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历史的道路将由新的一代继续走下去
中国京剧
梅兰芳先生
纪念梅兰芳逝世20周年
转眼,我国卓越的艺术大师梅兰芳逝世已经廿年了。为了纪念他,上海举行了“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梅门弟子和他当年同台合作的伙伴演出了他的部分代表作。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念他的道德品质;景仰他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他并没有随着日月的流逝,在人们心中淡漠下去,相反,愈来愈使我们为在艺术上有着这样一位光辉的楷模而感到骄傲,他的创造是永生的!
当然,我们不是为纪念而纪念,纪念的意义在于学习。然则,向梅兰芳学习什么?
首先,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品德。艺术家是用自己的心灵,谱写生命的乐章,扣动人们的心弦的。梅兰芳就是用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溶合在他的创造与演出之中,因此他才如此广泛、深入地植根在人民的心中,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热爱。“蓄须明志”,这个载入史册的感人行动,表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崇高的心灵,没有这个“志”就没有梅兰芳,没有这个“志”也就没有梅派艺术。想想在祖国沉沦,铁蹄横行的岁月,这位艺术家深夜秉烛绘画,靠卖字画来度过艰难生活的情景吧!在烛光的摇曳中,我们不是听到一颗与苦难的人民同呼吸、共跳动的心吗?当然,时代不同了,今天不再有民族危亡的问题了,但作为中华民族文艺工作者的骨气仍在时刻经受着考验,微乎大义,戏演得再好,也是卑微不足道的。
其次,是真正把梅派艺术继承下来,发展下去。学会梅派的具体剧目,唱做念打,学得磁实、道地,这是继承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继承梅兰芳的不断创造、勇于革新的精神。梅兰芳的艺术生活道路,就是不断研究时代的需要,群众的需要,把自己的艺术创造和舞台实践与时代、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为了这目的,因此他突破青衣、花旦的行档限制创造了“花衫”;改变了陈旧的捂着肚子死唱的旦角表演;改进了旦角的化装,创造了“古装”;改革乐队,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原来一些平淡无奇的剧目(如《宇宙锋》、《贵妃醉酒》等), 经过他的推陈出新,加工提炼,焕发了光彩;同时,他又创造了不少新剧目,在这些新剧目中,出出闪耀着他艺术创造的才华,为革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些革新与创造,每一具体项目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与研究,它是戏曲艺术丰富的宝库,这里我们不能一一细说,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孜孜不倦,刻意创造的精神。创造与革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相等的。当然创造与革新要具备条件,首先是深厚的传统基础。众所周知,梅兰芳广泛学习了京、昆、徽、汉,青衣、花旦、刀马、小生无不 通晓,这在一般人来说,有此基础已属难能,获得个“名家”称号,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但对梅兰芳来说,这不过是一个“起步”,目的在于创造,造高楼固然需要扎实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基础上,永不会建起新的高楼。梅派艺术就是随着梅派的新创剧目,方才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学习继承梅派,也决不能以学会梅派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为满足。在对待梅派是这样,扩而大之,对待其他流派,对待整个戏曲遗产也是这样。只有如此,我们社会主义的戏曲艺术,才能有更为辉煌的、超乎前人的发展。当然,说说容易,付诸实践却不简 单,这就要求于当今戏曲战线上的“有志之士”了。
所以话又说回来,要在艺术上开辟新天地,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立大功,还得首先“明志”,如果整天心里盘算的只是彩色电视机,或者等而下之,不惜为“机”而丧国格,那么,且不说创造革新的大举,恐怕连梅兰芳的毫毛也未必能学得到手。
纪念梅兰芳,我们为正在茁起的一代新人,能勤于继承梅派艺术而感到高兴,老的一代,已经走完了他们的艺术历程,历史的道路将由新的一代继续走下去。青年同志们,你们打算怎样踏着前人的脚迹,完成无愧于时代的历史使命呢?
【作者:诸葛谦 1981-5《上海戏剧》】
END
每周一--周六晚9:00
抖音直播【qiusisuoln】
广而告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数码摄录像设备并未普及,大多票友演出都是记录在传统 录音带 或者 VHS录像带 上,因年代久远很多录音、录像带都出现了带基黏连、磁粉脱落、发霉等现象,我们在对老录音、录像的音视频采集过程中也深深感到有些遗憾。鉴于此,我们愿意为戏迷票友们服务,将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录音、录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保存的更久远,又鉴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暂时只接受戏迷票友们的演出 录音带 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VHS录像带 以及 标清、 高清DV带 的转制要求,其它暂不接受,敬请谅解。有需要的戏迷朋友可直接联系上面和二维码、邮箱( suoln@126.com )或者在文章下面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