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岺的读音(岺怎么读)

《中国地名》2018 年第 01 期

对带有区域性或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地方用字和地方读音的地名进行审音定字,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简称二普)标准化处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次二普工作中,笔者发现桂林申报了几个地名用字。这几个地名用字有的确需进行正形、正音、正义,而有的则因当地群众不明其音、形、义的演变过程而被误认为是地名中的异类。因此,弄清这几个地名用字的音、形、义及其演变的过程,对其提出合理的处置方法应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些管见。

1. 嵅 此字在雁山区读音为tɔg33(平声),意为山间盆地,折合为普通话读dǎn。《玉篇》:嵅,古暗切。桂林八个地名用字标准化处理浅谈陈日芳 又音缄,音咸,岚嵅,山名。《汉语大字典》:嵅,hán,见岚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嵅dǎnɡ,用于地名:~村(在广西)。另见510页hán。据覃远雄老师《说嵅》一文考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说的嵅村在广西东北部灵川县大圩镇。这个嵅村原称 陂村, 陂实际是挡陂,指一堵挡住洪水冲击的砖石墙。该村因村旁河流水势斜冲着村口而来,村里人为求吉利便砌了一堵砖石墙挡住河水的煞气,故得名 陂。后来四清工作组将其改为嵅村,去掉了陂字, 改作嵅。由此可见,嵅普通话书面语的音义跟当地的音义完全不合。嵅实际是当地百姓借用汉字来描述四周高(山脉或其他山地隆起地带)、中间低(平原和丘陵)的盆状地形。它与河池、百色一带表示山间平地的地名用字㟖的构型相似,用山作为义符来揭示地名所包含的地理环境信息,用咸作为声符提示读音。因桂林一带为喀斯特地貌,山多平地少,群众常常在山中的一小块平地上建房,这种典型的居住环境和地貌特征被当地群众用嵅这个符号记录了下来,并保存在地名当中。嵅作为地名用字在桂林一带使用广泛,现象山区、临桂区、阳朔县、灵川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荔浦县等均有嵅字地名。嵅在有的地方写作胆,反映在地名上有平乐县牛练胆、冬瓜胆、牛胆、栽培胆、麻地胆、岸山胆,荔浦县有寺村胆、门牌胆。《说文解字》:胆,都敢切。连肝之府。音合义不合。其他现代辞书也未见胆有表示山间盆地之意的。胆嵅在地名中同音同义,用哪个更合理?笔者认为用嵅更合理。理由有四:首先,胆只是单纯译音并无实际含义,简单的以常用字替代生僻字,势必不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胆字形上不如嵅形象生动,未能让人直观读取dǎn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特征。再次,嵅作为地名用字分布的区域比胆要广。第四,胆的使用时间不如嵅长。嵅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使用,《四库全书•广西通志•桂林府》载有:犀牛井在县西十里犀牛嵅山下有岩古传内有犀牛天将......青岩嵅上下有塘颇深,秋冬不涸,名为青潭流出。白藤嵅转至烂桥堡漫散秦村白竹堡老虎冲等。而胆则是20世纪80年代替代嵅开始使用。相较而言,嵅作为地名用字在桂林一带使用的时间较长。

2. (氵+岺)此字在灵川县读为ling33(平声),意为山间的小水流,折合普通话读音为līng。这是一个会意字,氵为水,岺为山,组合在一起便为山中有水。这是当地人根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利用汉字部件自造的一个字,普通话书面语中没有该字,常用的输入法也没有该字,因此,日常生活中也被写作岺澪或涔。《集韵》:岺,同岭。岺是岭的异写,指山岭,与水没有任何的关系,若使用该字代替 ,易混淆词义,让人误以为该地名指的是山岭。《汉语大词典》:澪líng,同泠。滴落《广韵》:泠,郎丁切,清凉,水也。又水名,出丹阳。又姓。可见,澪与水有关,但与山无关,且音也不合。涔是 的形近字。《广韵》:涔,锄针切。音不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涔,积水;雨水多。义也不合。地名的特定含义是它的灵魂,虽然岺澪涔是正体字,但是它们任何一个替换 ,都使该地名产生歧义甚至改变地名的原有含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像 这样极具区域特色的地名用字,我们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找相近的简单的汉字来替代,而是努力使它们的使用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争取一个被广泛接纳的地位,因此,建议将其收录至现代辞书或者计算机字库中。

3. 凸 此字在资源县当地读音为bao53(阴平),意为山体突出的部分,常与山连用。如黄泥凸村,因建村在黄土山凸上而得名。该地名用字在灌阳、兴安、全州等县亦存在。然而,同样的读音和含义,资源另外一个村子却用包字,如田包头村,因建村在劈有田地的山包上而得名。类似的用法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兴安县等县亦存在。换言之,表示山体突出的部分这一含义,资源县用凸和包两个汉字来记录,常说山凸或山包。笔者查历代字书、韵书均未见凸、包有表示山体突出的部分含义的。实际上,凸是群众自造的一个象形字,用来描摹山体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而包则是一个假借字,借用汉字包的音来记录当地的义。纵观全国,这两个字共存在地名中的现象不独桂林一带有,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云南等省亦有,如陕西省镇坪县松树包、镇安县兰家凸,浙江省安吉县青山包、庆元县馒头凸。尽管历代字书、韵书未收入方言字凸包的含义,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已把方言词山包收入,意为小山。既然现存汉语辞书已收录有相应的词义,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另外收入凸字增加汉字认读的负担。因此,当地可以考虑用包字代替凸字。

