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4月CPI增长8.5% 通货膨胀形势更趋复杂

4月CPI增长8.5% 通货膨胀形势更趋复杂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5%。其中,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食品价格上涨22.1%,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1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3月份微涨0.1%;食品价格下降0.1%,其中鲜菜下降9.2%,鲜蛋下降0.5%.

一、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2.1%。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7.9%(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8.3%),鲜菜价格上涨13.6%,粮食价格上涨7.4%,油脂价格上涨46.6%,水产品价格上涨16.1%,鲜果价格上涨12.1%,鲜蛋价格上涨3.6%,调味品价格上涨5.1%。

二、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3%,酒类价格上涨7.1%。

三、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6%。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3%,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9.8%。

五、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6%。其中,西药价格上涨1.1%,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9.9%,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0.5%。

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7%。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1%,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7.9%,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0.3%,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3.9%,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0.3%;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9.7%。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7%。其中,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0.3%,教材及参考书价格下降0.3%,文娱费价格上涨2.2%,旅游价格上涨2.4%,文娱用品价格下降0.5%。

八、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8%。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7.1%,租房价格上涨4.5%。

1-4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2%。其中,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8%;食品类价格上涨21.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衣着类价格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6%,居住类价格上涨6.6%。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处于高位。这既与上年4月份的低基数有关,又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有关。当前仍需要密切关注未来的价格走势,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通货膨胀形势更趋复杂

国家统计局今日早间将公布4月份的CPI数据,但是,此前公布的一些数据显示,物价上涨已不再单独源于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涨价因素越来越明显地成为食品价格增幅减缓后的CPI上涨推手。

涨价因素有所扩大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CPI数据之前,商务部和农业部已经提前发布了相应的数据监测情况。由于天气回暖和鼓励增加供给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蔬菜、水果价格明显回落,猪肉价格稳中有降,使得4月份食品价格降幅明显。

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日度指数显示,从4月开始,该指数就一路下滑。到4月末,农产品批发价格月度总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月度指数已经恢复到今年1月份雪灾之前的水平。

“但市场担心,非食品价格可能会成为此后支持CPI上涨的生力军。”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CPI的组成中,食品占1/3的比重,而服务价格和住房价格也是推升CPI的重要因素。

同时,翘尾因素也决定了今年4月份的CPI可能反弹。4月份的翘尾因素就达到了5.2%,仅次于1月份的5.8%,为全年的第二高值。市场预期,4月份的CPI将会同3月份持平或更高,约达到8.5%左右。

4月份,国际市场的石油、煤炭和铁矿石价格使得中国的PPI达到了8.1%。虽然这小于此前市场8.3%~8.4%的预期,但PPI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PPI的持续走高还将继续传导到CPI中。

通胀更具全球背景

另外,全球的通胀情况在加剧。今年3月,经合组织(OECD)区域内的CPI已经上升到了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就表示,全球通胀已再度出现,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威胁。

有越来越多的分析师认为,此轮席卷全球的通胀潮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宗商品繁荣或许并非人们先前想象的纯属泡沫。根据OECD的数据,在3月份欧元区的CPI为3.6%,而食品和能源的CPI也高达2%。

嘉诚亚洲能源业研究联席主管许翰斌就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此前有观点认为石油价格高涨主要是金融资本推动和美元贬值造成的,但目前看来,石油价格的长期趋势就是由新兴市场需求显著增长带动,而供应却缺乏弹性,石油价格远未见顶。

全球经济在最近几年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的阶段,更为合理的看法是,目前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是经济增长的后果,而不仅仅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限制,所以应对通胀也是在为过去几年全球经济非均衡发展“埋单”。

祁京梅对记者表示,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在近来逐步加速,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国内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目前农业产品价格涨幅已经处于高位,公共服务价格的涨幅被政府所控制,如果工业产品的价格继续提升,由结构性通胀转向全面通胀可能性在加大。

反通胀已成调控首要目标

面对国际国内的压力,最近一段时间,政府高层多次明确强调了目前防范通胀是政府的首要目标。

4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就着重指出,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日前明确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关心反通货膨胀。

高盛(中国)的经济学家梁红和宋宇认为,鉴于通胀率居高不下、实体经济活动的强劲增长势头,以及商业银行放贷意愿和能力没有减弱,政府会保持紧缩立场以稳定通胀预期。如果实体经济活动或货币信贷增长强于预期,政府可能会推出进一步加息等新的调控措施。

相对于央行目前主要采取的抑制通胀的手段,鲁政委建议说,财政政策应当为此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可持续性方案;否则,试图单纯通过控制涨价的模式进行价格调控,由于不利于未来供给的增加,因而在稳定通胀预期上将不具有可持续性。

当然,政府的限价调控措施对缓解CPI的增长已经见到了成效。因为4月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涨幅其实稍低于市场预期。

鲁政委对此分析说,PPI低于预期的涨幅依然显示上下游间的成本推动传导效应非常有限,造成这种传导效应弱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成品油、电力价格的调控。他认为,价格调控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扭曲市场价格,但却有利于稳定价格上涨预期,为增加供给赢得时间。(第一财经日报)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