用的补气药物。钱老用于治疗肿瘤的经验。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或因瘀血阻滞,或因湿浊内停,或因热毒壅滞,或因气滞血凝,虽然病因不一,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正气的盛衰。钱老认为,正气是机体对病邪的低抗力和自然修复力,所以正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从临证所见,肿瘤确实常见神疲乏力、胃纳不佳、少气懒言等虚象,而其中气虚之象尤为明显,因此他把黄芪应用于肿瘤临床。
黄芪特点
黄芪补气而入肺脾两经,长于补肺脾之气,故多用于肺气不足,脾气虚弱的中晚期肺癌、纵膈肿瘤以及胃癌等,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合应用。黄芪性温主升,功能升阳益气,故又常用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这类病人往往有脾虚的表现,尤其常见大便溏薄,恶心吐,胃纳不佳等脾阳不振,清气不升之象,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黄芪补气而能摄血,益卫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种症见气不摄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据资料表明,黄芪中含有较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时黄芪还能调整人体细胞内CAMP与CGMP的含量,以及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从而有利于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巧配伍,合群显妙用 中医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钱老根据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针对病变的各个环节,将黄芪通过不同的配伍,扩大治疗范围,提高疗效。
相须相使配伍
如黄芪配当归,益气而生血,加强了补血的作用,适用于晚期肿瘤患者血虚体弱,面色huang白之症。黄芪配茯苓,益气而利水,加强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消化道肿瘤及膀胱肿瘤症见脾虚气弱,水湿内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胸水腹水等。
补散配伍
如黄芪配防风,固表祛风。黄芪得防风可无恋邪之弊,防风得黄芪可不致发散太过,补中寓散,散中寓固,适用于各种肿瘤见卫气不固,汗出、自汗之症。通升配伍:如黄芪配枳壳,升阳益气辅以理气通降,可用于肠道恶性肿瘤气虚下陷,肛门坠胀,便秘等。此外,以黄芪为主药组成的益气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以减轻病人的反应,增强病人的体质,提高对放疗、化疗的耐受性,从而增强其效用。药理实验也证明,黄芪能促进小白鼠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增加,能对抗化学物质、放射线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类白细胞减少。 正确调剂量,轻重皆相宜 黄芪治疗肿瘤,用大剂量还是用小剂量,各家观点不同。一般说来,早中期肿瘤病人,机体抵抗力尚可,气虚之象并不严重,主要用黄芪扶正以祛邪,剂量不宜过大,以防留邪或碍胃之弊;中晚期病人,体质大多比较虚弱,虚象明显,则剂量可适当大些。若病情比较复杂,处方用药时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稳,常常药味较多,黄芪的剂量就不能过大;相反,若病情比较单纯,用药较少,则黄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药专力宏。总之,掌握黄芪剂量的关键,还是依据邪正的盛衰而定。 钱师认为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应用,是治疗疾病取得疗效的关键。以往治肿瘤一般是早期攻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扶正为主,而导师并不拘泥这一规律,认为早期也应补,晚期也应攻,全赖病情的标本虚实,轻重缓急而兼顾攻补,尤其治疗晚期患者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补,尚须补中有泄、泄中有补,即补中有攻,扶正与抗癌并举。 钱师宗古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积聚》)和“正气虚则成岩”(《外证医编》)之意,认为肿瘤之形成,本身就是由于机体功能虚弱,不能抵御外邪,致邪气内侵,造成人体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即所谓的由虚致实,由实致虚。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病人都不是单纯地表现实证与虚证,而是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因此,钱师处方大多数是攻、破、补养并举。或大队攻破药中加入扶正方药;或于大队补养药中加攻坚之药;或攻破补、养,兼施同用。这与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是相适应的。 钱师对本虚标实之肿瘤患者,尢其对晚期患者注意补中有泄,因补而不通可致气壅留邪,又使药力难达病所则病邪更盛,正气亦竭而入危矣。故导师言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补,尚须补中有泄,泄中有补。如癌晚期宜健脾、益气、和胃、利湿治疗,选用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和化湿双功俱备之品,在大剂量作用下,屡见效验,药后患者脾醒纳增,脾胃气机得以通降,而面浮足肿者则现小溲转利,肿势消退。导师说肿瘤为有积之物,此病非攻难消。宗“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导师酌情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软坚散结等法,但患者多兼正气虚亏,宜根据病情攻中寓补才能攻而中的,补而应手。导师临证常取扶正为基础、攻坚为主导的治疗方法,并注意到攻坚之品有耗伤正气之虞,故在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时常以益气健脾、补气扶正之药佐之。 钱伯文用黄芪治疗癌症及肿瘤心得
黄芪,是一味临床常用的补气药物。钱博文教授深研黄芪之性能,黄芪抗癌,黄芪治疗肿瘤,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辩证治肿瘤,黄芪有殊功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或因淤血阻滞,或因湿浊内停,或因热毒壅滞,或因气滞血凝,虽然病因不一,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正气的盛衰。钱教授认为,正气是机体对病邪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力,所以正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从临症所见,肿瘤病人确实常见神疲乏力、胃纳不佳、少气懒言等虚证,而其中气虚之象尤为明显,因此他把黄芪应用于肿瘤临床。
黄芪补气而入肺脾两经,长于补肺脾之气,故多用于肺气不足,脾气虚弱的中晚期肺癌、纵膈肿瘤以及胃癌等,常与党参、白术、茯苓、蜀羊泉等配合应用。黄芪性温主升,功能升阳益气,故又常用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这类病人往往有脾虚的表现,尤其常见大便溏薄,恶心呕吐,胃纳不佳等脾阳不振,清气不升之象,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黄芪补气而能摄血,益卫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种癌症见气不摄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据资料表明,黄芪中含有较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时黄芪还能调整人体细胞内CAMP与CGMP的含量,以及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从而有利于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巧配伍,合群显妙用
中医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钱老根据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针对病变的各个环节,将黄芪通过不同的配伍,扩大治疗范围,提高疗效。
相须相使配伍:如黄芪配当归,益气而生血,加强了补血的作用,适用于晚期肿瘤患者血虚体弱,面部因气血虚而发白之症。黄芪配茯苓,益气而利水,加强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消化道肿瘤及膀胱肿瘤症见脾虚气弱,水湿内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胸水腹水等。
补散配伍:如黄芪配防风,固表祛风。黄芪得防风可无恋邪之弊,防风得黄芪可不致发散太过,补中寓散,散中寓固,适用于各种肿瘤见卫气不固,汗出、自汗之症。
通升配伍:如黄芪配枳壳,升阳益气辅以理气通降,可用于肠道恶性肿瘤气虚下陷,肛门坠胀,便秘等。
此外,以黄芪为主药组成的益气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以减轻病人的反应,增强病人的体质,提高对放疗、化疗的耐受性,从而增强其效用。药理实验也证明,黄芪能促进小白鼠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增加,能对抗化学物质、放射线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类白细胞减少。
(三)正确调剂量,轻重皆相宜
黄芪治疗肿瘤,用大剂量还是用小剂量,各家观点不同。一般说来,早中期肿瘤病人,机体抵抗力尚可,气虚之象并不严重,主要用黄芪扶正以祛邪,剂量不宜过大,以防留邪或碍胃之弊;中晚期病人,体质大多比较虚弱,虚象明显,则剂量可适当大些。若病情比较复杂,处方用药时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稳,常常药味较多,黄芪的剂量就不能过大;相反,若病情比较单纯,用药较少,则黄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药专力宏。总之,掌握黄芪剂量的关键,还是依据邪正的盛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