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全网愤怒的绿皮火车上最窒息一幕:投胎到这种家庭,还嫌不够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网友王女士在暑假伊始,带着11岁的女儿坐火车去外地旅游。

一路上,王女士用妈妈视角拍摄了游记小视频,

视频中她们乘坐的是慢速的绿皮火车。

不过没多久人们发现王女士给女儿买的是一个无座车票,

漫漫旅途中11岁的女孩无助的站在过道中,依偎着行李左顾右盼,手足无措。

当站累了, 她无力的坐在行李箱上,拿出泡面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躲避来往穿梭的行人,

这时候孩子脸上充满了尴尬和无奈。

王女士将女儿的这些记录视频发上网络,配文道: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马上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规划好行程,买有座或者快车票让孩子出行舒服一点呢,

她回复“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看到这里大家才彻底搞懂,原来妈妈是特意给女儿买无座绿皮慢车车票,

为了对女儿进行苦难教育,让孩子体会一下她自己曾经遭受的辛苦,

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网友纷纷愤怒责备“投胎道这种家庭,真是够苦啊。”

这位母亲并不在意别人说的,她就是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训练孩子的苦难意识和逆商。

看到这个妈妈自以为是的制造苦难教育孩子的行为,让我想起来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在192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实验室里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华生找来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小艾伯特作为行为心理学实验的对象。

他先让小艾伯特近距离接触一些小狗、小猫、小猴子、小老鼠、小兔子等毛绒小动物,

还有一些类似于毛绒玩具和面具等,开始小艾伯特对小动物并不抵触。

且对小老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由于长时间的陪伴,婴儿和小动物等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

这时候当小艾伯特再去亲近小老鼠的时候,华生就在孩子后面用器具敲打铁棒,

发出巨大尖锐的声音,婴儿听到巨响害怕哭泣,

之后很多次每当小艾伯特接触小老鼠时,巨大的声音就会响起,他都受惊吓大哭。

几次下来, 华生发现每次小老鼠出现在婴儿面前,他都会表现特别紧张恐惧。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小艾伯特已经将老鼠和巨响联系起来,看到老鼠就会惧怕,

甚至在别的小动物出现的时候,小艾伯特都会条件反射的异常恐惧。

最后华生带上毛绒面具出现在小艾伯特面前的时候,他也是表现相当害怕想要逃走,

他已经害怕所有一切毛茸茸的东西了。

自此华生理论的核心正式形成,他认为孩子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以此为基础,他把这个理论发展延伸出了“ 哭声免疫法” 等漠视孩子情感需求的育儿理论。

并且把这些用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实验。

然而这个育儿法显然并不成功,他那长大后的大儿子一直流浪,企图多次自杀,

最终在30多岁自杀身亡;他的女儿也一生在酗酒和尝试自杀中痛苦徘徊。

这样看来,制造苦难教育孩子,

企图让他们成长的行为和心理是不是和华生这项实验有很大的共通性呢,

他们的原动力都是将控制和训练孩子内化, 绝对掌控者就是发起者的成年人。

所以说苦难教育背后的心理是用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来控制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人格发展。

这种控制机制是由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首先提出。家庭教育心理学家

刘颋颋博士认为,控制机制表现为,

父母总是想要把孩子的行为、心理、思想、情绪、反应控制在自己期待的空间中,

而超出这个空间的部分,就可能引发他们的焦虑。

而作为完全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他们控制的手段表现为多种形式,

其中“都是为了你好”就是他们控制自己孩子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工具。

记录女儿坐绿皮无座火车的王女士,想必初衷也是她认为的最为恰当的方式。

她的心理是,我从前吃了很多苦,糟了很多罪,

而我们吃苦遭罪到了今天给你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所以才让孩子在经济能力和时间上获得了支持,暑假才能有条件去旅行。

然而我要让你明白的是,你不可以白白的享受我们创造的一切,

我要给你制造特定的环境和困难,让孩子历练一下,并且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逆商。

当这样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苦难中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

因为他们企图唤起孩子的一种共鸣感知力,

体谅和理解父母的不易,进而让子女产生感恩的心理。

他们制造的苦难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产生愧疚感和负罪感。

其实这样的出发点是作父母的自私行为动机,当追溯这些父母原生家庭教育的时候,

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未愈合的伤口,

可以说他们到现在一直是活在的原生家庭或者从小受到的教育创伤的后遗症中,

他们不懂得尊重和体会自己的感受,用压制自我感受作为延续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动机。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女子的抱怨,“我家明明有洗衣机,

我妈妈非要大冬天的用手洗”“我的爸爸每次步行送我去上学。

有一次下雨我要求开车去送,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让我体验一下雨中的苦难,

最后我迟到了”但到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并不见得。

那么苦难教育带来的后果是怎样的呢,

真的能达到那些父母的 “忆苦思甜知感恩” 的初衷和理想结果吗,

最后很多例子现身说法,贫穷、苦难教育教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反而从小在这种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严重的自我贬低和低价值感。

这样的孩子很难去和别人建立公平而亲密的关系,

很多人甚至不能正确评估人际关系中好的标准是什么,

所以现实中很多男孩或者女孩很容易被别人的一点小恩小惠小名小利所诱惑和感动,

最后上当受骗。

最后想说,这个世界已经够苦了,哪个长大的人不是在一遍遍的遭受着世界、社会、工作、人际等等的鞭打。

在孩子小时候,还能有机会给他们一些遮挡的时候,就别再给他们刻意创造困难了。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绿皮  绿皮词条  一幕  一幕词条  投胎  投胎词条  全网  全网词条  窒息  窒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