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励志人物传记《当今奇人周兴和》70、修桥铺路报桑梓

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周兴和回到家乡三元乡,这里依然还是那条古老寂寞静静流淌的小河,小河上还是那位沧桑的老人,老人依然孤独地撑着那条沧桑的小船;小河那边,依然还是那条祖祖辈辈走过的泥泞小路,小路上依然是踽踽而行的老人和孩子;泥泞小路的尽头,依然还是那几垄薄田瘦土,薄田上依然种着晚熟的庄稼,瘦土上依然摇曳着松枝竹丛;松枝竹丛下,依然是那几间熟悉而又陌生的老房旧屋,老房旧屋上依然飘着陈年的炊烟——真乃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哪!

天色阴霾,细雨濛濛。

周兴和站在河边,久久地凝视着眼前这条冰冷的小河。

千百年来,河岸两地的乡民,都靠着这样一只旧船往来。前年回乡,周兴和听说由于山洪爆发,冲走了河上那只木船,村上无钱打置,大人小孩们只能涉水过河。尽管当时周兴和囊中羞涩,他还是掏出2万块钱,让村上为乡民重新打造了一只水泥船。河呀河,眼前这条河,阻隔乡亲们外出赶场卖菜,老人们走亲串户,孩子们上学读书,实在是太不方便,太不安全了。

过河的辛酸苦楚,对周兴和来说,那是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啊!当年月黑风高在刺骨的寒风中等船、在冬天冰冷的河水中淌水过河的情形,这几十年来,都经常都会浮现在他的梦里,让他唏嘘伤感!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桥,这是他当年曾发誓要做的一桩事情,也是他多年来魂牵梦绕的一个心愿——旁人或许不知,这桩心事整整纠缠了他20多年啊!

前些年,在自己和家人温饱还没解决的境况下,要在这里修座桥,对他来说,当然只能是一个奢望罢了。而今,自己虽然还并不富裕,但他如倾其所有,终于能兑现自己当年的誓言,可以捐资在这里为乡亲们修座桥了!

“把那条破船废掉,你们牵个头,就在这里修座桥吧。”他对中山村的支书陈伟说道,“修桥的费用,我个人承担就是了。”

这是1999年12月。

当时周兴和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企业才刚刚摆脱困境,但他不顾一切,决心要尽早兑现自己的承诺,了却自己埋藏了多年来的心愿。就在这年,他捐资10万元的“兴和大桥”开工,2001年3月投入使用。当他听乡亲们讲,那只过河的破船已停靠在岸边成为文物,如今大人孩子再不用淌水过河时,他多年郁积在心中的块垒,这才消散开来。

2003年6月,他的经济条件稍好一点,为让邻村的乡亲们过桥少绕些弯路,他又给龙居村捐资10万元,在他们地界上又建了第二座桥。

2007年3月,周兴和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他再捐资20万元,在魏河上又为三清村的乡亲们建了第三座桥。

2008年地震后,周兴和听说家乡敬老院在地震中房屋有些损坏,他拿出5万块钱对乡里的干部说:我知道,你们乡上也很困难,这点钱拿回去把老人们的房子修一修,剩余的就给他们买台电视吧!

“周总,你所做的这一切,出于什么初衷呢?”采访时,笔者问他。

“那里,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的祖辈终老的地方,对那里,我有一份永远割舍不下的感情。”周兴和平静地对笔者说道,“那里的邻里乡亲,他们贫穷困难,但纯朴善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许多人都曾帮助过我,而今我稍好一点,应当知恩图报呀。”

河谷来风,山中多雨。

2009年8月,周兴和从国外回来,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他下了车,过了桥,准备回自己老屋去看看时,眼前的情景却让他停下脚步来。

一条曲折的山间小道蜿蜒着伸向山岚。

这条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不知走过多少趟的上山小路,而今更是荒草凄凄,坑坑洼洼,狭窄泥泞。一个老人拄着竹棍,正颤颤巍巍从山上下来,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周兴和见状,赶紧上前扶住他,叫他小心不要摔倒了。老人道了声谢,叹了口气说:现在河上有了桥,不用淌水过河,学生娃儿也不担心被淹死了,就是这条路,太难走了!

