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我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体会,对如何进行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所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要多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也就是要仔细的去看,通过观察能完整的把所看到的说出来。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我认为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能求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个别不能说完整的同学更是要多加鼓励并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完整,这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根据图上所画的,把题意完整的说出来,这样解题就容易多了。数错,不看问题是低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多数学生做文字应用题时只读一篇题,不作深入思考,凭感觉做。这样往往会题意弄错。应用题的难易不是取决于数据的大小,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所以解题的首要关键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要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了解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说的已知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求的问题。低年级学生由于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稳定性远远不够,所以不仅要边读边想,还要边“钩”和边“圈”。把条件和问题用铅笔钩出来,再把关键字或词圈起来,这样题意就明白一半了,再根据所钩所圈边读边思考自然很容易就能解答了。比如:“公共汽车上原来有24人,到下一站下了7人,又上了11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学生先读题知道了是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事情,并通过钩条件和问题知道了有三个条件一个问题,再通过圈“下”字理解了是“少了”,圈“上”字理解了是“增加了”,再读题明白了题的意思:在原来24人的基础上少了7人后又增加了11人,列式为“24减7再加11等于28人。这就是读,钩,圈,钩出条件和问题,圈出关键字与词。
现在我再来说说求多、求少的应用题,这有一个规律:如果是求多的就用加法来计算,求少的就用减法来计算。要想解决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最关键的就是要知道求多还是求少。比如:“小红有18朵花,小明比她少5朵,小明有几朵花?”在解答这类的题型时,我先让学生完成:读、钩、圈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就找出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了,问题是求:“小明有多少朵花,”那小明的花是多还是少呢?就是解决这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判断一下,怎么判断呢?找出关键句,就是小明的花的朵数和什么有关系,一下就可以看出“小明比她少5朵”是关键句。再用铅笔把它钩出来,表示重点,再把比她这两个字遮住,重新读这句话,就变成了:“小明少5朵”。通过再次读,学生这下就明白了:小明的花少,求少的用减法计算,那么算式就是:18减去5等于13朵。你看这样是不是就把这道题变简单了呢!但是有大部分学生一见到题里有“少”字就用减法去计算,见到多字“就”用加法去计算的错误思维。比如:“小红有18朵花,比小明少5朵,小明有多少朵花?”有大部分的学生一看到题里有个“少”字,想都不想就列出算式为:18减去5等于13朵。这道题和上道题晃眼看感觉好像是差不多的,可仔细一读题,实际是不一样的,这题里虽然仍然是求的小明有多少朵花,但关键句发生了改变,变成:“比小明少5朵,”那么是谁比小明少呢?这一关键句就是接着上句:“小红有18朵花”说的,所以应该是“小红的花比小明少5朵”。方法和上例一样,还是看求多的还是求少的,判断的方法与上例相同,用手把“比小明”遮住,读一遍:“小红的花少”,小红的少,那小明的花就多,求多的用加法计算,小朋友自然就能又快又正确的列出算式来:18加5等于23朵。这就是求多、求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判断是求多的还是求少的,判断的方法就是把“比什么”遮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最重要的还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呢?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道这样的文字应用题:过节了,妈妈买了一篮子又红又大的苹果共12个,给爷爷送去4个,还剩几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4个苹果是从篮子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12个里去掉4个,则用12减去4得8个。这比让学生说篮子外面和里面共有12个苹果,篮子外有4个,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列式计算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让学生做做拿走的动作,来感知“拿走”、“去掉”的含义。又如:图中有白兔8只,灰兔6只,让同学们提问。可以让学生大胆的提问,有的学生有可能会提:灰兔比白兔多几只,别批评他,让班上同学通过的表演的方法让他明白灰兔比白兔少,灰兔和白兔比时应该说少几只而不是多几只。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再如我们一二年级的题里会出现“贵”、“便宜”、“优惠”、“退”、“移走”……等词语,学生虽然能认识这些字,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就给它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字或词,如“贵”对“多”、“便宜”对“少”、“优惠”对“少收”、“退”对“去掉”、“移走”对“拿走”……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题意了。至于怎样表述更有利于不同的学生理解,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导方式了。
(四)、培养解题过程习惯化
有些老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不用要求带单位和写出答语。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解题的过程习惯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完成的,不是说一定要到了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必须带单位和写上答语了才开始要求。如果那样学生到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在低年级养成的做应用题不带单位和不写答语的习惯,而常常忘记带上单位和写出答语。那时想要纠正的话一时半会也不容易办到。我在教学时,一年级上册由于学生识字量少,要求学生口述,在一年级下册时就要求学生必须带上单位和写出答语,这样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就自然养成了解题过程习惯,而无需再为此费心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应用题中的点滴体会,“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应用题的基本前提;“理解和分析能力”是解决应用题的本质保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学生学有所用的最佳发展;“解题过程习惯化”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完美句号。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基础能力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定能培养起学生对学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