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罪恶感分为:日常行为犯错;家庭关系;祖先;灵魂四个层面

罪恶感——阻碍生命向前的最大动能罪恶感不是真的,但这却是一个充满罪恶的星球,如果没有罪恶,我们不会被送到地球来。我们有一大堆罪恶需要处理,但通常我们不懂得如何处理,我们只是在犯错——内疚后悔——继续重复犯错——继续内疚后悔,周而复始,让生命卡在罪恶陷阱当中停止向前。 罪恶感分为:日常行为犯错;家庭关系;祖先;灵魂四个层面日常行为就是在日常中我们犯了错误,我们没有学会下次如何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是纠结,内疚后悔所犯的错误,认为需要为错误承担一切。然而,事实上,当我们陷进内疚后悔时,本质上我们已经允许我们下去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了!这就是罪恶感典型的动能模式,当我们内疚后悔时,罪恶感就会驱动我们再做一次,也就是说面对错误的态度,我们没有改变我们的信念做重新选择,而只是选择后悔,一旦选择后悔,生命的动能就会说,你已经后悔了,没事了,下次可以继续做!这就好像吸烟的人,想戒烟,当忍不住,于是告诉自己,再吸一根就不吸了!然后吸了,吸完后悔了,觉得自己意志太不行了,怨恨自己!没过一会,他有想吸了,又告诉自己一个理由,又再吸一根,又后悔。就这样循环家庭关系,源于我们一出生,我们因为分裂颠倒,我们感觉到匮乏,于是我们采取了竞争,通常从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入手,我们不择一切手段的来竞争爱,竞争一切我们想要的,然而世俗社会教导我们,我们要孝顺我们的父母,尚待我们的亲人,于是我们感觉到愧疚,有罪,我们对他们做了很多补充,牺牲,认为这样可以弥补我们的不好的感觉!或者可以得到社会公认的孝子,好人之类的道德层面的认可!但是我们常常感到无力,疲惫,无价值感,这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真实的做,而是为了得到社会,周围的认可,是用角色扮演在补偿,牺牲,是表面的付出,因此我们无法接收回来,从而感到疲惫无力。我们要懂得关系是合作平等伙伴关系,要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一个让人认可的自己,要学会过自己的生命,自己为生命负责任,学会真正的付出,就是你感觉到你缺少什么,就去给世界付出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做出无谓的牺牲祖先的罪恶就是在我们出生前家庭的罪恶模式就已经传递下来,我们一出生就已经背负上了,家庭或者家族时不时有重大事件发生,比如死亡,这通常就是祖先罪恶。这要更高层面的觉察和付出,并有强烈的意愿去穿越而灵魂层面就是关于分离,可以这么说,所有的罪恶感其实都是源于我们与神(或上帝)的分离,我们认为我们一定是有罪才会来到这世上,是上帝惩罚了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原罪,这种无意识层面的罪恶感,大师级都还在背负着,还在一路不断的穿越疗愈着,所以疗愈穿越是生命一个又一个的过程,只要我们勇于穿越,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身上有的,别人也都有,不同的是我们是否觉察,我们是否有勇气穿越,是什么时间穿越而已罪恶感的感觉就是:你是不是觉得很累很累,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似乎没有人能够帮你,甚至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人理解你,还误解你,还觉得你不够好,没有人情味,你怎么给都不够,这让你时不时冒出无名的愤怒,经常会为一些在别人看来是很小很小的事发火,经常觉得无助,沮丧!对他人有强烈的批判!大一点会觉得人生很失败,尽管在他人看来他是拥有多么的金钱地位,多么的成功,他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会有自杀的死亡诱惑!而有一些人在外在会有很多很多的诱惑,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是典型的无价值感,为了继续维持生命所采取的证明,否则活不下去,生命无法支撑)罪恶感最好的疗愈方式就是宽恕,我们生命当中都会有一些不可饶恕的人,我们要学会对他们进行宽恕和感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就是他们都是来带给我们天赋礼物的,是来成就我们的。我们同时要明白其实当我们在怨恨他人时,实际上就是在怨恨自己,是给自己生命不断下的诅咒,所以我们要无时不刻的去宽恕,去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一宽恕词,最好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因为这时我们的意识最为开放,效果最好!同时我们还要真实的付出,去真实的支持他人视同是支持自己,要学会自我价值的肯定,不断对自己自我宽恕!