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并没有一劳永逸,有的只是一个人日复一日地持续前行。
每个人最大的不一样也许只是习惯上的不同。
那些不同的习惯塑造了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进而构建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
可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而坏习惯的打破也是难上加难。
在这篇文章里,我希望大家可以从自身出发,找到那个简单轻松又让你愿意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进而轻松地打造出一套你自己的人生习惯。
01
意志力式的努力坚持,不可持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到一种人生无解的怪圈中。
你很穷,然后紧衣缩食,结果却依然入不敷出;
你很胖,然后拼命节食,结果却依然大腹便便;
你很忙,然后天天加班,结果工作成效依然不高。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给自己打鸡血的经历,在某个消沉的瞬间,在某个忍无可忍的时刻,冲着生活大吼大叫,心里默念着努力奋斗,未料到仅仅坚持了几天,便打回原形,生活一如既往地慵懒,得过且过。
我们以为逼逼自己,努力坚持下去,就可以过上自律充实的生活,但却事与愿违,惨败收场,以致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对自己持续性懒散的现实妥协了,努力坚持的勇气和信仰早已碎了一地。
就像你很胖,要求自己每天痛苦地节食,可是你总是会不经意地在某一天,经过一番纠结犹豫之后,选择到一家火锅店大快朵颐,结果回到家一称,体重又回去了。这时候,你又会跟自己发狠誓,下次绝对要管住嘴,坚持一下。
所以你总是在“决心减肥 —— 减肥——体重反弹”的怪圈里反反复复。
就像你很忙,天天周旋于各种会议,报表,为了赶上进度,加班加点,可是,这样连续几天的加班之后,你又开始陷入一种需要休息调整的状态,这时候你会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把事情往后拖,结果当别人来催你的时候,你又开始进入下一个加班周期,奔波忙碌。
所以你总是在“忙碌工作——调整休息——加班加点”的怪圈里无法自拔哦。
我们的努力坚持总是在挫败和重启之间摇摆不定,所以最终的结果也总是变得扑朔迷离,阴晴无常。
我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这种左右摆动归结于我们的意志力不强,自觉性不够。
可事实上,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依靠你的意志力硬扛,需要你不停地暗示自己“努力坚持”,它往往坚持不了多久。
因为需要你费劲地坚持,本身就说明你不大愿意做这件事情。
如果是一件你喜欢做、愿意做的事情,你大脑里根本就不会出现“努力坚持”这四个字,因为你每天都会乐此不疲地做这件事情。
当你身处这样的间歇性努力坚持的摇摆中,这往往不是你的意志力出了问题,而是你陷入了一个结构性锁死的怪圈里。
02
“我做不到” VS “我想要”
在一个结构性锁死的怪圈里,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挣扎都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一种观念,从而演化出了两种心态——
顺应环境
反抗环境
而这两种心态都让我们认为环境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当我们被封锁在环境这个层面,就会把一切当下不满意的现状,都归咎于内外环境的不许可。
就像有些人,工作不开心,就是公司的错;生活不顺利,是大环境差,政府不行。
环境的无法打破助长了“我做不到”的念头,所以无论你顺应还是反抗环境,都无法满足你内心真正的欲求。
我们之所以陷入往复循环的困境中,是因为我们被锁死在一个双向都有压力的结构之中。
一方面,我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环境,内心“我做不到”的念头让我们心力憔悴;
另一方面,我们却又无法灭绝自己的欲求,在不能正视现实的状况之下受“我想要”的欲望驱使,徒劳无益地努力一把。
在这两面墙的夹击之下,我们总是试图走那条最容易走的路,结果就在“我做不到”和“我想要”之间的循环往复。
就像减肥,当你某一天再也无法忍受自己肥胖的身体,感到压力时,你就会采取行动,闭上嘴迈开腿,朝着我想减肥前进,这时候,那条最容易走的路通往“我想要”的方向。
而当你努力了一段时间,却依然看到镜子里起色不大的自己时,那条最容易走的路就会导向“我做不到”,你忽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不想行动了。
然后,你越靠近“我做不到”这一头,体型体重的压力又会突然来袭,然后,你就会掉头出发去向“我想要”。
结果,我们总是在“我做不到”和“我想要”之间摇摆不定,往返循环,困于当下。
选择那条最容易走的路,其实就是作者罗伯·弗里茨的书《最小阻力之路》所提到的“阻力最小路径”——
“生命就像河流。不论人类或是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循着阻力最小之路运行。在一个结构里,能量往往顺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流过此一结构。换言之,能量在溜达时,一定是寻找最容易的路。”
王兴曾说“人们可以为了不思考做任何事情”,为什么呢?
我们大脑的进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投资,它虽然只占人体重量的2%,却消耗着人体20%的能量。而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的大脑一直在追寻“阻力最小路径”——哪条路径阻力更小,就走哪条路径。
所以相比起费力的思考,人类更愿意采用其他更简单的活动来回避思考,比如盲目从众随大流。
周遭的地形决定了蚂蚁的路径,河床的结构决定了河流的方向,生命的底层结构也将决定人生的路径。
而我们人生中的饮食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往往也是顺着生活里的“阻力最小路径”而隐然成形。
当你想要改变,却陷入问题反复循环的人生怪圈里,这意味着我们生命底层存在着结构性冲突,是这种结构性的锁死导致了我们行为的摇摆。
03
重建“阻力最小路径”, 创造性地寻找人生出口
受制于环境因素的锁死性结构让我们陷入了人生困局,那怎么办呢?
