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的高考作文引发了不少人的议论,原因和其中提到的两种植物有关。丝瓜没啥问题,关键就是那个“肉豆”,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个啥吧。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很多人在微博吐槽:“百度后发现,肉豆原来是红豆啊!直接说红豆不就好了!”
为啥是红豆?原来百度“肉豆”第一个出来的是这个:
对于这些人,我为你们捉急啊!没有你们这么检索知识的。
首先,错漏百出的百度百科能随便信么?
其次,你们明显是不认识红蔻、良姜子这些名,于是只挑出个红豆,以为就是平时吃的那个红豆了。
可是你平时管吃的那个红豆叫“良姜子”么?你们管结红豆的藤蔓叫“大高良姜”么?这意味着此红豆可能并非彼红豆,所以不能下结论,还要继续查。
既然百科说,是“大高良姜”的果实,那就看看大高良姜长啥样呗:
大高良姜的正名叫“红豆蔻”
看,就是这么一丛大草,哪有什么“茎须”可以和丝瓜藤分不清?所以,作文里的“肉豆”并不是红豆,也不是大高良姜,只是由于大高良姜的果实像一粒红豆豆,所以俗名恰好和红豆重名了。
既然有缠绕的藤蔓,又是庭院中的蔬菜,那么“肉豆”应该是一种常见的豆类菜,所以我们放弃姜科,转投豆科吧。
其实,“肉豆”是几种豆的不常见俗名,比如这种豆: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就是这种菜市场最常见的豆,有的地方叫四季豆,有的叫芸豆,有的叫龙牙豆,有的叫豆角,有的叫扁豆,有的叫肉豆……但它的中文正式名是“菜豆”。
菜豆有500多个品种,外观变化极大。菜市场两种完全不像的豆荚,可能都属于菜豆。它主要分为荚用和粒用。荚用就是连豆荚一起吃,粒用就是光吃豆,比如腊八粥里那种带花纹的芸豆,就是粒用的。
粒用的菜豆,即“芸豆”
但我们还是不能放心,毕竟管这个叫“肉豆”的人实在太少了,不能服众。那么不妨从“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这句俗语入手,这是哪里的俗语呢?
一查,竟发现,这段作文材料全部引自台湾人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一文: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因为丝瓜与肉豆在乡间是最平凡的植物,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我幼年时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种了许多丝瓜和肉豆……
有一次我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林清玄虽然祖籍福建,但他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高雄人,幼年时正赶上五六十年代的两岸紧张期,应该没去过大陆,所以,这句俗语应该是高雄一带常说的,那么“肉豆”也就是台湾人对某种豆的俗称了。
这样就好找了:
来源:台湾生态与工程生态习性资料库
看来,台湾人口中的“肉豆”指的就是拉丁文学名Lablab purpureus的这种豆了。这种豆在中国植物志里的正式名称叫“扁豆”。
扁豆Lablab purpureus有全绿的,有紫绿相间的,还有全紫的
你可能会说:“我去,我们这儿说的扁豆不长这样啊!”那没办法,中文正式名是最权威的,地方俗名就算用的人再多,也只能靠边站。
由于在枝头的样子像鹊鸟,所以扁豆又俗称“鹊豆”
这种豆,应该在荷兰时期就被引入台湾,是当地极为常见的蔬菜,台湾人喜欢在荒地上种,既可保持水土,又可随时充当绿肥和饲料。有些地方甚至已经逃逸为野生种群,和林清玄文中“乡下最常见,家家都种植”相符。
这时,我们再查一下百度百科“鹊豆”词条:
看见没有?别称肉豆。百度百科是在这个时候用的,是有八成把握之后,作为一条旁证出现的(图中的拉丁学名Dolichos lablab是已经废弃的曾用名)。
实际上,不仅台湾,大陆华南也有人管扁豆叫“肉豆”。
到此,虽没得到林清玄亲口指认,但我们已经有九成把握认为,2015年山东作文题中的“肉豆”应该指的是Lablab purpureus,中文正式名:扁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