周兴和久久没有说话,他目送着老人佝偻着下山的背影,眼睛有些潮湿了。他缓缓向前走了两步,回过头来平静地对随行的人说道:“不管有再大的困难,我都要把这条路修了,把它修成水泥路,让老人和小孩走得稳当些。”

他说话声音很小,小得来似乎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

周兴和说到做到。回到成都后,他为家乡捐资修路的第一笔款30万元就打入了三元镇;3个月后,第二笔款30万又到账;2个月后,第三笔款40万再到账。

2009年8月16日,中山村的水泥公路正式开工,三元镇书记、镇长都到了现场。镇委书记在讲话中说:周兴和同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为家乡捐建了3座大桥,解决了魏河两岸数千人雨天、洪涝期间行路难的问题,为魏河两岸的乡亲们打通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大道。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兴和同志对家乡的这份感情,我们也不能辜负他这份厚重的家乡情结。工程负责人、中山村书记陈伟当即表态:我们绝不辜负兴和大哥的爱心,我们将有计划地排好工期,监督好工程质量,严格按进度拨付款项,做到专款专用,争取早日通车!

2010年4月,一条长达2.5公里、投资100万元的水泥路顺利竣工。贫瘠崎岖的中山村,从此有了第一条能通汽车宽敞的水泥大道,实现了周兴和那“让老人和孩子走得稳当些” 的朴实愿望。三台县政府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并把这条路命名为“兴和路”。

剪彩仪式上,当地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抬着一块“修桥铺路,造福桑梓”的大匾,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向周兴和表达着心中的感激之情。县、镇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他们在讲话中,对周兴和的多年来帮助家乡建设、造福乡邻的义举表达了敬意和谢意,并希望周兴和一如既往支持家乡建设,共同建设好美好的家园。

周兴和在讲话中说:我不仅要长期回来帮助家乡建设,而且还要联系从三台走出去的家乡人,共同来把家乡建设好!他最后讲道:我周兴和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为乡亲们做了一点该做的事情,但乡亲的盛情,确实让我感动——我心里还有一个规划,在我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准备再投资1000万元,把水泥路修到中山村家家户户门口!

锣鼓声、鞭炮声,以及掌声和欢声,回荡在原本寂静的河谷和山岭之间。整个三元镇像过节一样,引来上千人在这里看热闹。那座座沟通魏河两岸的桥梁、那条伸向山顶崭新的公路,无言地见证着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那条拖不死的穷汉子穷则思变、自强不息、知恩图报、言行必果的品格和风骨。

 

捐资修路造福村民名传千古;

积公益德荫庇子孙兴隆万代。

 

在三元镇中山村公路边,立着这样一座牌坊,牌坊两边的立柱上写着一幅对联。当地村民以他们的淳朴与厚道,表达着对周兴和为他们修桥铺路的感激之情。他们在牌坊上写道:

 

碧水荡漾,情怀家乡。村中道路,坎坷不畅。

晴尘飞扬,雨溅泥浆。改革开放,百业兴旺。

国律鸿策,村出贤能。和谐康庄,众心期望。

志士慷慨,仁人解囊。捐资修路,益德向上。

中华雄飞,中山新容。造福乡邻,世代流芳。

现此立碑,昭告相邻。感恩兴和,永志不忘。

 

“董事长这个人,说通俗点他豪爽义气,说文明点他具有雷锋精神。他见电视上那些见义勇为者被人刺伤,他会去医院看望,并悄悄留下一笔钱来;他看见素不相识的人有灾有难,他会主动上前帮人一把;更不用说他的朋友和熟人了。”星河公司的职工告诉笔者,“去年,郫县农村有位叫唐元龙的人,因为在缅甸金三角想以经济作物替代那边的罂粟种植,以达到禁毒的目的,最后九死一生倾家荡产逃回国来,穷得如同乞丐,还住在一个用塑料膜搭成的破窝棚里。董事长知道后,他自己出资,专门叫公司的人去为他建了一栋住房。唉,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他,就是那样一个人!”

2009年1月10日,“首届今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高层论坛暨首届中国广告公益心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周兴和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会上,他阐述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自己企业在尽社会责任和公益广告事业中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应该具有的作为和如何尽到社会责任等。他的主张和建议,受到与会高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2年3月30日,周兴和的家乡三台县三元镇将镇上的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兴和街”,并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周兴和出席了这次仪式,在这一天,他再捐30万元为这条街上的乡亲们购置了健身器材。

纵观周兴和的这一系列所作所为,这就应了笔者前面写的那句话:“一个在甜蜜摇篮中成长起来的人,未必就能创造出甜蜜的事业;一个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人,或许能为别人解除苦难。”

搜索建议:
热传

 如何评价郑渊洁的童话?

写给大人的童话。虽然很精彩,但我总有一丝诡异的感觉。就像咀嚼着满嘴美味的食物却察觉到其中藏着一根非常细小但十分尖锐的鱼刺一样。他的童话故事颠覆了我心中对童话的定...(展开)

热传

 被夺走的阳寿!

 前日前往餐厅吃早餐,正欲付款时,突然发现没带饭卡,也没零钱,手机也没带,于是跟卖早点的阿姨说可否先赊着,下次一块给钱。阿姨说没事。我还告诉她,下午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