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独库公路(独库公路成“堵哭”公路)

《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篇充满感叹号的发文引发社会关注。文章指出,近日,不少网友反映在新疆独库公路看见垃圾遍地,尤其在停车区、休息站等场所,食品袋、塑料瓶遍地都是,好心游客自己拿着袋子捡,却发现自己根本捡不完。

独库公路又称天山公路,它北起新疆石油之城独山子,终点为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市,沿途经过巴音布鲁克草原、天山大峡谷等多个知名景区,被称为全国最美公路。今年夏天,新疆旅游异常火爆,先后出现独库公路变成堵哭公路、多地一房难求等景象。

游客不远千里前往这片净土,看重的是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可若是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扔垃圾,无疑会对当地生态造成不少破坏。据媒体报道,有游客注意到牛羊会在吃草时嚼到垃圾袋。塑料袋在动物体内无法消化,此前也有动物因误食塑料袋而死亡的案例。此外,随手乱扔的垃圾也会造成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本是奔着净土而来的游客,却用实际行动成为净土的终结者,这样的不文明行为自然让人愤怒。

乱扔垃圾者一般存在几种心态的交织:一是有从众心理,别人扔我也扔;二是误以为自己扔点东西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三是以景点垃圾桶不足为由,认为自己不得不扔;四是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不会被处罚。

整治类似不文明行为,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比如,针对乱扔垃圾的破窗效应,要加强规范意识和正面示范。当主动捡垃圾、谴责不当行为的游客越来越多,保护环境成为一种风尚,就会有更多人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以乱扔垃圾为耻。对一些不够成熟的游客来说,保护环境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当他们切实看到动物因误食垃圾而死亡的案例,看到河水因垃圾而污浊的景象时,就会对环境破坏有更深切的感知,更清楚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除了因地制宜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施以软性约束,加强法治层面的硬性约束也必不可少。去年7月,新疆伊犁州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在直播间与网友互动时就曾表示,独库公路的垃圾量非常大。很多工作人员每天工作20个小时在捡垃圾,月薪5000元在独库公路招不到一个清洁工。今年愈发火爆的独库公路,无疑会给当地垃圾处理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对此,当地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合理限流,避免景区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在目前基础设施难以立马跟上、相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不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措施。

比如,如果垃圾桶设置不足,可以集中为游客提供环保垃圾储物袋和环保水杯,让游客的垃圾有处安放。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比起跟在游客后面捡垃圾,组建专业的管护队伍,从源头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完善制止和举报制度等方面可能更加高效。当然,从长远来说,加强垃圾收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便利度应该被纳入发展议程之中。

从法律层面讲,大煞风景的乱扔垃圾行为也不该被轻轻放过。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加强法规落实是打消侥幸心理的有效手段,让更多人看到乱扔垃圾的法律后果,才能督促游客守住行为边界。

镜头内岁月静好,镜头外垃圾四溢——在一些网红景点,这样的场景让很多人心痛。到远方放松自我绝不是无限放飞,就像有网友评论的,乱丢垃圾的人配不上这里的美。文明出游,才不负大自然所呈现的一片美景。

责任编辑: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搜索建议:独库公路  独库公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