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霞
壹
2017年的儿童节,为ofo花了3.7亿美元的程维,放出一则消息,说是ofo即将收购捷安特。
这则商业乌龙只存在了不到24小时。第二天中午,捷安特官方就发布了一则郑重说明,斩钉截铁的驳斥这是网络谣言不说,还来了一句“捷安特向来注重本业并重视维护捷安特品牌形象”。这是在讽刺谁呢?
不过,还图样图森破的我,不仅没听出阴阳怪气的味道,还差点信了——彼时的ofo正如日中天,已完成D轮4.5亿融资,连偏远如拉萨这种城市也无远弗届,炽手可热到坐等收钱。而捷安特是谁呢?只晓得“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我,没听过。
当时,市面上的新闻标题大都是这样的:《捷安特,共享单车夹缝中的徘徊者》、《共享单车和传统运动自行车行业,冰火两重天》。捷安特连续三年下滑的营收,这为这种论调提供了支撑:2015年,捷安特的销量从2014年的600万台下滑到550万台,2016年比起之前要更加悲观,2017年第一季度,捷安特的税前净额下降了34.3%至7亿1100万元。
然而5年而已,两家公司就来了一场河东和河西的兴衰更替 ——至今还欠我99块钱的ofo被我嗤之以鼻,我曾爱搭不理的捷安特呢,则火到已经跃升成为社交硬通货,一车难求不说,买个万元级别的款,还怕别人瞧我不起。
综合《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家》等媒体消息,受疫情影响,远途出行减少,市内及周边的户外需求大涨,自行车再度大火,北京多家捷安特车门店订单已经排到一年后,除了缺货就是缺货。海外方面对于自行车的需求激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整年,我国累计出口6926万辆自行车,比2020年同期增长40.2%。
财报里,也有最直观的表现。数据显示,以美国、欧洲和内地为主战场的捷安特,202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3%至700亿新台币(约16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增长46.7%。2021年,数据再度刷新,捷安特全年销售额达818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8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7%,税后净利润为新台币59.3亿元(约合13.36亿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了19.8%。
还真是,风水轮流转呢。
贰
而和捷安特自行车销量大翻身一样传奇的,还有它背后老板的创业故事。
捷安特隶属于台湾巨大集团,创始人今年88岁,叫刘金标。和24岁创业伊始就风光无限的戴威相比,刘金标堪称大器晚成。
刘金标出生在台湾台中沙鹿镇,父亲是高雄当地知名的企业家,主营罐头、面粉和贸易。作为富家小开长大的他,自小成绩差、不服管、不听劝,19岁没等拿下文凭,就急不可耐从学校跑了出来。在父亲公司干活,感觉事事受人管教,很快就开始了自主创业。
青壮年阶段的他基本毫无定性,三天两头就换行,听别人说什么生意赚钱就干什么。罐头、面粉、木材、运输、螺丝钉、鱼饲料样样干,只盼着早发财、赚快钱,简直比戴威还飘。就拿养鳗鱼举例,这是1969年35岁的他跟风捡起新行当,原本以为能靠着当时的市场热度搏一把,大赚一笔,结果没想到一场台风袭来,他2000万新台币的投资一下打了水漂,几乎赔光了老本。
一转眼到38岁,他才另起炉灶,干起自行车这一行。据说,这还是朋友在酒桌上的提议,当时大家谈起海湾石油危机、美国油价猛涨自行车热的新闻,觉得做“铁马”外销是不错的主意。于是乎,1972年,他和另外7个股东凑了400万新台币,成立“巨大机械”(GIANT)。
但此时对他来说,这依旧带有玩票性质。公司初创,都是门外汉,零配件有哪些、规格是怎样、生产线如何规划、质量如何保障,统统两眼一抹黑。巨大作为初创小厂,连到零件厂拿货,都没人搭理。一年时间,公司都无法出货。
所幸的是,彼时台湾的自行车零配件厂正经历着草莽时代,零件标准不统一,还有大把机会在。 1973年,台湾自行车因品质低劣,爆发了美国市场集体拒收事件。刘金标一下了抓住了时机,专门到日本取经,带回一本《日本工业标准》(JIS)的“红宝书”,并跑遍全台湾,挨家挨户游说两三百家厂子一起统一行业标准。四年后,全台湾自行车业界最终采纳了刘金标倡议的生产标准(CNS)。