在《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
创造性地建立一个新结构。
也就是说,我们就需要创造性地打造一个全新的张力结构,借此来重建全新的“阻力最小路径”,进而找到人生出口。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来获得更有效的“阻力最小路径”。
1.明确愿景
在我的书《心智突围》中,其中“自我定位闭环系统”里就包含了“愿景”这个环节。
确定愿景, 需要我们去探索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自己的真实欲求。
按照「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这里需要关注的是“Be Something”,因为在考虑「要什么」和「怎么做」之前,你得要先知道「自己是谁」。
也就是你要先明确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会去想做些什么,之后才会有自律的行动,最后梦寐以求的东西也会随之渐渐显现。
比如,你想减肥瘦身,那你真正的愿景就应该是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你想要读很多书,那你真正的愿景就应该是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2.认清现状
很多人无法正视自己的现状,甚至有时候会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自欺欺人。
可是,如果你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你就无法进入创造性结构重塑的下一步,因为虚假的自我认知和现状判断,只会构建出错误的“阻力最小路径”,让你得不偿失。
所以,你要诚实地分析你的现实条件。
如果你想减肥,那你需要问自己:
现在的体重多少?
你现在一日三餐吃什么?
你对食物有什么样的喜好?
你倾向于哪种运动?
......
如果你想多读书,那你需要问自己——
你现在每周读几本书?
你每天能安排多长时间读书?
你喜欢看哪方面的书?等等等等
3.构建张力结构,重建“阻力最小路径”
当你明确了愿景,认清了现状,那愿景和现状就构成了一个具有张力的结构
愿景和现状两者之间不是“我做不到”和“我想要”这样的对立关系,而是存在想法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如果你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欲求,清晰地分析自己的现状,想明白了你真正所想和你真正所有,这两者之间就会形成一股张力,你就能从中创造出可行的路径,让你的愿景变成现实。
就像你成为有魅力的人,所以得要瘦身减肥,可现状却是你体重180却爱吃不爱运动,那通过构建一个张力结构,你就会创造性地去选择阻力最小路径:
寻找哪些食物美味又低热量?
有哪些运动你喜欢又有效?
有哪些减肥的生活方式你既可以接受但又不会给你造成负担?
…...
寻找“阻力最小路径”的过程,是一个独属于你自己的创造性过程,既有趣又新鲜,自带一种探索和尝试的快乐。
你没有必要简单粗暴地追随别人的经验方法来改变现状达成愿景,而是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优势,找到改变自己的最佳路径和最优选择。
如此,你才能够在改变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积极应对,不因焦躁而放弃,然后,在日常点滴的改变中不知不觉地达成心之所想。
通过重建“阻力最小路径”的改变才是最不费力,也最可能顺势而为的。
04
利用“阻力最小路径”, 打造专属你的原子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是长时间地坚持一个好习惯却并不容易,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懒散的坏习惯,我们倒是很容易就坚持下来。
当你很清楚改变自己的“阻力最小路径”的时候,就可以从它出发,为自己打造出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习惯。
因为当那个阻力最小路径被一再重复,大脑则会在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让这种行为更加快捷和更有利于自身,最终会成为大脑里的自动化程序,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如何让自己建立一个有利于提升自我的好习惯呢?
James在他的书籍《原子习惯》中构建了一个习惯的四步循环,即习惯通过提示,渴望,响应和奖赏形成反馈回路。
1、提示
当我们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或者进入到某种状况,它会告诉大脑可以开始一个行为,这预示着某种奖励。
2、渴望
收到暗示之后,我们内心会产生某种动机,为达成某些满足和欲望,会想要寻求奖赏。
3、响应
渴望会激发我们去行动,以获得奖赏,这其中涉及到了难度以及你的能力问题。
4、奖赏
通过行动,我们会得到满足感,然后将争取把行动记下来,下次再次重复。
举个例子:
提示:你的手机响了,听起来是收到了一条消息
渴望:你想要知道新消息的内容
响应:你拿起手机,点开消息阅读
奖赏:你满足了想要了解新信息的渴望,而下次手机响了,你还是会拿起手机看消息
所以在这样一个四步循环中,我们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习惯——手机响了就看手机。
一个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这样四个步骤,否则就无法形成一个大脑反馈回路。
如果没有「提示」,我们就不会想要开始一个行为;
如果「渴望」不够强烈,我们也就不会有去做一件事情的冲动;
如果「响应」太困难了,我们就不会采取行动;
如果「奖赏」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没有满足我们的渴望,我们也就不会再重复这个行为,也就不会建立习惯。
所以,当你已经清楚了自己的“阻力最小路径”之后,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你要将这个“阻力最小路径”放入到这四个循环步骤中。
比如,你认为自己减肥的阻力最小路径是跑步,这是你自己喜欢又轻松的运动,那你就要 有意识地根据习惯的四步循环规则去将最小路径重新设计,让它成为你的习惯。
比如,你想要养成跑步的习惯,那你可以这样设计它的四步循环规则:
让「提示」更明显:在刷牙洗脸之后,我就去运动,刷牙洗脸就是一种提示
让「渴望」更强烈:通过健身,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人,这是你的一个新身份
让「响应」更简单:降低每次运动的预期,比如,从每次跑800米开始,这样简单的行为可以让你更积极地行动
让「奖赏」更令人满足:每次完成锻炼,你就可以发一个朋友圈,打一个卡,让自己获得一些认可和鼓励
当你成功地把“阻力最小路径”构建成了一个原子习惯,那你就开启了生活中一个微小仪式,它将在时间的加持下让你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变得自律,并最终实现你的愿景。
最后的话
人生需要努力,也需要坚持。
但比努力坚持更有效的,是你跳脱出“我做不到”和“我想要”的对抗性怪圈,在一个“愿景”和“现状”共存的张力结构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阻力最小路径”。
当这个“阻力最小路径”成为了你人生中的习惯,那你的改变和提升将变得毫不费力。
人生的路很长,我们需要慢慢学会顺势而为,而不是负重前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