罪恶感是生命最大最具有破坏性的负面动能,如果我们能够宽恕自己一秒钟,我们的生命就会大跃进!所以记住,罪恶感永远不是真的,他是企图想让生命停止不前的最好理由!因此我们要随时宽恕他人和自己,让生命向前。罪恶感”是怎样形成的?  “道德恐怖症”又称“罪恶感”,指的是有些青少年有意或无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因害怕受谴责,从而出现的“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生活中,任何人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自我牵连倾向,如果这种倾向过分发展,就有可能导致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将完全无关的外界事物视为与己有关的某种信号。医学教育网  由于某种原因的诱发,青少年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象某一件事,而这种想象与自己行为往往毫不相干。凡有“罪恶感”的青少年大都性格内向,他们谨小慎微,犹豫不决,敏感多疑,羞怯腼腆。发病的直接诱因多是与想象内容有关的强烈精神刺激。  那么,当青少年一旦有了“道德恐怖症”后,如何摆脱“罪恶感”给自己带来的种种苦恼呢?一般可采用这两种心理疗法:  注意力转移法用这种方法控制“罪恶感”的出现,具体措施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令自己心神向往的情境,并使自己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一情境中,这样也就无暇再进行强制性思维。医学教育网  强制思维中止法当“罪恶感”在脑海中不断涌现时,应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或方法,迫使自己中止这种想象,这样只要能坚持七至八天,症状就会有明显的减轻。  当然,在采取上述心理疗法的同时,还可适当服点镇静剂,这也有助于青少年“道德恐怖症”的治愈。如何面对罪恶感我们时常听到有人抱怨现代人对罪没什么感觉,因此我们把人们不去告解的原因归咎于缺乏对罪的意义。现代人不再以传统的眼光,把罪视为违反诫命的行为,而诫命的意义也不像过去如此的清楚。我们透过心理学的角度,了解到一个只谨守戒律的基督徒,背后可以隐藏了很多的偏激与虚伪。今日的人对过去准备告解前所提供的反省问题,并不认为自己犯了罪。   不过,当我们翻开现代的文学作品,会发现许多诗人一再描述与罪相关的主题,似乎人就是与罪脱离不了开系。现代的文学冷酷地揭露了人的罪。当一个人不认清事实的真相,或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这人有罪。一个人若因为怠慢,不愿意思考、缺乏勇气,而不改善社会,他也有罪。商业的世界以成就与功劳来判断一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罪的氛围。   1 罪恶感与罪  今日的心理学家检验两个要素,其一是缺乏罪的意义,其二是过度的罪恶感。我们应该理清的是,到底什么是罪、什么是罪恶感。许多罪恶感并不是真正的罪,它至多仅是对事物认识不清与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已。许多人感到罪恶,因为内在的超我责备着他们。他们把诫命及父母教导的价值内化到心中,若是他们从这些要求中解放,马上会感到有罪恶感,一位从小就被母亲逼迫去工作的小女孩,只要她稍加休息,就会有罪恶感。   有些人则是在无法满足他人、父母、朋友和工作伙伴的期望时,就会产生罪恶感,也有些人只要一有机会恨或忌妒的心理时,就会开始判断自己。当他们觉察到内在的偏激时,就以罪恶感来惩罚自己。他们不但不接受自己的攻击性,将之整合到自己生命中,反倒以这些来攻击自己。心理学与良好神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理清罪恶感与真实犯罪的差别。   罪恶感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人们发展出许多去除罪的恶感的机制。其中一种去除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投射到其它人或是某个特定的人、团体或者体制上。人们想要抵抗罪恶感,因为它破坏了个人的理想形象,让人感到自己不是团体的一份子。人们认为,承认犯罪会失去自己生命的基础,也会使“自己的人性受到彻底的威胁”。因此,为什么人们会压抑自己的罪恶感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这样的行为将使得生命僵化,并出现强迫性的重复行为或是完全麻木。过度压抑罪恶感会引发愤怒、恐惧、愤慨与固执。犯了真正的罪而失去自觉,意谓着人性的丧失。