之后,刘金标也赶上欧美制造业转移台湾的大风口,赢得美国施文自行车(Schwinn)的大订单,成为这个美国百年品牌的代工厂。背靠大树好乘凉,公司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溢。 到1981年创建自有品牌捷安特时,巨大机械已经是台湾地区最大、亚洲规模第二的自行车代工企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快50岁的刘金标才确定自己的终身事业——就做自行车了。
创建自由品牌,源于安全感缺失。当时巨大75%的业务来自美国施文,90%的业务是代工。没有定价权不说,利润率受制于人,需要不断抢单。于是,他试着推出了捷安特这个自有品牌试试水。不过大东家也不能惹,对此,美国施文坚决反对。直到1984年,经过双方反复协商,美国施文才同意一起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将捷安特做成一个合资品牌,但利润嘛得二八分。
叁
饶是这么大的让利,美国施文也开始对“不安分”的刘金标不再放心。他们来了一次暗度陈仓,偷偷跑到深圳,瞒着刘金标建了中华自行车厂,计划以后将代工订单转移到深圳。两年时间,巨大的订单开始骤减,公司一下子开始危机重重。
被逼上梁山的刘金标,只好破釜沉舟,和老东家硬刚了起来。他干脆一把掀翻牌桌,在荷兰建立欧洲销售公司,冒着与施文全面翻脸的风险,誓要将自有品牌捷安特打进欧洲市场寻找生机。折腾了半年多,1986年捷安特终于达到欧洲高标准。
次年,捷安特开始盈利,自此刘金标也迎来了创业的新阶段。据《没有第一,哪来的唯一》一书,冲出台湾后的巨大机械经营结构为之巨变:代工制造从90%降为30%,自主品牌则占据了70%的比例。之后,随着不断的经营,捷安特又杀进日本和澳大利亚市场,并在欧美跻身前三甲。
大陆市场这块沃土,刘金标也早早就进行了布局。早在1993年,昆山产业链配套更是零的情况下,巨大就在在昆山投资建了厂,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天津和成都,并在上海与凤凰自行车成立“巨凤公司”。在大陆的布局,让刘金标吃进人工红利,开始新一轮腾飞。2004年,捷安特的营收便达216亿新台币,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商。截止目前,捷安特在全球拥有自建上万家专卖店,数以千计的专卖店加盟。
善于营销也是刘金标经商的一大特色。早在1997年,巨大就开始连续赞助环法自行车赛,并押中了连续获得三界冠军的德国队,这让捷安特在车迷中间获得巨大影响力,捷安特的环法冠军车在每辆售价高达1万美金的情况下,供不应求。线下最火的碳纤维自行车,捷安特也是引领者,而早在2004年,巨大就做出了号称世界上最轻巧的碳纤维自行车。
除此,产品定位准确,也是捷安特的一大特色。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其他品牌而言,捷安特的产品线比较广,从入门到专业级别到高端车,全面覆盖。尤其入门级别的自行车,性价比十分不错,千元左右就能拿下,这对于普罗大众可谓是相当有吸引力——就好比买不起爱马仕包还买不起爱马仕口红吗?品牌效应加持下,千元就能买下个知名大牌自行车,也算是一种精神消费了。
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刘金标的经营理念,也来了一次大转变。 早年颇有纨绔子弟习气的他,60岁之后开始专注于实业,坚决不玩热钱,不搞多元化,对股票和房地产投资更是避之不及,始终强调风险防范,永续经营——由此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戴威还是太年轻,得跟多跟这位栽过无数次跟头的老将学习。
个人形象方面,刘金标也越来越趋近王永庆等老一辈企业家,时时以勤勉、勇敢、不服输等面孔示人。 尤其1997年63岁的他查出胃癌之后,他决定趁活着把没完成的心愿实现一遍。2006年,72岁的他拾起早年环台湾骑行的梦想,每天单程42公里骑行上班。73岁时,他骑自行车环岛,推广自行车运动,历时15天,完成了总长930公里的环台骑行壮举。在他的带领下,台湾将每年的5月成为专属的“台湾自行车月”。
2009年3月,75岁高龄的他又启动了“京骑沪动”之旅,从北京鸟巢出发全程1688公里骑到了上海。2014年,80那一年,他用二次环台骑行来庆生,12天就完成了征程。堪称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当然,他也有烦恼。在2016年,与台湾作家陈文茜的对话中,他表示,他最大的困扰的是,随着在业界德高望重,只能听到好听的话了,没有人批评他了,这样他和他的捷安特就无法进步了呀。
哎,这还真是个甜蜜的苦恼。只能说,成为大佬之后还有这种自我觉知,不知道值得多少人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