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三次探秘天下第一奇山---峄山,我作为资深媒体人,民俗文化爱好者,行走在山川民间登山访古,求贤问智,收集地方民间传说故事,我们身临其境领悟到为什么 历来素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真谛所在呢!
我们走进位于山东省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的峄山,相传为女娲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得名于该山“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另外,峄山闻名于中外,还因为孟子的一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为其中东山即指峄山。
我们在景区入口处看到有座上刻“天下第一奇山”六个大字石碑,是1989年中国大字书法家、中国文史馆馆员杨萱庭先生为峄山所题,说是天下第一奇山主要意指峄山有五大奇观:石头奇、洞穴奇、泉水奇、碑刻奇和神话传说奇。
×
当我们驱车走进位于山东邹城东南,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的峄山。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且多松柏清泉。循盘道登山,沿途荞麦石、虎皮石、左龟石、试剑石、卧虎石、思亲石、探海石等千姿百态, 嶙峋兀立。 白云洞、居龙洞、盘龙洞、隐仙洞、石鼓洞、妙光洞等层门穴,各有掌故传说,益增神秘玄奥之感。
白云宫是峄山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峄山的中峰。白云宫在过去曾是峄山-古建筑之首。它利用一个天然石洞,盖上宫殿之后,就变为宫内有洞,宫里出云,因此就显得格外幽深与神秘。在这里首先遇到的舍身台。舍身台是面向东山的一个绝壁悬崖。在舍身台上望东山,茂密的松林从山底直到山顶。舍身台下面是万丈深渊。舍身台上有一座小小的石殿,叫浑石殿。浑石殿上有石刻楹联。站在舍身台往南看,在百米左右的山腰里,有一堆如花瓣一样的石头挤靠在一起,称插花石,是峄山一绝。现在白云宫已毁,仅存石洞,洞里仍然有云。峄山出云,是一大胜景。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古形成各种天然群雕,玲珑别透,神奇秀灵。
峄山自然风光奇特,人文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游览胜地。历代帝王将相、先贤圣哲、墨客名流、神医高道都曾登山揽胜,赋诗做画,修身养性,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和圣迹文物,形成了瑰丽多彩的峄山历史文化,著名的二十四景、五大奇观、七龙洞、八段锦、二十名石、三十六洞天、三-奇观、峄山百景说、七十二庙宇等,更是使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峄山,《诗经》作“绎”,取其义;《书经》作“峄”奠其名。因其“怪石万垒,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又名驺山、邹峄山、东山。东晋太尉 郗曾率军数万避乱于此,故又名郗公峄、大峄。另有小泰山之称。
峄山,自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终至距今约三千万年前而基本形成。当代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考峄山为“水成巨砾沉积”。峄山海拔582.8米,周长10公里许。五华峰为极顶。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太平御览》有“峄山尤多桐树”之 述。《左传》、《史记》、《汉书》、《水经注》、《通典》、《齐乘》、《永乐大典》等均广为记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晋太尉郗鉴碑题“天下第一名山”;唐代杜甫大书“灵通天府”四字碑,宋代米元璋碑题“天下第一山”;大中祥符元年碑题:“灵贶”;元代延间皇帝封峄山神为“灵岩侯”;明代丞相叶向高碑题“玲珑第一山”; 明代王自瑾碑题:“古今名山”;1989年秋,书法家杨萱庭碑题:“天下第一奇山”。
