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香港人才缺口大预计将施策抢人 内地人才有兴趣有机会吗?

香港缺人才这件事,引发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

《明报》引用 香港政府统计处推算,香港2027年人力短缺将达17万。疫情和移民是原因之二。2020年的人才输入计划申请人数跌至不足3.9万,相比2019年跌了约一半。

各界都期望新一份施政报告推出全盘策略抢人才。

吸引人才,无非安居和乐业

先说“乐业”。 客观看待,香港的人才外流是有原因的,这个城市产业结构较单一,科创落后, 市场格局已经定型,社会提供的向上流动机会少。 不少香港人都是打工仔心态,为new/old money服务,敬业努力,但有些势利,且缺乏开拓创新。

香港总商会总裁梁兆基在接受《明报》采访时说,资讯科技、医疗、工程、教育、甚至普通文员都有人手不足的情况,他认为现在的人才引入计划效果不佳,需要有较高层次的咨询委员会,纳入商界一起处理人才短缺。

梁兆基建议政府允许人才在获聘前先在香港短居。

香港大学教授邓希炜则认为,产业方面生物科技、植物肉等食物科技、半导体研发及小量生产均为可以考虑的产业。

引入人才的关键仍然要靠企业,靠市场机制。

香港“科技人才输入计划”2018年6月推出,到2022年8月,获批来港的只有315人。

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认为,计划初心是好的,但有优化空间。应该免除指定Top100大学的限制,因为招聘是市场行为,应该由企业判断所需条件。

至于安居,则更难了,香港的房价全球领先,居住空间挤逼。地产给香港带来了经济成长,也严重挤压了人才吸引力。当然内地一线城市人才同样饱受高房价之苦。

邓希炜建议政府河套地区建人才配套公寓,提供租金补贴。对于有人建议专才来港置业免除双倍印花税,他则担心这样做会让让人钻空子来香港炒楼。

政府补贴显然治标不治本,而且会一旦涉及到公共财政,操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都是问题。

解决安居问题,属于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恐怕非小修小补能解决。

香港也要反对996

至于工作幸福感,香港就更加难有优势。

香港人是出了名的勤奋,爱加班。这是一个以专业服务业见长的城市,很多时候都要“以客为尊”,围着客户转,要尽心尽力,自然不轻松。

不少香港公司,周六是要上班的。普通人和高阶白领的休假待遇差别显著。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香港的“劳工假”和“银行假”的区别。

也许,加班可以治愈异乡人的孤独感,也治愈本地人的空虚感?

香港的一些行业也意识到了工作压力对于吸引人才的影响。据《信报》此前报道,数据显示,各地企业以香港作为区内总部的数目,由2020年的1504间,减少至2021年的1457间,新加坡在去年底则有逾4000间。

报道说,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在向会员咨询后,就《施政报告》提交建议,会长陈婉真建议政府应考虑推出短、中和长期措施吸纳人才。

短期方面,她建议政府放宽非本地留学生毕业后留港就职的审批和要求,让外地年轻人更好找工作。

而中期方面,ACCA建议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例如定下每周五天工作上限,推广办公室精神健康等,令香港有更大吸引力保留海外到港人员。

其实,工作压力的背后,仍然是产业结构的问题,治本的关键,仍在于香港能否少一些仅靠出卖劳动时间的“劳动密集型白领岗位”,多一些高附加值的基础创新行业。

当然,香港毕竟还是个 讲规则、讲专业的法治城市 ,物业服务的品质比内地好,更不会有保安蛮横霸道甚至殴打业主的情况。香港如果能保持国际一流的法治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升科创与社会活力,配合医疗教育及文化的提升,仍有竞争力。

在一个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世界,我们反而需要放眼各地,找到新的可能性。

《职场人类学实验室》将与一帮在香港的朋友一起,持续解读香港人才政策,以两地视角,客观分析,给大家一些行动参考,还请关注,欢迎留言提问。

搜索建议:
热议

 从2899元跌至1599元,25...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这是小米公司的初心,而后续小米公司也确实一直都在这样做,旗下产品不仅性价比高,而且智能互联玩法也很有趣,另外在手机行业中,小米...(展开)

热议

 双11预售首日带货215亿 直播...

10月24日,“双11”预售开启,各大带货主播在此期间都拿出了看家本事,“江湖”依旧是那个纷争不断的“江湖”。李佳琦在今年的预售首日上独领风骚,完成了215亿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