“当”个人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有罪时,他无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深度,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特殊点,当然也不可能感受到他个人的自-由和义务,若失去了罪的意义,人们身上的恶势力所呈现出来的就不再只是“良心的玷污,而是一种混乱的恐惧或者沮丧,以及生理上的不舒适”。人不再有罪恶感,取而代之的是恐惧与沮丧的折磨。   心理学不仅处理罪恶感,也同样处理真正的罪。对荣格而言,罪存在于分裂当中,也就是“我拒绝观看与接受自己本来的模样。凡是令我感到不舒服的东西,我就设法除去”。荣格认为罪不是人的生命中必须存在或不能避免的,罪与人的自-由选择分不开。我故意闭眼不看那些违反理想的我的图像。人类习惯悖离事实的真相。有一些人逃避事实,把自己的罪过缩到最小,另有些人则是过度夸大自己的罪恶感。人有时不求忏悔罪过。反而停留在罪恶感中,仿佛在冷冽冬天的早晨,不愿起身离开温暖的鹅毛绒被窝。这种对自己认实的心能,使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险暗面。   2 罪是一种契机  按照荣格的说法,人拒绝正视自己的真相,是有罪的,不过他认为有一种的罪是必需的,让人无法逃避,只有极度天真和无知的人,才会想象自己有能力逃脱罪过。心理学无法接受这种孩童式的幻觉,它认为人应该要聆听现实的声音,缺乏罪的意义不能是借口,而且是一项严重的罪。这些罪行或许能够逃脱人的审判,但是逃不出无情的大自然报应。罪其实是一个契机,它能使人发现自己的真相,观看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且在那儿找到天主。   我们的责任在终接受自己的阴暗面,谦卑接纳自己的罪,因为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中,常常会犯罪,荣格不愿意为此辩驳或者我们进入罪内,他反倒原意什么事情会一再地发生,若人能够面对自己所犯的罪,这个罪就不至于使他迈向自觉的路。   要面对自己的罪,必须在道德上付出一些努力,清楚地意识到罪后,还必须要求自己即刻修正并改善,存留终无意识中的事物不可能自动改变,唯有意识到的东西,才能被修正。对罪的意识能够产生强烈的道德驱力……没有罪,就没有精神的成熟以及灵性的扩展,觉察自己的罪,就是内在转化的开始。   3 恶行  心理学不愿意我们单单把罪看作只是违反诫命的行为。罪与欲望、错误的形成与挫败的经验,这些因素都有相关。然而要在一个客观的恶行中,精确地区分那个部分是罪,并不容易,不过,心理学也明白指出,若是我们让让罪恶有存活的空间、拒绝整合过往的生命,或者任由恶控制我、毫不抵抗,我们是有罪的。艾柏特? 哥尔斯会以心理学的角度对恶做了一些说明。对弗洛依德而言,“恶”是不恰当地处理欢愉与幸福。恶行是社会所禁止,并且会加以惩罚的事,因为它影响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然而,若我们过度拒绝欲望或是无限度地满足它,“欲望将会引发出威胁社会的行为”,恶因此产生。   罪恶之所以一直存在是由于转移,一个缺乏爱,并且长期受到虐待的小孩,在长大后就会把愤怒转嫁到其它人身上。许多成年人的罪行就是将帐算在不对的人身上,“这种行为如同拿石头砸错了地方”,弗洛依德认为罪恶的产生来自于不正确地处理内心的创伤,假若一个人的本能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恶就会得胜,孩童时期的负面经验通常会落入恶行与罪恶感的循环。   有些人认为人们为享乐而作恶,哥斯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大多数的恶行都不会令人打从心底感到高兴,反而会让人充满忏悔。罪是因内心受创或是弃不了某些东西,而引起痛苦。“强迫与精神病的反映”心理学帮助我们不以单一角度来判断那些做恶的人。不过,它提醒我们应注意到,宽恕在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有当我能够原谅那些伤害我、折磨我的人,内心那座因恨意堆起来的冰山才可能融化,它会越来越小,甚至完全消失。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恶可能带来的极端。若没有宽恕,恶行即会有如瘤一般,不断地滋生蔓延。   4 不指控也不辩解  我们应该如何与罪相处呢?对此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部分:不指控,也不辨解。如果我们控告自己、以罪恶感折磨自己,我们是在惩罚自己。我们会开始过分夸大自己的罪,无法与它保持所需的距离。如此,我们不真实地面对罪,反而被它控制,也让自己的生命向下沉没,这种自我贬低不符合事实。这会妨疑人诚实地自我批判和负起责任,也让人全盘地否定自己,而无法客观地看清事物的真相,通常这类的自我批判说穿了,也不过就是自傲的另一种展现。基本上每个人都想要超越其它人,拥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内在的超我总会想辨法制止人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有想高过于其他人的意念,因此人会惩罚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就是最糟糕的罪人。