据1990年出版的《山东风物大全》记载,峄山为我国古代的九大历史名山之一,又是古代立志的60多座文化名山之一。峄山,自古为游览胜地。秦始皇、刘邦、曹操、唐宗、宋祖、元世祖、明太祖、乾隆等帝王将相先后驾临、驻跸峄山。又有老子、庄子、孔子、子思、孟子、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阳冰、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陆游、赵明诚、董其冒、袁枚、郑板桥、徐霞客等历代文坛巨匠来此探奇寻幽。更有许多高人名士隐居修炼于此,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成为千古绝唱。
“齐鲁名山归岱峄”。古人常将峄山与泰山相提并论。然而,“岱岳雄天下,东山亦自奇。”一曰石头奇:“山如垒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二曰洞穴奇:“其洞府岩窦崎峭,千态万状,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三曰水奇:丸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汀泈,“每当东北风或西南风起,各涌泉同时涨,不知何故。”四曰石刻奇:题壁石刻,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之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为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名列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五曰神话故事奇:女娲造峄,伏羲画八卦,玉帝嫁女,王母蟠桃等,神话传说新奇优美,掌故轶事,枚不胜收。正因其奇,峄山向有“邹鲁秀灵”、“灵通泰岱”的美誉。
峄山,雄踞津浦铁路东侧,北衍泰山之灵秀,东引凤凰诸峰,西瞰徵湖烟波。它以岩石迭垒,幽洞玲珑,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的独特个性,与五岳之首的泰山斗美,故有“岱南奇观”之称。山中自然景观优美奇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移步异景,变幻无穷;名胜景点,数不胜数。因此,唐宋年间有五大奇观、七龙洞、八段锦、十二福地、十二名泉之说;元明年间有三十六大奇观、三百名石之说;清朝年间又有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和峄山百景说。同时,峄山又是铁马金戈的“兵家要地”,还是道家称为“妙光洞天”的修真之地。
峄山又名"邹峄山"、"邹山" 、"东山",海拔582.8米,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其北衍泰山之灵秀,东引凤凰诸峰,西瞰徵湖烟波。它以岩石迭垒,幽洞玲珑,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的独特个性,与五岳之首的泰山斗美,故有"岱南奇观"之称。
峄山,广义系指峄山山系(山脉),为邹城市6个山系之一。峄山山系曾称龙峄山系、沿京沪铁路邹城市境内段东侧,自城区北郊岗山起,向东南方向延伸至龙山,绵亘29.5公里。
狭义的峄山,为峄山山系主峰,座落在山东省邹城市城偏东南12公里处,山周长为10公里许,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82.8米。峄山距其西北方向的泰山约110公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蒙山 。 其东临凤凰山系诸峰;南怀邾国之故城;西有京沪铁路南北纵贯;北与五岳之尊的泰山一脉相联。素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灵通泰岱”之美誉
我们探秘到峄山位于邹城市城东南十公里,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我们在 这里看到罕见的奇石洞穴景观, 这里保存着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状态的野店遗址, 这里我们有诸多感悟,为什么孔子对峄山发出了“登东山而小鲁”的感慨,还流传着秦始皇东巡的故事与足迹,这里传颂着梁祝的故事,
这就是——峄山 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夫乾坤之秀毓于山,峄山之秀在于灵”。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四大书院、五大奇观、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名石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美。山上怪石堆叠、空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翠、杂花若锦、登临凭眺、异步异景、引人入胜。