4.堑 此字在资源县读音为t∫an45(去声),折合为普通话读zhàn,意为水从高处流经岩石形成的坎窝。《说文解字》:堑,坑也。《汉语大词典》:堑坎,深坑。由此可知,资源县地名用字堑的含义与普通话书面语堑字含义相合。堑中古的音韵地位为:咸摄清母盐韵开口三等去声字。咸摄开口三等字如渐、粘、沾、占、瞻、陕等在资源县读an;清母三等字如签、秋、侵等在资源县读t∫h。由此可知,资源县咸摄清母开口三等字与普通话有着规则的对应关系,依据这个规则,我们可以推出堑声母读t∫h,但在资源它却读t∫,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堑资源读t∫是受了谐声偏旁斩的影响。由于同谐声偏旁的字一般都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生僻字时往往会向偏旁字或同一谐声偏旁中最常见的字靠拢,读成这个常用字的音。堑的声母成为清母字中的例外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资源县堑的音与普通话有普遍的对应关系。资源县今清母字读t∫是古音留存的表现。换而言之,资源县堑与普通话的堑只是古今音的区别,不存在与普通话不相合的情况。既然堑的音义与普通话有明确对应关系,使用普通话并不改变地名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直接标注普通话的音,不需再做审音定字。

5.(土+叚) 此字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读音为ʨia53(上声),意指水流流到河流中的沙洲处要分叉,折合普通话读音为jiǎ。由于普通话书面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字,所以当地百姓用汉字部件自造了一个形声字,用土来表义,指与土有关的地理实体;用叚来表声旁,类如假、葭、徦、瘕、嘏、婽等。这个字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风貌,笔者建议保留。

6.垚 此字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读音为 tuei33(阴平),折合普通话读音为duī,意思是:堆积起来的很多土。《广韵 》:垚,五聊切。土高貌。《广韵》:堆,都回切。聚土也。由上可知,恭城所用的垚字,无论音还是义都跟普通话的垚yáo不同而跟普通话的堆duī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造字的方法。普通话的堆是形声字,而恭城的垚是会意字。既然普通话有音义都相应的堆,建议当地取消垚,使用堆。与恭城同音同义的地貌特征,荔浦县使用堆字,如龙珠堆、双堆岭。

7.氹 此字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读音为wa24(去声),意为水坑,折合为普通话读音为wà。氹是个会意字,乙表示凹处,整字合起来表示有水的洼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氹dànɡ,同凼(多用于地名):~仔岛(在澳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凼dànɡ〈方〉水坑。氹、凼在普通话中读音为dàng,跟本地的音译完全不符。为了对上当地的音译,恭城有的地方选用了音近的洼,如恭城龙头洼。《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洼wā,低洼、低洼的地方。洼在普通话是平声,恭城当地是去声,音不合;义也有差别。因此,笔者建议保留氹的字形,在现代辞书中增加注音。

8. (山+厄[上下结构])此字在恭城读音为ɣ21(阳平),折合普通话读为é,意思是山坳。此字未见辞书收录,计算机字库也没有。 既是个形声字,也是个会意字。说它是形声字,是因为其用山表义,指与山有关的事物;用厄表音,厄在中古是个入声字,入声字在西南官话的演变跟普通话不同,一律归入阳平,因此厄在恭城官话读阳平是符合其语音发展规律的。说它是会意字,是因为此字可以理解为山厄套在牲口颈背上的曲木会意,表示山坳形象套在牲口颈背上的曲木。厄的本义指困厄,遭遇困境,除了这个义项,也有套在牲口颈背上的曲木之意,如《诗经•大雅•韩 奕 》:鞹鞃浅幭,鞗革金厄,此处的金厄便指以金为饰的车轭。应该说,这个字还是很生动地描绘出当地的地形特征,山坳一般为U形,与套在牲口颈背上的曲木相似。这种地形特征在恭城及广西其他地方又被记作厄或轭,如恭城车头厄、临桂步厄、龙胜羊厄、资源大厄底、昭平岭厄、浦北竹枝厄、灵山麓轭田等。既然有正体字厄轭,那是否有必要收录?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首先,厄轭普通话读为去声的è,音义都跟当地不合。其次,的义项单一,不会产生歧义,厄轭除了套在牲口颈背上的曲木 这个义项外,还有困苦、灾难、束缚其他义项。第三,作为地名用字的指位性比厄轭都强。因此,笔者建议保留字。

搜索建议:岺的读音  岺的读音词条  
热闻

 精灵宝可梦怎么辨别闪光?

精灵宝可梦怎么判断闪光?闪光宝可梦也就是异色宝可梦,就是和正常的宝可梦颜色不一样的。接下来就举几个例子。在宝可梦游戏中,我们平时见到的喷火龙是橙色的,如下图所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