他们认为自己既不能是最好的,就把自己视为是最坏的。这些人不愿承认自己只不过是平庸的人,他们一定要超越别人,若不在善方面赢过他人,至少在恶方面得胜。我认为这些人最好稍微谦虚点,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人性,好更接近真实生活。   人面对生命的另一个危险就是为自己辨解,这也是一种逃避罪恶的方式。我总是以千百个理由说服自己不需要有罪恶感,也用尽理由来为自己辩识。不过,我越是想要为自己辩识,内在的环疑就会越大。最后,除了不断地寻找新的理由为自己辩识,我没有其它的路可走。拒绝认罪让我成为一个无法静下来的活跃份子,我无法忍受片刻的安宁,因为罪恶感随时都会在静谧的时刻浮现。那时,我发现我为自己所做的辩护,都是枉然。   5 释放自我的交谈  勇敢面对自己的罪,是人性尊敬的展现,我绝对有能力犯罪,当我不愿意认罪,只是寻找借口或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就是剥夺了自己的人性尊敬。  罪是人运用自己的自-由所做的块择。为罪行辩解或不把罪当作一回事,只会夺走我的自-由。如果我能够为自己的罪负责、放弃所有辩识的机会,或者不把罪责推到他人身上,那么我的内在就会有能力继续前进,让我成为真正的人。我逃出惩罚与贬低自己的牢龙,并且找到自己。向他人承认自己的罪,常会让人感到彼此更亲近,并且使双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与他人交谈会是面对罪的合适方法。在交谈中我承认自己的罪,同时也能够与罪保持距离。我表明愿意接受社会的基本规范。在这类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再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将我与他人分开,因为我不再需要隐满任何事情。我体验到他人看出了我的罪,不会受到惊吓或者心生厌恶,也不会对我的行为感到恶心,他们以人的角度与我来往,并且能够接受我人性上的限性。   与我谈话的伙伴必须认真看待我的恶感,这些罪感并不是真正的罪,它的产生与内在过度严格的超我有很大的关连,每一种罪恶感都有它的成因,这些成因通常是来自童年的冲突。即使目前看来,这些罪恶感产生的原因有些难以理解,神师仍然必须认真看待并处理这些问题。他们在聆听的时候,不能刻意去强化或减弱罪恶感的重要性。如果我只是一味地要他们不要责怪自己,那我就是不够重视他们的难处,没有努力进到他们的情况中去了解。不过,通常我们企图去降低求助者的罪恶感,出发点并不是为帮助求助者……而是我们没有能力帮忙他们解决问题,所以只好想法子降低他们的罪恶感。求助者所提的问题,有时会让神师感到厌烦。如果一位来告解的妇女对她堕过胎的事充满了罪恶感、也没有权利判断她,因为这不是我的本分,但是,我也不能告诉她说:你的罪没什么大不了,否则这位妇女会认为我不认真看待她的问题。不管这罪恶感是因她真的犯了罪,或者只是因为 教条所导致的,无论如何,我都接受她就是有罪恶感。唯有如此,和好圣事中的赦罪,才能彻底释放这妇女的罪恶感,并使她的内在再度坚强起来。   罪恶感的产生有其原因。之所以会有病态的罪恶感,通常与告解者不清楚这些罪恶感的来源,而把它们归终一些次要的经验有关。那些我们认为是罪恶感的来源,常常只是问题潜在的表现,它与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关系,因此,神师只能以不直接的方式猜测问题所在。告解神父的任务就是与告解者一起追归问题的根源,带领他们面对真正的冲突与问题的核心,让他们明白那些不知名的罪是什么。人们通常在谈到罪恶感的时候,会因为压力而触碰到内在愤怒、禁忌以及一些受压抑的需要。告解者必须先与上述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与需求和好,然后才可能在谈话中了解到,真正的困扰自己的或许不是告明的内容,而是拒绝面对本能需求的部分。罪恶感罪恶感是人们所有感觉中最让人痛苦的一种,一旦生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下,饱受罪恶感的纠缠,那么你的情绪就好像瘫痪了一样,常常引起人们的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那什么是罪恶感呢?心理学家们把罪恶感分为3个阶段:1.我曾经做错了事情,错误是我造成的。2.我绝对不该做这件错事。3.因为我做了不应该做的错事,因此,我是一个罪人,一个窝囊废,一个不可雕的朽木。以上3点就是罪恶感的本质,一个人犯了错误,他所认定的不仅仅是做过什么错事,而且,也认定自己因为犯了错就是有罪低贱之人。孩子也有罪恶感  五岁的孩子懂得自责表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期许,并能分辨出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这一说法得到瑞士Jean Piaget的支持,另有一个研究报告指出:约百分之八十九的孩子曾出现过罪恶感。  