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皆知“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之说。因为孝道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国人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准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国人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准则。因为“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嘛!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对于父母的态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多人以为是说最大的不孝顺就是没能为家族续上香火,传宗接代。但事实是什么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么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本来的意思是这样的: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子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古时候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听从的父母的安排,舜结婚没有禀告父母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
古文中的“三”并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示一个虚数,形容很多。
“无”的意思是:“没有尽到……的责任”。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这叫无后。
那为什么现在人们都会把“无后为大”单纯理解为没有后代呢?因为字面意思貌似如此,“顾名而思义”。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在汉代人赵岐所着的《十三经注疏》中,赵岐说:“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段话是说古代有三大不孝。那么,是哪三大不孝呢?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放到现代就是说,父母年迈,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这里赵岐其实是将孟子的意思给曲解了,很明显,孟子的所谓无后而大绝不是单纯指没有后代。
孟子的原文是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无后在这里不应指“没有后代”,而是指像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亲”这种不符合后辈礼数的行为。
那为什么会变成这种误解呢?是因为汉朝赵岐所做的注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将孟子的话断章取义、强加上去的解释。而“无后为大”四个字,也因此被误解了两千年,成为长辈们的“催生名言”。
虽然赵岐与孟子的话有分歧,但是弘扬孝道精神,在现代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尽好孝道,绝对是人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