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 临方炮制是指在处方调配中,根据医师的处方用药习惯不同,或根据病情需要,临时对原有的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方法。临方炮制的常用方法为拌、炒(姜汁、酒、醋、盐水等)、捣。其中捣法相对简便,如苏子、莱菔子、酸枣仁等种子类药物,以及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的药物,都应在处方调配时捣碎,如提前破碎会导致其有效成分丢失。这些用药方法属老中医的经验传承,有其独到之处,可使药物更加符合病情需要,能扩大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现将几种常用的临方炮制中药介绍如下。 砂仁拌熟地:将砂仁捣碎,拌粘在熟地上,既免除了熟地滋腻害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可谓一举数得。《施今墨医案》亦有将熟地与砂仁同捣的用法。汪昂《本草备要》云:“(熟地)性泥,得砂仁则和气,且能引入丹田。”此法适用于肾虚、血虚等需要熟地滋补,但脾胃功能较弱的患者,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熟地的患者也可应用。 栝楼、元明粉同捣栝楼30克,元明粉1.5~4.5克同捣,捣至栝楼仁碎开为度。可单用水煎服,或加入应证汤药中。适用于年老体虚而大便干结,数日不行,又不适用于大黄攻下者。《孟河丁甘仁医案》中也有将全栝楼用元明粉一钱同捣和全栝楼用元明粉水拌炒的记载。此法既能通腑泻热,又无峻下破气之弊,构思巧妙。 熟地、麻黄同捣阳和汤治疗阴疽,方中熟地、麻黄同用为其特色,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使用本方时,将熟地和麻黄同捣,能更加发挥二药的长处,纠正其偏性。 竹沥兑生姜汁竹沥9~30毫升,兑入生姜汁2~3滴,随汤药冲服(或鼻饲)。竹沥能祛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常用于中风痰声辘辘、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竹沥性寒滑,加入生姜汁既可增加其行经络、达四肢,祛皮里膜外之痰的效果,又可防其过寒害胃。 鲜地黄、薄荷(或豆豉)同捣在《柳宝诒医案》中有多处鲜生地与薄荷(或豆豉)同捣的记载。鲜地黄与薄荷同捣适用于热邪流于血络,而表邪未解;鲜地黄与豆豉同捣适用于温邪郁于阴分,缘阴气不充,不能托邪外达。这两种用法也可用于素有血热,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者。生地清热凉血,但解表之力较差,与薄荷同捣,则凉血之中增强其辛凉解表之功;与豆豉同捣,则可借豆豉之力托邪外达,且温宣而无凉遏之弊。 丹皮酒拌蒸或面裹煨熟《外科全生集》记载:“(丹皮)酒拌蒸,产后要药,治骨蒸,面裹煨熟,厚大肠。”丹皮药性偏凉,产后体虚不宜使用,酒拌蒸后可缓解其寒凉之性,更适合产后虚热导致的骨蒸潮热。丹皮经面裹煨制后,可增加其健脾作用,用于脾虚泄泻。
生地附片汁拌炒《惜余医案》治伏温,用生地与附片汁拌炒,在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使邪得以外达三阳。此法为温托鼓荡之法,适用于少阴温病,即温邪深伏少阴,尚未外达于气分时。
再如薏苡仁或黄连用姜汁炒,可以缓解其寒凉之性;党参拌炒升麻,可以增强健脾升提之功;川连拌炒苍术,增强清热燥湿之功;丝瓜络拌炒红花,增强活血通络之功,擅治胁肋疼痛;灯芯草拌青黛,善清泻心火;糯米炒牛蒡子,可借糯米甘苦温之性,米炒后产生的焦香气亦可健脾止泻,制约牛蒡子寒凉滑肠之性。 在现代的处方中临方炮制已很少见到,这是由于年轻中医师对这种炮制方法了解较少,而掌握这种技术的“老药工”也越来越少。建议医院、诊所药房为开展临方炮制创造必备的条件,如增加炮制场所和设备,配备食盐、蜂蜜、食醋、酒等配料用品,促进这种中药特色炮制技术的开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