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梁凤莲:珠江未来或许就是我们城市的文化中轴线

【编者按】读懂广州,很容易联想到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专技二级)一级作家梁凤莲博士的一系列佳作——《容度之间》《城市的拼图》《百年城变》《文化的原乡》《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赛龙夺锦》等等。她对广州与岭南的解读,一针见血,见解独到。

近期广州海珠发布及《琶洲π》对岭南文化专家梁凤莲作了一个访谈,这是很多网友读者翘首以待的文化美事,详情请阅读下文。(何媒矩阵、何媒工作室)

“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共同的文化记忆,二是共同的文化生活,三是共同的文化精神及文化理念,也就是共同的精神意识与认同感、归属感。——梁凤莲如是说

百多年前的海珠区,是“三十二村花似雪,酒旗遥引过河南”,是“地连海市鱼虾美,居绕潮田稻黍丰”。20世纪50年代,海珠区成为广州的工业强区。到了今天,海珠一跃成为数字经济的领航者。

近些年的海珠区让岭南文化专家梁凤莲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海珠区的发展正在加速度,南北两岸对称的局面正在浮出水面。在梁凤莲看来,“珠江未来或许就是我们城市的文化中轴线。”

本期《琶洲π》

岭南文化专家梁凤莲

来和大家聊聊

如何读懂广州、读懂海珠!

梁凤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广州是她的故乡,是她创作的母土。“我想每一个学者、作家至少有一个他发自内心想要歌颂的地方。”

梁凤莲的全部研究、写作都是与广州有关。

研究是为了认识,我想要找到一种让人们读懂广州的路径,告诉大家我们共同拥有的这座城市其实有着不一样的精彩,选择的起点是昨天,读了昨天的广州,才能读懂今天的广州。

如何读懂广州?如何让更多人读懂广州?三十多年来,她始终将工作重点放在岭南文化与广州文化上,坚持用学术研究和文学作品来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

其实,学者与作家,对于梁凤莲来说,这两个职业身份并不矛盾,或许只是与她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有关,梁凤莲一直都在坚持着研究和写作。

广州是“南国明珠”,海珠是其中耀眼的一颗,目前梁凤莲正在与海珠区合作,写一部海珠文化的研究专著。

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核心价值是什么?

梁凤莲表示,岭南文化的价值在于凝聚力,千百年来,它持续为粤港澳地区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中的文化要素如美食、花城、商都等,穿越数百年时光而不衰,如同我们文化的母土和母体,温暖、滋养着整个大湾区城市的成长,成为粤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北美华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

岭南文化如何创新?

梁凤莲概括为一句话——把有价值的传统带到未来。

一是要让年轻人背上历史的行囊。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广州,传统越来越新潮,年轻人越来越喜爱广东音乐、粤剧、粤语流行经典,他们渴望了解城市历史,用新潮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意,这是未来城市传统延伸下去的决定性力量。

二是文化自身的扬弃与革新,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在走一条让现代元素与古城传统完美融合的道路,以前单纯是靠政府在维护,现在有很多主体参与,有不同的创意呈现,新老广州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达成共识和认同,事实也证明,广州的做法是成功的。

梁凤莲认为,从广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经验来看,一是城市改造在保留城市传统肌理、历史面貌的基础上,通过充实新的内容、新的服务,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生命,例如北京路、永庆坊。二是城市的“容量”不断扩大。东进、南拓为广州带来了天河、海珠的国际都市文化、科技文化、工业文化,与越秀区、荔湾区的传统文化如同双子星座,交相辉映。

说到写海珠区专著的感受,梁凤莲提到“文化共同体”,她解释,文化共同体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共同的文化记忆,二是共同的文化生活,三是共同的文化精神及文化理念,也就是共同的精神意识与认同感、归属感。唯有认识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热爱,建立我们城市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必须去深入认识每一个城区。

其中当然离不开海珠,在回溯的过程中,我看到海珠区与广州市的文化轨迹的重叠交际,感受是奇妙的,有欣喜有惊叹,今天广州的精彩是千百年来亿万广州人合力的结晶,唯有珍视,才能传承。

近些年的海珠区让梁凤莲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亚运之后,它的都市气息、国际氛围更加浓厚,珠江南岸、北岸的协调、同步更加一致。

“究其原因,一是市区两级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海珠区新建的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州塔、国际媒体港、广州文化馆等等,提升了海珠区的文化辐射力、吸引力。二是擦亮了传统文化品牌,海珠区作为岭南画派的发祥地,保留有珍贵的十香园,这是海珠区一直重点打造的精品文化。三是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琶醍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此外,还有太古仓、珠影、T.I.T等,其建设发展的新方向、新亮点、新面貌让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广州城市发展的“南拓”,把挑战放在了海珠区的肩上,包括经济、市政、民生等等,从文化角度来讲,梁凤莲觉得珠江文化的建设是海珠区面临最大的挑战。

广州是山水城市,珠江是母亲河,具体到哪个城区来续写珠江文化的大文章?梁凤莲觉得,非海珠区莫属。珠江承载了厚重历史,需要去梳理总结归纳提升。

展望未来,珠江在广州城市文化中的角色将发生什么变化?“广州的中轴线一直以来都是南北纵向、东西对称,现在,时代快要进入到21世纪中期,海珠区的发展正在加速度,南北两岸对称的局面正在浮出水面,珠江未来或许就是我们城市的文化中轴线。”

去读懂海珠,还是要从昨天出发。我们去回顾广州城市文化的起源,有三个区发挥了底色作用,分别是海珠、越秀、荔湾,海珠区是广州城市文化大厦的支柱之一,过往千百年,正是因为海珠、越秀、荔湾持续贡献了精彩,才有今天广州文化的多彩。

除了对于历史地位的自信,梁凤莲提及还要有对于历史发展的自信。

海珠文化的起点是最淳朴、最优美、最丰饶的田园山水之美。到了20世纪50年代,沙园、工业大道成为撑起广州半边天的工业王国,工厂数量众多,名牌产品众多,海珠区成为广州的工业强区。到了今天,我们来看海珠区的琶洲,看海珠湿地,看“一区一谷一圈”,海珠区从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水乡,经历了工业化重镇,一跃成为数字经济的领航者。

【梁凤莲简介】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专技二级)、一级作家,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科学者、羊城十大杰出女性,广州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共出版个人著作35部,其中文化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专著18部,代表作有《容度之间》《城市的拼图》《文化在场》《乱云飞渡》《百年城变》《文化的原乡》等;文学作品17部,长篇系列小说《羊城烟雨》《巷娈》《西关小姐》《东山大少》《赛龙夺锦》和散文专集《被命运催赶的夜晚》《远去的诺言》《广州散韵》《应愿之地》等;并主编各种文集15种。

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原标题:《琶洲π | 梁凤莲:续写珠江文化大文章,非海珠莫属!》

编辑整理: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时代中国》杂志

媒体发布:何媒矩阵

责任编辑:何金德

搜索建议:
热议

 事业编是什么?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适用单位主要有:科研单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