所以在《孟子·尽心上》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据说东山,即指峄山。它雄峙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孟子故里邹城市城南,北衍泰山之灵秀,东引沂蒙山系之诸峰,西瞰微山湖银波白练,南接徐淮之要地,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美誉。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山麓保存着原始社会的野店遗址及春秋邾国故城遗址。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留下了“登东山小鲁”石刻。相传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梁祝曾在此读书,留下了“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祠”等景点。历代许多文豪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众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存。
我们从邹城电视台朋友那里得知,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峄山的开发建设力度,按照“山、城、园”一体化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先后投资4亿余元实施了南天门、白云宫片区、东宫片区、南华观、邾文公祠等山上遗址遗迹恢复工程,提升了春秋书院、爷娘洞、仙人洞等山上景点。修建了悬空木栈道、盘山道,形成了生态休闲、奇石景观、文化峄山、仙山祈福4条游览环线,拓展了山上游览空间。新建了东山门、御桥、儒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实施了环山滨水绿道硬化、绿化工程,建设了湖体景观、驿站。
完成了“智慧景区”建设,景区主要景点、重要节点实现WiFi全覆盖。坚持以活动聚人气,先后承办了全国健身名山登山赛、欢乐大闯关、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邹鲁一号露营地荧光夜跑、全民健身峄山祈福登山节、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山越野赛、山东(邹城)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提高了峄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聚集了人气,使峄山逐步成为辐射周边500公里,旅游市场覆盖鲁南、鲁西南、鲁中、苏北、皖东北和豫东地区的区域性旅游景区。
依托独特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峄山风景区大力发展观光、康养、休闲、研学、体育等特色旅游项目。依托悬空栈道、吊桥、邹鲁一号露营地、环山滨水绿道等,发展户外拓展体验游;依托峄阳、孤桐、春秋、子思四大书院及邾文公祠等,发展研学旅行;依托峄山厚重的文化资源,发展养生游、祈福游;依托峄山周边4万亩果园,发展赏花游、采摘游。此外,不断增加景区新的看点和卖点,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目前,峄山先后成为“中国健身名山”“首批山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第二批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济宁市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济宁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港澳台侨儒学文化体验基地”等。我终于总结出三进天下第一奇山——探访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山东邹城峄山的感悟。
相关链接:
