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岭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 庞伟【匍匐和突破:深圳的一个公园】

【岭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系列圆桌沙龙旨在创造一个学术研讨平台,邀请不同专家、学者、业界代表一起研究和探讨岭南文化、岭南建筑的智慧和价值。结合当下国家关于城乡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环境,从当代全球化和在地化的二元互动背景下,展开岭南建筑传承和创新的思考和行动。

学术研讨的愿景在于:以吸收前人经验智慧为基础,启发业界和社会以技术革新结合时代变化的适应性,重拾文化自信,构建更符合现代族群需求的城乡空间和人居关系。

(点击查看更多)

 本次分享嘉宾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庞伟先生。

庞伟

匍匐和突破:深圳的一个公园

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广州美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景观设计]学术主编(2013-2019)

 #人不种,风会种,鸟会种,昆虫会种 

2017年,我们受委托为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设计一个纪念公园。纪念这个事情是套路最深的领域,我们却提交了一个异常简单的设计方案:建造一个不种一棵植物的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只改善公园的土壤,做一条观察小径。

这个方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疑惑,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怎么能不种植物呢?我们回答: 人不种,风会种,鸟会种,昆虫会种。

第19届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他有很多重要的观点,他反对不完整的人类“挑选”,那些因为没有商业价值,被忽视、被排除的大地社会成员往往是土地系统完善功能的基础。

现在景观设计中常出现“观赏植物”一词也正对应了前面所反对的“挑选”。“植物不是作为土地的装饰,甚至遮盖、否定,而应该成为土地意志的流露和赞美。”树木有权落叶,月亮有权阴晴圆缺,四季转换本身就很美。而关于生态,只有当人类能够聆听自然界的意志本身,敬重自然,才能形成真正的生态。

第19届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

第19届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

在这个巴掌大的土地上,我们试着一改其他公园的做法,放弃人的意志,放弃人的挑选,选择信任一下自然。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信任的对不对,也许我们真的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我们还是决定信任自然一把。我们用这个纪念园,思考植物学大会的议题。

第19届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

第19届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

植物学家警告我们,外来入侵的恶性品种会把整个场地夺取,挤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最后沾满整个公园。其他公园的现状是,在这发生之前,外来物种就已经被园林工人消灭掉了,我们根本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我想,如果外来品种把这块地全部铺满,那这个公园是真正的反面教材,让大家看到自然可怕,我们起码不会再幼稚地说:热爱大自然。

纪念公园内的自然观察记录

 #让公园顺应自然 

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姹紫嫣红的公园,但顺应自然,放弃挑选植物的权力,留下悬念,留下未来的不可知,这样一个展示自然过程的公园很稀缺。这个公园做出来了,我们没有做出一个结果,而是让它自然生长,鼓励孩子们观察和记录过程,公园正在死劲儿变绿。

第19届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

后来深圳出台了一个叫“2121计划”,在这个植物学大会的纪念园,将要进行一个为期百年的自然科学实验计划,让非政府的科普组织、让青少年持续观察植物的演替,观察大自然的运动轨迹。

他们还让青少年去做一个叫“打绿怪”的科学活动,就是辨认出这里面的恶性入侵品种,然后予以铲除,这也是面对恶性入侵品种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想说,整个社会是一个丰富的完整的有机体,我觉得我们有个很不好的东西就是,每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职业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深巷里面,不跟别人沟通,一来就拿自己的职业定义自己,我是做景观的,我是做化学的,我是做塑料的。

有个法国人叫蒙田,他说我是人,我关心一个人关心的一切。我觉得说的特别好,其实我们干的所有事情,关于所有人,也关于你们。

谢谢。

 庞伟 

 个人简介 

庞伟先生,著名景观设计师、人文学者、诗人。庞伟先生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空间组策展人,2017、2019、2022三届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

庞伟先生作为主要设计人之一完成的“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作品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环境艺术类金奖,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奖"。庞伟先生的作品“荆棘之路-石阵”获得中国雕塑学会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

主办单位

学术委员会

场地支持

支持媒体

(排名不分先后)

延展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乡创为行业带来机遇 | 谢凌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创方法论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