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秃顶”的华语乐坛,有没有立“天王”的必要?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九鱼

借着“新四大天王”之名,华语乐坛在一众网友和媒体的口诛笔伐中再度“社死”。

近日,B站上一个名为《2023年乐坛“新四大天王”,每位都是逆天存在,华语乐坛完了》的视频疯狂出圈,截止到4月底,其播放量已破300万。随之而来的,就是除了“新四大天王”的粉丝群体以外的全网嘲。

从九十年代初期到千禧年后十年,算上粤语歌曲和摇滚乐,华语乐坛已经诞生过两代“四大天王”。十年一代,人均至少坐拥十首以上的经典作品。到如今,华语乐坛已走过了近十四年“天王”缺位的时代。

抛开网评出的这“新四大天王”是否实至名归这个话题,此时的华语乐坛是否还需要“天王”,或者这些名头是否还有意义,可能才更值得被讨论。

流量不是原罪

视频中提到的“新四大天王”分别是张砚拙(Capper)、姜云升、华晨宇、王琳凯(小鬼),四位都算有那么一两首出圈作品。但至于具体是哪种出圈,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变得没什么展开的意义了。因为在他们的粉圈之外,大众对他们的认知几乎都与“一个梗”相关。

单拿视频中提到的来说,张砚拙的是“驼峰”梗和流量为王的言论,姜云升的则是歌曲《真没睡》的直白歌词和霸总发言;相对而言,华晨宇和王琳凯似乎还好些,虽然也有疑似认领“华语乐坛永远的神”和“太酷啦”的言论梗,但在之前,他们出圈主要靠的还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台风和作品。

姜云升的歌词因为过于直白而被网友吐槽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大”是网评出来的,不是他们自己认领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点,才再一次激起了大众对华语乐坛的口诛笔伐,甚至再一次将“流量”定性为原罪或者乐坛的“毒瘤”。显然,这样的结论是不客观的。

以上这四位都有足以自证唱作能力的优质作品,而且都是从早年选秀节目中走出来的佼佼者,后来在粉圈经济的包裹下,才走进了所谓的流量池。除了他们,乐坛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于是,有人开始卖潮品,有人开始走网红歌手的路子,有人则开始在唱作上越来越不走心。

有流量或者歌手为自己争取流量,都不是原罪。但如果反向将流量来评测作品或者加以行业标杆似的名头,那在逻辑上就完全说不通了。这种错乱的逻辑带来的最明显也是最离谱的影响之一,就是让乐坛里那些只有好作品的、不管新的老的音乐人,都被打上了“不红”“小众”的标签。

当有人开始拿数据来评价周杰伦和孙燕姿“红不红”的时刻,就是流量思维,也可称为粉圈思维完全占领高地的时刻。在这样语境里的华语乐坛,早就没有“顶”,只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数据和名头。它也只能在前浪和后浪快速交替时分,可以换来短暂的中场休息。

曾有人在论坛发帖称孙燕姿是“冷门歌手”

华语乐坛没完,但已“秃”

“顶流”不断地被狗仔重新定义,“华语乐坛”的定义也不断地在乐评和网评中被搅浑。在这些定义里,华语乐坛轻则“垃圾”,重则“已完”。总而言之,不是个好东西。

但如果抛开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华语乐坛没完,只是“秃”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发了全民音乐人时代的诞生。一台电脑、一个麦克外加一个音乐平台的账号,是现在大多数独立音乐人的标配,也是华语乐坛“秃顶”的源头。

光国内的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两大主流音乐平台上,就分别有40万+注册在档的独立音乐人。在这些人里,只有不到5%的人能有一首破10w+的歌曲,2%不到的人能真正地走上职业歌手的道路。即便如此,这些佼佼者已足以将乐迷群体分化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圈层。

大众认可度和作品数据产生了严重的割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华语乐坛再难出现一个“周杰伦”,大多数“很红”的歌都没听过的的根本原因。

包括TME、网易云音乐、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针对独立音乐人推出的扶持计划每年都在成倍递增,甚至制造出了一种“抢人”的乐坛盛况。其中,大多数扶持计划都以流量和收入扶持为吸引点,以“打造爆款”为目标。可以说,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话又说回来,扶持计划再给力,作品自身不行,还是不行。大平台也好,大唱片公司也好,最多只能做到助力和把控。说到底,在这样的语境里,只要大多数音乐人还是不愿意放弃成为现如今乐坛的“顶峰”,那唱作关注的重点就很难回到作品质量上。

以至于像“新四大”这些有实力有粉丝基础的歌手,到头来也只能在大众的骂声中,连带着华语乐坛一起“社死”。乐坛越发圈层化的现状,就注定了评选“天王”只能是一个披着喜剧外壳的悲剧。

部分华语歌手已经变成了网络上的笑柄

没必要的事就别做了

在一块“秃顶”的平地上,最多能找到几处山丘。在现在的华语乐坛里,也不再有评选“天王”的必要。

1992年,《东方日报》将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四人首次公开戏称为四大天王,这个称号随即流传开来,成为四人的标准封号,也在整个华语地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追星高潮。十年后,根据百度官方给出的数据,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罗志祥四人又被人们推为“新四大天王”。后来,在行业和乐迷之间,又选评了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和陶喆的版本。

最初的四大天王

不管是九十年代的粤语歌曲黄金期,还是二十年代的第一个十年华语流行的黄金期,他们“黄金”的点都在于作品的优质和集中的受众群体。由此诞生的两代“四大天王”,不管是在作品维度,还是国民度上,都可谓是实至名归。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天王”的名号在乐坛诞生开始,粉圈经济和数据思维就一并诞生了,只不过没有像如今这般深入。所以单以“圈层化”或者流量思维来论评选“天王”的必要性,还是不够。

说到底,那二十年和现在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把关的专业人士和官方途径已严重缺位。如果把所有的歌手的作品都看作是参赛作品,现在台下坐着打分的已不再是专业评委,颁奖或者认证的机构也由此失去了公信力。

因此,行业自身的输出和输入,无法形成闭环。

在那黄金般的二十年里,打开任意一个音乐榜单,都不会像如今这般,在排名前十的歌曲里一半以上都给人一种“不知来处”的感觉。放到现在,这几乎成为了常态。那些年度榜单照样出圈,但却是因为它们的离谱程度,而不是作品的认可度。

这也不是华语乐坛独有的问题,只不过其他乐坛似乎早已认清了这一点,更早也更为专注地进入了“各论各”的模式。要再给谁安“天王”这种名头前,都会先加上某个圈层的属性,大方地承认这就是一种“圈地自萌”的行为。

显然,这届“新四大”更多是一种玩梗行为,除了相关人士的粉丝群体,就要属华语乐坛最受伤了。但这种纯给自己招黑的事,还是少来点吧,毕竟,乐坛里还有很多优质的音乐人和作品需要它。

-全文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天王  天王词条  华语  华语词条  秃顶  秃顶词条  乐坛  乐坛词条  必要  必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