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梦、姬烨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国家游泳中心的改造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2008年奥运会作为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比赛场地的水立方,将被改造为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这次改造也将让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双奥场馆,也是世界首个冰水转换的场馆。
它经过2008年的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且它独特的建筑艺术在建筑界也享有一定的地位。说起这座场馆,孙卫华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孙卫华是国家游泳中心这次冰水转换的设计总负责人。参与了水立方最初设计的他,如今又和当初的老同事一起面对冰水转换的任务,他向记者坦言心情十分复杂。
孙卫华说:冰上场馆在国内相对是一类比较少的建筑类型,具有一定的专业度,而且又是一个既有建筑的改造,还是一个著名建筑的改造,更是实现‘冰水转换’的双奥竞赛场馆改造,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另一方面,包括我在内的设计团队,主要成员大多是十几年前‘水立方’建设时期的老人,大家对‘水立方’感情很深,而且前后又参与了它的大大小小若干次的改造设计工作,对‘水立方’非常了解,我们认为我们具备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先天优势和情感动力,所以说面对这项任务,是一种既有压力又充满信心的状态。
据孙卫华介绍,水立方从诞生之日起,已经充分考虑了未来的建筑生命的延续性,实现办赛、参观、健身、演出等多功能运营需求,但要直接把它从一个夏奥场馆改造成冬奥场馆,这在建筑历史上鲜有先例,不过经过与国际冰壶联合会的沟通,以及大量查阅资料,孙卫华发现两种场地存在相似性,这让他和团队成员信心大增。
首先从场地规模上来讲,一个标准的冰壶场,比如四个赛道的冰壶场和一个标准的泳池,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度,都是一个长方形。然后从尺度上,泳池是基本上可以兼容冰壶的尺寸的要求。所以我们觉得首先它从先天条件上是能兼容的,这就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孙卫华说。
然而,冰壶比赛对于场地稳定性、冰面品质、平整度等要求很高,而且游泳比赛和冰壶比赛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声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又大不相同,孙卫华开玩笑说这由‘水’变‘冰’,多的还真不只是‘两个点’。
比如说‘水立方’原来它是泳池,水的温度、池岸的温度和看台的温度是一个体系。但是转换到冰面以后,一下子它的温度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冰面的温度是零下8.5摄氏度左右,距离冰面1.5米,它变成了10摄氏度到正负2摄氏度,然后到观众区可能变成18摄氏度,这个和原来的温度场分布就有比较大的变化。湿度控制上要把露点温度降到负4摄氏度。孙卫华解释道。
另外,水立方是独特的ETFE(人工高强度氟聚合物)膜结构建筑,水泡的透光性好,但冰壶比赛过程中不能有光照到冰面上,设计团队必须要想办法既呈现水分子泡泡的效果,又能不让光直接照射,还要使用吸声材料把场馆的混响时间控制在2秒,确保队员之间能够在赛场上相互交流。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造并非一次性的永久工程,而是要在未来根据需要,多次在水立方和冰立方之间转换,实现双轮驱动,因此既要保留原有‘水立方’各种的运行的功能,又要增加冰的功能,甚至未来除了冰壶比赛,还要扩展至冰球、短道速滑等领域。
所以我们有些东西是做成永久性的,有些东西是需要考虑它是一种临时转换切换的模式。孙卫华解释道。
水立方将通过在游泳池里架空结构实现转换,这也能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科技的应用也是本次改造的一大亮点,为了解决冰水转换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来自哈工大、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的专家开展了技术攻坚,对空调、除湿、送风等系统进行了改造,并计划将场馆信息化智慧化,在改造中升级智能化系统。
‘水立方’这次改造,我们还是特别注重它的节能、绿色的改造升级措施。比如说节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实现我们节能的目标。首先我们要进行一些智慧化的控制,它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的控制系统,我们需要通过智能化的控制来实现自动调节。
孙卫华还补充说,未来到2022年这一段时间,设计团队会结合科技或终端产品,在场馆中应用5G、VR、AI、BIM等技术,甚至让观众穿上可穿戴设备,让他们在观赛过程中有更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