父母负面的锐利言辞是导致孩子产生罪恶感的元凶之一,比如:“你快气死我了”、“我被你累死了”。另一个元凶令人意外,居然是笑话!当我们幽孩子一默,例如回应他天马行空的谈话时,我们会说:“你怎么大话西游啊?”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无法体会父母只是在跟他开玩笑而误以为你在责骂他。有见于此,在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的同时,也要留意他的心理成熟度是否能负荷你的玩笑。  即使孩子很调皮,你也不应说出消极气馁的话。只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不当行为会引起什么不良后果便可以了,这样也能帮助他们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要知道罪恶感有正面的作用,它与守法守规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认知什么是罪恶感便会很容易做出违背道德良心的事 。除此以外,让孩子对自己有期许也能推动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拿掉你的罪恶感——春燕读书会有感  主题:许添盛老师的讲座节选“罪恶感的迷思”。  节选如下:  “我们吞了很多我们所消化不了的东西,我指的不是食物,而是我们吞了很多自责、悲伤、内在的罪恶感、怨气,这些情绪根本让你的肠胃无法消化。我们的肠胃只有配备来消化食物、消化我们中午吃的便当,但你的肠胃并没有消化这些负向情绪的能力阿!  举例来说,王永庆的长媳前阵子癌症过世,她是整个大家族中最识大体的人,所有的情绪都往内吞进去,所有的事情都息事宁人,非常的顺从,把所有受到的委屈和痛苦都往肚子里吞。即便是寄情书画,但也抵挡不了她的这些吞进去而无法消化的痛苦。  你对你的工作消化不良、对你的长官消化不良、对你伴侣消化不良。  各位同学,你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罪恶感呢?  例如:开车压死一只猫、工作做不完、没有好好孝顺父母…等。  例如:打骂小孩。其实,这些完全都不是你的错,因为你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你也不想这样,自己也是出于无奈,不得已纔打孩子,因此你根本不用自责。  我看过的一部电影,男主角是艾迪墨非,在影片中很反讽的方式呈现一般的宗教,而影片中的宗教则是「要你拿掉罪恶感」,鼓励每个人都自私的为自己想就好了。后来,在每个人把罪恶感拿掉之后,所有人的生病都好起来了。这部片子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人的疾病都是源自于「罪恶感」。  <我们的潜意识很容易创造出罪恶感来惩罚自己>  我们过去或许都曾经因无心之过而嘲笑别人,都曾经因为恐惧而说谎,因为内心不平衡而对别人幸灾乐祸,因为不想工作而偷懒摸鱼。无形当中,我们在潜意识当中累积了有罪的自己、不好的自己、充满原欲的自己。  在内心中,我们会经常因为许多事而怪罪自己,开始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个不够好的妈妈、不够努力的员工、不够善良的人。当我们这些对自己的反省和自责越来越多时,你就会开始生病了啊!  目前仍有许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民族、最强大的国家,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美国人,以身为美国人为荣。  请问各位同学,你有「以身为地球人为荣」吗?这是一种生命的神圣性!  在基督教里,我们要不断的忏悔,我们是有罪的,我们天生就有原罪。  在佛教中,我们都是无名的,我们有贪、嗔、痴、慢、疑。  在心理学中,我们受到原欲的驱动,有暴力冲动、有恋母情结、有阳具崇拜。  从科学上来讲,人类这个种族是意外形成的,认为没有上帝、没有造物者,生命没有存在的意义,更没有未来的价值,只是为了基因的传承罢了。  因此,在当代这些几个思维范畴中,我们就会容易掉入「无意义」与自责当中。而「生病」绝大部分也都是罪恶感与自责造成的。  在你的人生当中,你是否有感受到你的「不可或缺性」,是不是会认为「这个世界可以没有我」、「这个工作别人也可以来做」。你是否有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是否有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你自己没有找到这些独特性,那你还能够在人生当中继续奋斗下去吗?因为你再也找不到生命的依归,找不到可以让你创造的喜悦,我们一下子就会失去生命的重心,而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许添盛  参加读书会的同学们还在阅读上文时,我首先分享了自己曾因养育女儿时的无知而产生的罪恶感:  1982年底女儿十一个月时,我感觉自己饭量大的惊人,朋友劝我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大夫告诉我怀孕3个多月了。