峄山,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相互通达,且多松柏清泉,名胜古迹,可谓移步一景,被列为山东省风景名胜景点。峄山虽然山不高,但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齐鲁名山归岱峄美誉。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环鲁之山多骄,论其玲珑秀峙,未有此山之奇者”(《邹山志》)。峄山有二十四景、五大奇观、二十名石(元、明代有三百名山之说)、十二福地、峄阳三十六洞天(峄山之阳、之阴、东山、西山各三十六名洞,共一百四十四孔名洞)、七十二庙宇(峄山上曾先后建有庙宇二百八十八座)。分志如下:
二十四景
峄山景观中锦绣之精华为二十四景。
五华峰
五华峰,为峄山顶峰,制高点由5块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五华峰又称“绝颠境处”,上有石刻“五□颠无”4字,“颠无”石又称“孔子座”,相传为孔子登峰探日之处。有古诗赞曰:“绝颠丸卵罡风飒,赴上九重云仙家;放眼华夏锦绣土,飞空凛魁小天下。”极顶偏东有石刻“一步登天”4个大字,相传秦始皇登峄峰时,丞相李斯为壮君胆特制锦囊,上写“一步登天,立成神仙”。
甘露池
甘露池,位于五华峰下,池隐洞中,池周长7.8米,深半米余,池水清澈见底,味甚甘美,不盈不竭,终年如一,千人饮用,始终如是。甘露池的传说美妙动听,诸如华佗造药、秦始皇登峰、司马迁乡射邹峄、西晋太尉郗鉴屯峄、乾隆帝登峄御书等。
白云宫
老君洞
白云宫,为峄山古建筑群之冠,包括八角宝亭、三清殿、泰山行宫、白衣殿、五圣堂、元帝殿、魁星阁、直符庙、五老棚、来鹤庵、三宫庙、通明天宫、钟楼、鼓楼、凌云坊、宝玉坊、出凤门、入雅门等主要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台殿阁,蔚为壮观。宫后有玉皇洞,洞口时有白云缭绕,出云、收云景象绮丽。
观海石
观海石,又名探海石,俗称望海石,位于五华峰左前,上丰下峭,壁立如削,千尺悬天。晴天黎明之际,游人在望海石上可隐约望见东海日出的壮观,相传老子李耳曾在这里修炼,留有炼丹炉遗迹。
插花石,又称状元石,是峄山许多名石中景象最壮观的。插花石面积约300亩,全石杂染苔藓,色间黄绿,红紫点缀。并且流传着何仙姑抖荷花座饰插花石,诱“鹦鹉”恋此不去,劝嫦娥降此歌舞的神话。
纪子墓,位于五华峰西,形似棺材。传说此石为唐太宗李世民之9子李慎被封为纪王督做峄阳邾都,后冤死在武则天刑下葬于峄峰而得名。
丹丸峰
丹丸峰,位于五华峰东里许,因峰顶有一高5丈、粗8围、朝东方斜立、状如丹似丸的巨石而得名。丹丸石凌空突兀,岌岌可危,悬系半天,白云缭绕其间,天成其绝。流传有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丹丸峰上吹笙作凤凰鸣,后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话传说。
仙人棚
仙人棚,位于东山仙人宫(亦称东宫)后,其状像棚,石棚面积1.83亩,南向一窦为门,留有唐代才子吉中孚所书“如天宫”篆刻。棚内可容300余人坐卧其中,并有舞台及化妆穴,棚内有一小渠,水流潺潺,人称圣仙水。这一带古建筑十分壮观,风光优美。
炼丹峪,位于冠子峰东北方长生观一带。相传老子李耳在此洗药炼丹,留有老君殿遗迹。峄山道家随山派曾在此修炼达400年之久。
大通崖
大通崖(亦名大通岩),位于五华峰之阳,为一巨大岩石,刻有“大通”2字。石下有孔子洞,为“孔子教授生徒之所,即春秋书院旧址”(《邹县旧志》)。洞内立有至圣先师碑、至圣图像碑、至圣先师神位碑、颜曾思孟4神位碑等碑刻,并保留有孔子聚徒讲学的杏坛。
莲池,位于石鼓洞下,曾有“半亩方塘”之称。该池倚山作壁,凿石为汀,环境优美。该池流传为仙家帮玉露、馨香2女子将西湖莲花移植池内而得名。
日石,位于莲池东北畔。该石半露半沉,恰如日出东方。
隐仙洞
隐仙洞,位于险腰以上石阶路西,由数块圆形巨石挚起一巨岩而成,洞内可容纳百余人。传说明朝太监刘真人不愿参与朝廷之乱而乔装隐居峄山,栖居此洞修仙尔后得名。
南华观,位于千佛岭西仙人棚南下1公里处。南华观始建年代无考,清康熙年间重建。这一带风光秀丽,佳境宜人,为峄山东南美景之首。
鱼池,位于南华观逍遥亭南20步。池长宽6尺见方,深4尺,水从池间罅缝中穿流,源于蟠桃洞后桃花仙池。传说池中曾有乌龙鱼,人称神鱼而得名。后因地震,水涸池废。
金仙庵(又名金线庵),位于峄山西峰。唐代文明年间(684年),西城、崇昌2公主自愿来峄山作道姑,为其金仙宫、玉真观而得名金仙庵。清雍正五年(1727年),邹县县令王尔鉴登临峄山,偶见金仙庵石壁上石花缕缕,犹金丝银线,夕阳之时犹为壮观,随命名金线庵。
半山亭
