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家孩子是哪一种?
2021-12-30 12:13
作者 | 茱莉
我有俩娃。
老大是个男孩,生下来就很温顺、好带。上学后,成绩也一直都不错。
常有家长一脸艳羡地跟我讨教育儿经。
讨教得多了,我也一度觉得,
自己可能真的比较会做妈妈,才能把孩子教得这么好吧?
直到我生了女儿。
她刚满月就在我们单元楼出名了,原因是夜里哭得太久,太大声。
检查过了,身体没毛病,就是属于高需求的宝宝。
养女儿的过程,非常虐。此处省略十万字。
也是有了女儿后,我幡然醒悟:
孩子好养不好养,跟教养是有关系,
但那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孩子的基因,孩子的先天气质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3种类型的小孩,格外显得难养。
假如父母一味自责,觉得自己不会养孩子,
那么反而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更无法支持和帮助到孩子;
假如父母纯粹觉得孩子是个麻烦和问题,
那就真的可能养出一个问题小孩。
但是,如果父母能够接纳“我就是生了一个特别的小孩”,
恰当引导孩子,找到跟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相处之道,
反而会更容易养出有出息的小孩。
01
敏感的小孩
一个朋友经常吐槽,说她儿子很“古怪”。
太阳光从窗帘的缝隙洒进来的光斑,能把她儿子吓哭。
家里客人说话大声点,小家伙受不了也哭。
别人都闻不到什么气味,他却能捂着鼻子大喊“好臭”。
家里任何一个小变动,他都会第一个敏锐发现。
脾气更是“难琢磨”。
经常是大人如何做都不能让他“满意”,动不动就是哭鼻子。
朋友几近崩溃:这小孩,真的太难搞了!
直到后来,求助一位育儿专家。
对方告诉她:你的孩子不是“难搞”,他只是高敏感。
据说,在世界人群分布中,
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属于高敏感类型。
高敏感属于中性词。
这些孩子的主要特征是:
对外界刺激反应很敏锐,比如对声音、气味、触觉很敏感。
当然,他们也会对环境变化、人的情绪变化异常敏锐。
很多家长误以为,这些孩子“刺毛”、“玻璃心”、“难搞”。
但心理学家却将高敏感孩子比作“高档乐器”,特别矜贵,
若能被悉心养育,便能奏出这世上最美妙的乐音。
养育高敏感孩子,育儿专家的建议是:
接纳孩子的性格特质,避免用特别严厉的方式惩罚孩子。
事实上,你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会被孩子收入眼中,
令他们心中内疚、恐惧不已。
当然,不是说就此放任高敏感孩子不管,
而是管的时候要注意言辞、方法以及时机。
通俗地说,高敏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所以,多用积极正向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切忌当众教子。
一定一定记得呵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耐心耐心再耐心。
02
倔强的小孩
相信不少父母见识过自家孩子身上的那股倔强劲儿。
“我不要听你的!”
“我就是要做什么什么事……“
这种倔强,还不是阶段性的,
而是一些孩子身上一贯的特质。
他们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不仅听不进别人的话,还常常挑战权威。
很多家长为此苦恼。
但是,你知道吗?
美国杂志《Cosmopolitan》报道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比起乖巧懂事的小孩,
性格固执的孩子长大以后成功的几率更高。
该项研究跟踪了700多名9至12岁的儿童。
初期,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
在孩子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40年后,研究者们继续追踪这批孩子,
还特意把他们童年时表现出的优缺点,
和成年时的职业成就联系起来,结果显示:
成年后从事理想事业,并且薪资待遇更为丰厚的人,
他们的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倔强。
当然,倔强小孩成才的前提是,他们都能被恰当养育。
家长不能硬碰硬,
因为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怯懦,或者愈发暴躁、行事不计后果;
也不能撒手不管,因为可能导致孩子为所欲为,
人际关系连同整个人生都陷入困境。
育儿专家的建议是:
允许孩子有脾气,允许孩子说“不”;
涉及到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底线,
要温和但坚定地执行规则规范。
一个比较好用的话术是:
“好的,我看到你很想……不过……(后半句提出附加选项,或规则规范)”
比如,“好的,我看到你玩的舍不得停下来呢,那你想再玩3分钟,还是5分钟呢?”
也许,那个倔强的小孩会回答:8分钟!或者10分钟。
没关系,他至少作出了一个选择。
然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加提醒。
但凡孩子做到了,就及时鼓励。
慢慢地磨合下来,孩子的配合度就会越来越高。
03
“多动”的小孩
研究超常儿童的施建农教授,
讲过这么一个“多动”孩子的故事:
那个男孩平时上课总是不好好听讲,
手里小动作特别多,
考试成绩也一直不太理想,
还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该去看看病了……”,
这些是一个个贴到男孩身上的标签。
孩子父母头都大了,
找到了施教授求助。
刚开始,施教授问男孩什么,男孩都是爱理不理的,
但后来跟他聊起坦克,孩子的话匣子就完全打开了……
施教授发现孩子根本没“病”,
他只是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
事实上,这个孩子平时痴迷坦克,
对坦克构造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父母给他的所有零花钱,
还有早餐钱,几乎都用来买了各种关于坦克的书和杂志。
施教授点拨孩子:
“你如果很想研究坦克,那么以后读xx大学的xx专业不错哦!
从现在起,就好好读书,为了你的梦想努力吧!”
小男孩听了眼睛放光。
那之后,成绩快速跟了上来。
施建农教授感慨地表示:
很多超常儿童因为飞速掌握了班上教的那些知识,
不愿意再专心听讲,
于是经常被判定为“多动”。
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理解和恰当帮助,
那么这个高智商儿童的天分,很可能就被耽搁了。
当然,并非每个“多动”的、学习成绩看似不理想的孩子,
都是超常儿童。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所在。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
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更不要只把学校里的考试成绩,当作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多跟孩子交流,
关注孩子的喜好,
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支持,
每个孩子,其实都能找到自己绽放的途径。
说起来,
那些省心的“别人家孩子”,
着实让人羡慕,
家里这个“一身毛病”的孩子,
确实养起来不容易。
但请看到,那些所谓的“毛病”,
并非真正的缺点,而是特点,
它们不需要被消除掉,
也不可能被消除掉。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说:
“一定是因为你内心渴求一个独特的孩子,
上天才赐给你这样神奇的礼物。”
换个角度想,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何尝不是幸运的事?
去接纳和了解孩子的特点,
用正确的养育方法对待他吧,
他一定会给你惊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