那个年代不允许要二胎,会被开除公职。我做了流产手术结束了胎儿的生命。  想想自己是缺乏医学常识意外怀孕的,听老人们说:孩子吃母乳时不会怀孕,我以为自己也不会怀孕。  手术后,尊医嘱:吃回奶药给女儿断奶。  断奶时担心孩子哭闹,我的乳房涨得很疼只好和孩子分屋睡。  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吃饱奶粉后,我们就把她放到大屋的床上睡觉。女儿很懂事,不哭闹,一觉睡到天亮。  我的身体也很快恢复健康。  学心理学后时常自责:女儿不满一周岁就断奶还分屋睡觉,女儿的心灵受到多大的伤害呀······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看到女儿的独立性很强·····,自己的罪恶感减轻了许多:  一)、 三岁的女儿惊人之举  女儿三岁时,她喜欢骑小童车,童车后边有两个小轱辘,连接轱辘的铁杆上还能站着一个与她同岁的小女孩,女儿经常带着同伴在院里骑车玩。  一天,女儿私自带着小女孩到离家5站地的地方去找她们的父亲。我先生和女孩的父亲在一起工作。  女儿骑了两站地,遇到和我先生在一起工作的女会计,女会计吓坏了,那条路车很多,她连忙打电话通知我先生和女孩的父亲接孩子。  此后,女孩的父亲不许女孩和我女儿一起玩了;我们也警告女儿以后不许私自离开大院······。  二)、15岁的女儿单独乘火车回河北老家  女儿暑假时想回老家玩,我同意了并把女儿送上火车打电话让我妹妹接站。同事们都说我“徐红你胆也太大了,让孩子自己出远门·····”。  女儿一路顺利。  三)、23岁的女儿单独到乡下工厂催货  女儿的专业是外贸英语,大四实习时就到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这是一家私企,老板时常派她到外地工厂催货。有一次老板派她到边远的乡下工厂催货,她的手机信号不好,我们失去了联系很担心女儿的安全。一周后,女儿安然无恙的回到我们身边。  四)、女儿自己找工作  女儿在08年8月份考上塘沽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两年掌握了技能后,2011年初考上天津市另一家外资银行,离家近且工资翻番(女儿家住天津市)。  去年底,女儿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奖金5000元。  五)、女儿的关心  1、女儿工作后给我买化妆品。  女儿第一次给我买化妆品时我说她:你要节约钱,我的皮肤不好浪费了化妆品。  女儿很会办事,以后给我化妆品是说:“妈妈,我的化妆品用不完;妈妈,我不喜欢这种味道;妈妈,同事批发的很便宜等等”。  我很迟钝,给我就用,去年醒悟了,女儿的孝心我要接受。于是告诉女儿:这个牌子的化妆品不错,你每年给我买一次就行······  2、女儿陪我买服装  女儿审美观比我好,我的衣服大概在03年就由她帮我挑选,很适合我的年龄与身份。  3、女儿女婿的关心  我先生经常出差,女儿女婿休假时,时常回来看我。  去年我母亲去世后,女儿女婿回来得更勤了。  我为女儿骄傲,很感恩女儿做我的女儿,很感恩女儿女婿的陪伴。  书归正传:  赛斯在"个人实相本质" 提到自然罪恶感与人工罪恶感。  自然罪恶感是"有意的"使他人身体或精神受到伤害  魏徐红的罪恶感是属于“人工罪恶感”。  赛斯在“健康之道”一书中说:自我谴责与不喜欢自己对健康不利。  女儿出生至在94年,我的身体极差: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妇科病、头痛、耳鸣等病,这与自我谴责有很大的关系。  许医师说:自我观念是向外 向物质事业价值 ; 意识心是向内 向心灵。  生命的本质是仁慈  许医师说:“各位同学,请大家先仁慈的对待自己,就像天地万物仁慈的对待我们一样。因为宇宙的定律是仁慈,不是残忍。既然宇宙的定律是仁慈,那就请你仁慈的对待自己。  如果你犯了「自然的罪恶感」(有意的伤害别人),那你唯一需要做的建设性行动是:只要举起手诚心的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不会再犯了」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犯了「人工的罪恶感」(不是有意真的要伤害对方,背后其实有更善意的意图),那就请你不需要自责了。请把更多建设性的行动落实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回到生命的本质上来看,生命是被祝福的,宇宙是充满爱的能量。当你越相信这一点,你的心胸就越敞开,你就会越接收到宇宙给你爱的祝福。当你放下一切罪恶感的时候,你的病就会好得十之八九。”  ······  读书会结束前每人总结一句话:  我说:时时觉察自己“以身为地球人为荣”以身为咨询师为荣;以身为读书会的同学为荣http://www.bamaol.com/zx/showgy/tj/107701.html心理密码罪恶感的三个阶段   罪恶感是人们所有感觉中最让人痛苦的一种,一旦生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下,饱受罪恶感的纠缠,那么你的情绪就好像瘫痪了一样,常常引起人们的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那什么是罪恶感呢?