半山亭,位于回马岭南0.5公里处。从元明路、云层路登临峄顶至此恰为半程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重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半山亭为南北走向的长廓式建筑,四柱外又四柱,重檐结构,清雅别致,极富古风。
孤桐书院旧址
孤桐书院,位于峄山南面半山腰。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因“峄阳孤桐”而得名。相传第一个用峄阳孤桐树木制作琴者乃伏羲氏。大禹治水,造福人民,邹峄人以峄阳孤桐作贡品敬献禹王。书院依山势而建,两进院。前院殿3楹,东西配房各3楹;后院有孤桐寺3楹,寺中塑有真武大帝像。书院已不存。
钟石
钟石,悬于峄阳书院偏西北数百步的盘龙洞内,因其形似巨钟而得名。上锐下丰,如钟无蠡,三石夹而悬之,离洞底3尺。人立钟下以手扶之,奥妙莫测,以石击之,音响洪亮,钟石上有金文镌刻:“象刀居我甬乐虚以匹永鼎各讼不鸣尔无圣风”等。
鼓石,位于莲池西北20步的石田洞内,其状如鼓,用小石击打,发出“咚咚”的鼓声而得名。相传钟石、鼓石均为邾国镇国之宝。
书门,它的确切位置多说不一,《山东省通志》记载为五华峰之绝巅、秦始皇命李斯篆刻石处,此记载较为可信。
来鹤庵,位于五华峰之阳,居龙洞南下百步。一棚巨石所成之洞。其名由《掏心女变成白仙鹤》的神话故事而得。
纪王城,位于峄山之阳,公元前615年邾文公卜迁于峄后,在此地建立国都(周诸候国——邾国,“邹”的前身公元前261年至256年间被楚国所灭。其间350余年间纪王城被作为邾国国都。),后唐太宗李世民第9子李慎被封为纪王,辖驻于此而得名。
五大奇观
空中楼阁,处于峄山的西山,为峄山五大奇观之首。系天然形成,隐于金甲连环洞之中,处于垒卵万石之上,一巨石为顶、为棚、为盖,危石悬岩,砥支半驾,因得此名。阁之中心有一台,四面泄光,八方透风,可坐卧,可对弈,也可炊燃樵宴。
云砌桥
云砌桥,又名卿云桥。西汉中元四年(前146年)春建立在峄山登峰便道上的一座石桥。峄山一带流传着相传为虞舜作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而命石桥名为卿石桥。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传说改卿云桥为云砌桥。
八卦石
八卦石,位于白云宫戏楼西侧,原有8块大石向阳而立,由西而东依次排列一起,每块断处酷似卦画:≡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八卦为《周易》中的8种符号,传为伏羲所作。八卦石举世无双,为古今一大奇观。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修奎星阁、嘉庆十二年(1807年)拓建戏楼毁掉八卦石中的5块,仅留存乾、坎、艮3块卦石。
凉水盆,位于南华观西北的滴翠涧、叫天关、涌雪溪之上,与神女洞相连,长约3里,丸石遍布,天然成洞,洞内“水凉、风凉、洞凉、有水凉、无水更凉,号称神奇五凉州”而得名。
小鲁台
小鲁台,为孔子登临峄山的遗迹之一,位于峄山的东山。《孟子·尽心上》中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台为圣人到过的地方,名胜古迹甚多,这一带有冠子峰、小月宫、护法神灵殿、望人松等风景名胜及历代名家书题石刻。 [5]
二十名石
峄山以石头奇、奇石多而赢得世人称赞。峄山上仅可呼其名的奇石就达300多块。元代人曾著有《峄山石记》一书,明代人潘榛又增补重编。其中名中之名、奇中之奇的名石主要有:
子孙石,位于峄山盘路元明路路口,为峄山的标志,石上建有子孙堂,堂内塑有云霄娘娘,肩背褡裢,装有童子数人,呈登峰朝拜状,意为祈求峄山神为世人增添子孙。
元宝石,位于子孙石北上10步路东侧,形似一巨大元宝。
桃花石,位于卧龙洞南下百步,3块通天巨石石尖相斗,犹如一朵绽开的桃花。
五巧石
五巧石,位于小南天门东10多步、半山亭南下百步处的一块奇石,因从5个不同方位、角度观看分别显示出金鱼翩游、骆驼伏卧、玉兔浓睡、乌龟翘首、甲鱼爬行等5种形态而得名。
蛙石,位于峄山的西山梁祝读书洞南百步处,3间屋大小,形如蛙体,着地处有2块小石墩,恰似青蛙的腿脚。如此巨石,仅1人推拥即点头而动,似青蛙欲跳。
鸽子楼石,位于大龙口北上数10步,5块巨石堆积罗列、天公巧砌成楼状体,3层“楼”中的小窍谷恰似阁楼窗口,鸽子群居此“楼”中。
荞麦石,处于峄山西南脚,突兀半空,呈一巨形荞麦粒状。
虎皮石位于驾鹤仙游处北上数10步路西,活象低头探向洞内觅食的饿虎脊梁,石面花纹斑斑酷似虎皮纹络。
静石,位于云砌桥南下1公里的一长方静卧的巨石,石下洞建有“静思庵”风烟石位于登峄西路八十盘下偏南侧、南北罗列的3块峣斜巨石,如风吹烟浪翻滚。
鹦鹉石,位于插花石“仙架”上,形似一只鹦鹉欲飞西天。
袈裟石
袈裟石位于南天门西下百余步,石面遍布褐黄色小方块,酷似僧侣的袈裟。
枕石
爷娘洞
枕石,位于东宫太白楼前的爷娘洞之上,南北平卧、5间屋大小、形似一巨枕。
