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金文(怎样临习金文)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周毛新:金文及其临写技法十讲

金 文 概 述

金文又叫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它有凹凸之分,一般来讲,凹的阴文称款;凸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可称钟鼎款识。

金文属于古文字,它始于夏,历经殷商,盛行于西周,是篆书中时空跨度长、存世数量多、书风最突出的一大系列。如果说,夏禹收九州进贡来的金属铸成了九个大鼎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青铜器时代的诞生。那么,在以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金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伴随青铜器技术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从而谱写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辉煌的篇章。

金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古朴、厚重、雄奇、圆浑,但这仅仅是一种粗略的印象。如果纵览整个青铜时代则不难发现,由于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审美崇尚的差异及书手不同的个性介入等多种因素,金文的风格也不尽一致。

商代,是金文的早期时代,铭文字数一般较少,一器之中往往只有数字,十字以上的都不多见。不过字数虽少,但每篇都具风韵,如《司母戊方鼎铭》,寥寥三字,却字字丰腴、笔力雄健、锋茫毕露、一派霸气,显示出商王朝自盘庚迁殷以来的强盛;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字数要多一些,如《小子 卣铭》,已达四十余字。而最著名的要数纣王六年 其所铸的三件青铜卣,即 其三卣,通篇字势雄劲、结字天然、布白和谐,为商代青铜器最成熟的代表。

西周,是青铜器和金文发展最兴盛的时期,较之商代有着显着的进步。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一器之中的铭文一开始便有长篇大作,如成王时代的《令彝》,字数就达187字。后来甚至多达数百字,如著名的《散氏盘》为375字、《毛公鼎》多达497字,同商代的少字数铭文相比,可谓洋洋大观了。

从风格来看,由于多种原因,西周金文每个时期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周早期风格以平实朴素为上,如武王时的《利簋铭》,字体平和凝重,笔道含蓄较少露锋,文字也较为规范,易于辨认;成、康时期,建国已成,风气大开,铭文多以稳重、凝练为上。笔致浑厚朴茂,起止锋藏,结字因体而施,更显自然,此期以《大盂鼎》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该铭已出现方笔,横画呈 状,与以后《马王堆汉墓》中《遣册》中的横画形状极为相似,但更具重量感,可谓开方笔之先河。同时间用肥笔重团以突出某一点画,如王、有、子、手、正等,有些肥笔无疑是后世简书重笔之先导。

西周中期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文化更趋进步,对金文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金文字形大多呈纵势,整体感更强,结构逐渐走向固定和统一,章法追求匀称、整齐,是金文走向成熟的时期。如《静簋》、《 簋》等,线条柔和、形体工整;《大克鼎》体态舒展、质朴端庄;《墙盘》笔致纯熟圆润、用笔凝练厚实、书写刻意求工。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是大篆最成熟的时期,如周厉王十二年的《 簋》,字迹与中期质朴端庄的《大克鼎》相似,但更加厚实壮美,可视为西周中晚期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之后,宣王时期的《颂鼎》、《史颂簋》、《虢季子白盘》等,无论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甚至露出模式化的唯美主义倾向。金文至此,可以说达到最辉煌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金文中的另一类书体。我们知道,金文属于正书,字体大多平实、整严、工稳、端庄,但并不等于说所有铭文都是如此。而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与工相对应的率的一路书体,金文也不例外。如商代晚期的《小子 卣铭》、西周成王时的《複尊》、康王时的《叔 父卣铭》、昭王时的《令簋铭》、恭王时的《 鼎铭》、《 曹鼎铭》及厉王时的《散氏盘铭》等,这类金文看似粗糙,然却暗藏玄机,对此千万不可小视而应给以足够的关注。

绚丽多姿的金文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厚的宝贵遗产,它所蕴藏的精深博大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作者对它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书法艺术的百花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782年)的作品,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虢川司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铭有文8行,共111字,内容记载周宣王十二年北伐 得胜而归,虢季子白因斩获颇丰而受赏铸器之事。该铭字体精美、线条圆劲、布局平稳,观之令人神清目爽,为西周金文中不可得的佳品。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是大篆最稳定、最成熟的形态。尽管周王室无力抑或是其他原因还不可能对文字进行规范,但实际上金文中那种形体端庄工稳、笔势纯熟圆润的一路铭文,无形中已被视为周王室的标准字体了。而在这类铭文中,《虢季子白盘铭》无疑是一篇优秀的代表杰作。

《虢季子白盘铭》字形修长、体态优美、线条圆润,初看给人以眉清目秀之感。然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其用笔依然笔力雄健,笔势中隐涵着极强的运动感和力量感,与后来的《石鼓文》颇具相通之处;结字工稳而富于变化,通篇气韵肃整、首尾划一,十分难得;篇章疏朗,似乎有意让每个字的优美造型及意态风神得以充分展示,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构成形式,实际已发展成为中国文艺中最具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明 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

学习该铭我以为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认真读帖、深入理解。金文是书写后再范铸或镌刻在青铜器的字体,墨迹已不复存在,它提供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个外在轮廓。因此,学习该铭(包括其它金文),关键仍在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即如何把碑迹转换成墨迹、把字体美转化为书体美,这是临摩碑帖的根本所在,也是最大的难点,因此,必须对该铭作深入理解,尤其对笔法要解读解析。

2,用笔。该铭线条质朴圆润、婉转畅达,因此,用笔应遵循篆书所共有的中锋圆笔的基本原则,让笔尖常在点画中行。具体地讲就是起笔应逆锋入纸,使其锋藏,然后转笔朝行笔方向用中锋运笔,杀纸涩行。收笔送至尽头即抽锋挺毫,继续下一个落笔,切忌重回,以避免做的痕迹。如遇弧画,应通过腕的旋动来驱动笔毫使之改变运笔方向,以保证笔毫的杀纸力度,尽量避免用转管来改变方向的不良习气。总之,整个运笔过程的动作要反复训练方能熟练,而只有熟练,线条才能婉转畅达。