心理学家们把罪恶感分为3个阶段:   1.我曾经做错了事情,错误是我造成的。   2.我绝对不该做这件错事。   3.因为我做了不应该做的错事,因此,我是一个罪人,一个窝囊废,一个不可雕的朽木。   以上3点就是罪恶感的本质,一个人犯了错误,他所认定的不仅仅是做过什么错事,而且,也认定自己因为犯了错就是有罪低贱之人。第一句话是正确的,事情的发生,他人受伤害,都是由你的错误引起的,这一点是可以被证实或者确定的。   但是,上面的第二句话却并不合理,人都会犯错误,都有可能做不道德的事情,天底下没有什么定律要求每个人绝对不能犯错误。合理的表述是:“我真恨不得不做那件事。”   第三句话对心理伤害最深,因为这样的表述方式实际上是这样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罪人,一个窝囊废,一个不可雕的朽木,因为我做错了事情。”   而理想的表述方式是:“这次我做错了,现在我如何才能找出办法,帮助自己下次不做没有道德的事情?”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道德问题上,也就是在将来如何改正你的不良品行,使他人和自己更能尊重自己。可是,如果把精力全都放到了谴责和自我惩罚上面,你反而会一错再错,不但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建设性地改正错误,反而会屡错屡犯。   这是因为,一个人被他人谴责、轻视的时候,当感到自己不可救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要么是搪塞,竭尽全力找理由为自己辩解,要么是否认,千方百计地死不认账。自轻自贱、自我谴责,不但不会减轻发生的错误,而且通常会引出更多的错误、虚伪和逃避个人的责任。焦虑--心理亚健康征兆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表现是:总是担心、恐慌。  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续为固着状态——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已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人心理障碍阶段了。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是对事物的预测性、预见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将来必要的担心和考虑是应该的,但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环境的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即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炒股”。且愈“炒”愈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随时可光临于自己头上的下岗,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无购房能力将来会涨价更买不起……这种焦虑的特征是,常常觉得生活周围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或者自认不受欢迎,或猜想有人会加害。当他陷于焦虑沉思之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焦虑症还可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不是做错事,做坏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为自己杜撰和假想许多的“罪行”,又觉得自己无用,对人对事常抱有疑虑态度,判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愤怒,并迁怒于人,即心理学所称的“敌意”。无用感是罪恶感的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无用感则将厌恶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羞怯、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的躯体。外观、长相无可取之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即使工作有成绩也认为是碰上好运。无用感主要是源于社会变化和竞争过分剧烈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便会造成心灵疾患,并诱发心脏病、癌症。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