3,结构。字形呈长方形,但它工整而不刻板,严谨又极具变化。字形的处理均因字赋形,即笔画多者任其大、笔画少者任其小,且疏密有致,长短得宜,格外生动。切忌大字促小、小字展大。

4,章法。有行有列,但空间感极强,这种疏朗萧散的布局和优美舒展的字形构成了极强的形式感,因此,无论临作或创作最好不要写来拥挤。

《墙盘》为西周中期恭王时期的作品,盘高16.2厘米、深8.6厘米、口径47.3厘米,铭文在腹内底部,有18行,共284字。该盘为当时微氏家族中名叫墙的为纪念其先祖而制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故又称《史墙盘。》

《墙盘铭》点画圆匀、粗细相近,肥笔重团消失,装饰意味明显弱化,体现出明显的书写化倾向;结字端庄工稳,意态典雅,体态遒美清丽;章法纵横成象、行列疏朗分明,加之字数较多且字口清晰,故历来被视为学习篆书的优秀范本。

临习该铭应当如何把握呢?我以为首先还是笔法。当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笔法实际上是一个后起的概念,先秦人写字当时大概也没有想过有什么法,至今也没有发现有关用笔的只言片语,因此,可以这么说,他们当时写字无所谓什么理论指导,只要写字熟练,既是高手;也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能得到多数人或统治者的认可也就是美。那么,是不是先秦人写字就真的是无法或没有审美标准呢?答案是否定的。应当说尽管他们当时受历史的局限,还不可能将法和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但法实际上已存在熟练之中;被认可其实就是当时崇尚的美。因此,当代人临帖可以说没有现存答案,而只能在借鉴前人笔法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古代遗迹的解析来获得相应的笔法。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要客观尊重历史,而不能凭主观臆断将今人笔法强加古人;二是在心态上要贴近古人,而不能以今人想法去揣度古人,这就如同影视中的古妆戏演员必须脱去本色,进入角色,才能演象一样。作为临摩金文(包括其它法帖),同样需要进入角色,方能从中体悟到古法,得古人之气息,这是临习金文(尤其初学者)首先应当注意的。

根据本人的实践体会,我以为临习《墙》应把握以下几点:

1,笔法。该铭线条粗细大致相近,首尾统一,笔势完全呈现写的态势,没有丝毫做作之笔。线质含蓄、凝练,厚重而富有韵致。因此,用笔既要有力度,又要注意畅达,涩味不可过重。具体讲,起笔应锋尖反向轻轻落纸,然后顺势转朝行笔方向,使笔毫呈中锋状态,再力贯锋尖,提笔运行。行笔不宜过快,提按起伏更不能过大,这种笔法有点近似于甲骨文的尖锋圆颖,只不过头部更加厚实、线条也更内含罢了。收笔应逐渐收锋上提,不宜过猛,力驻锋尖后,再继续下一个落点。需要注意的是,临习此铭应当笔沉墨实,笔笔走到,千万不要写来轻飘、滑浮,但也不要将它当作玉箸篆对待而使线条程式化,而事实上作为写,即便是秦小篆,也不可能每一个点画的头部全都一个样,线条的粗细也完全等匀,而应当有其自然的细微的变化;

2,结字。初看此碑,似乎过于平正工稳,然细细揣摩便会发现该铭大有机巧,变化多端。1),字形变化。该铭字形并非齐整划一,等量齐观,而是各具其貌,生动多姿。如有的瘦长、有的方正、有的宽博、有的圆形甚至呈三角形;2),结构变化。不乏采用移位、挪让、变形、合字、夸张等手法使字势异常生动,妙趣横生;3),疏密变化。对于合体字,善于因字造型,大则任其大、小则任其小,使字内空间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另外,从行气上看,它的每一行的每个字并非正襟危坐、字字端严,而是让有的字间作倾斜状,因而使整个篇章在静的状态下又产生一种动的美感,这都是我们在临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值得借鉴的。

3,章法。纵成行,横成列,且字距行距稍大,布白显得宽疏空灵。但由于字势具有大小、欹恻、疏密的参差变化,因而使得严谨的行气无形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动感,也使整个篇章在静态的字和自然流动的空间布白交织下,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因此,临写时除注意字势的生动多变外,布局应适当疏朗,切忌将字写来密集拥挤。

延伸阅读:中国书法史:古代甲古文与金文

被王懿荣,刘鄂于1899年秋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其总数已达十五万之多,文字总量已超过百万.可识读一千多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天文历法.地理气候.礼仪民俗.医学.文法等.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图画文字阶段.而能以极简单的线条符号创作文字。书刻方向的多变。使字形结构异常活跃。同时。自上而下章法的纵势化开启了中国书法的章法程式,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楷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原则。因此。甲骨文对书法及文字发生意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性。

金文的文字内容比甲骨文更丰富。从殷商器上的一两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数百字。记录了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契誓约。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在章法上。除了保持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 列方法外;十分注重整体的方整性:即天地头的齐平。很少有参差的行脚,首行与末行也几乎控制在同一天地水平线上。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一直化。早期金文象形特点在后期 金文中得到了改变。这为篆文粗细均匀的书写方式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搜索建议:金文  金文词条  
热传

 雨林骄子橡胶

如果你开车行驶在海南农村地区,看到道路两边挺立着成排成行的高大树木,一眼望不到边,这多半是橡胶树。从海口城郊到五指山南麓,从万泉河畔到昌化江边,装扮着琼州大地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