凤翔石,位于焚松岭南麓,形似一个突兀的大馒头,以《三凤翔万里》的传说而得名。
神豆腐石,位于登峄东路过半处,铺卧在路中,石面颜色、裂纹均像刚划开没挪动的块块鲜嫩豆腐,并因流传《豆腐王》的神话传说而得名。
马嘴石,立于峄山南麓马家沟西畔,其中石缝朝天张裂,三分而东好似马嘴上唇,二分而西酷似马嘴下唇。
鱼石
鱼石,位于南华观逍遥亭东上数百步、千佛岭之胸的垛叠石堆之中,形似摇头摆尾、游向大海的鲤鱼。
象牙石,位于峄山的东山鸣鹤岭顶,峣石尖端刺向蓝天,犹如大象翘起的牙齿。
擎天柱石,位于峄山东南角,高2丈粗3围,为典型的海蚀岩柱体。
海豹石,位于峄阳东南卧龙道下,高1.5丈,粗10围,面向东冥矗立,形似出水海豹,张大嘴、瞪双眼,千孔百疮、形象逼真。 [5]
宝瓶石
宝瓶石:又称“行运石”。相传南海观音普度众生来到峄山,被峄山的美景所吸引,便把她的宝瓶遗留在此。民间有个说法:背石而立向上抛石子,抛上去的石子越大,运气越好。
十二福地
福地谓安乐之地,为神仙所居住之者也。道家有“洞天福地”之话。奇美的峄山有福地多处,其中主要有12处。
太平兴国寺,位于御路岭西北侧,冠峄山12福地之首。寺内古建筑“庄严世尊丹炉,掩映金碧交辉”。相传,汉代一皇朝使臣乔装为道士住峄山古月洞察访民情,常念《太平曲》游览峄山,在此巧遇一樵童名“兴国”,其谈吐坦然,见识非凡。后经使臣荐举,果成国家栋梁。后建该寺并以此纪念。
通明天宫
通明天宫,即峄山白云宫戏楼,朝阳匾额石刻“通明天宫”。戏楼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文人墨客冠以“落仙台”之美名,而列为峄山福地之二。戏楼门向北与白云宫朝门互应,中间云桥又名“落仙桥”,戏池可容千人,由戏池北上35级云梯即登至白云宫。通明天宫戏楼历经风雨损毁,虽经多次重修仍不完整,1987年按原貌修复新建。碧桃庵位于峄山东南麓半山腰,徐八寨东半里许。以大磨石作碧桃庵标记。
邾文公祠,位于峄阳书院西侧,祠内有正堂5楹,东西配殿各3楹。正堂内供奉有邾文公牌位,另有陪神邾国大夫茅夷鸿牌位及其他牌位。正堂左侧立有明代王命新书题的邾文公祠碑,该碑损坏严重仅留有半载残碑。
大龙口,位于峄山的西山梁祝泉西下30步,因有一小石罅覆盖一石呈龙口状而得名,细水长流其龙口,终年不断。大龙口素有福地之美称,古诗赞曰:“水秀景丽千古地,龙腾虎跃百世福。伴同孤桐拨五音,圣乡六艺栋才富”。
纪王棚,居峄阳书院以下百步,为天然石为盖的长廊形洞窍,棚口上勒刻明万历年间王自谨题“纪王棚”3个正楷字,相传此为唐纪王李慎避暑宝地,乃仙境福地也。古诗赞曰:“纪王棚者王不王。春秋沧桑无考章。避暑盛时游人乐,锦花铺茵仙笛扬”。
衲云庵,位于孤桐寺西0.5公里处,有题刻“千盘鹤唳双峰月,一衲僧归半岭云”。明天启二年(1622年),邹县令黄应祥在此筑庵,取名“衲云庵”,主持人为道姑,后为道家门徒久居之地而称为福地。
尹氏庄,尹氏庄址为风水宝地,附近有“一步俩井”,自然天成,因此列峄山十二福地之一。尹氏者沈家庄细民也,性古淡,爱幽栖,颇有隐士风,乾隆年间结庐于此。周围遍植果木,后引水作池,蓄鱼栽莲,亦佳境也。卒后,其子复归沈家庄。尔后人们在此掘坑蓄水,使之鱼跃荷美,苹果、梨、山楂、桃、杏满山遍岭。
峄阳书院
峄阳书院,位于邾文公祠东,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邹县县令方鸣球为“兴一代文明之治”、“振兴文教”,发动县衙内74人捐资而建。书院正殿3楹,东西各配3楹平房,大门3楹,院中立“峄阳书院”4字碑;正殿匾额、楹联及北、西、东3壁间嵌镶的《峄阳书院引》、《峄阳书院记》、《峄阳书院劝学篇》3块石碑,均为方鸣球撰、书。遗址现有10亩之广、颇为平整,奇石错落,呈自然屏风,“峄阳书院”4字碑的“院”字及碑座仍依稀可辨。
圣水泉,位于白云宫玉皇殿西、王尔鉴二十四景诗碑之右的幽洞中,洞中有一石井,仅深尺许,但所贮之水,千人饮不竭。其实,洞上有井口,洞中井为泉,脉汇甘露池,圣水泉俗称“三眼对”,即人眼对井眼,井眼对泉眼。圣水泉洞内幽静清凉,为游人避暑之福地佳境。
碧云庵,又名皇姑洞,位于南华观西南0.5公里许。庵分上下2层,有以大石凿成的石屋2间,屋前大殿朝阳,3楹2进,东西配房各3楹。因该庵隐于碧树荫中而得名。并流传有邾国国君之女皇姑择婿的传说。
徐八寨,位于仙人棚东1.5公里的老龙头下。寨广数十亩。据《峄山志》记载寨名由来:“徐八寨者,古寨之名目也。国初(指清初)鼎革之乱,山以东居民避于山之东麓,以桃园村徐姓为寨主,峄山凡八寨,是寨最小,数居第八,故名。” [5]
峄阳三十六洞天
峄山洞穴相连,不计其数,仅有名可称的洞就有144孔。其中峄阳、峄阴、峄山西山(亦称太平山)、峄山东山四面均有名洞36孔(七龙洞不在其内)。
朝阳洞,位于西华天街北上,锦屏岩中间2层。古僧洞位于吕公堂西下50步,一盘石两端东西各1洞。相传东向洞中,曾有峄山道家“武功三绝”中“铁脚”一绝的祖师一僧人居住而得名。
云游洞,位于吕公堂北上10步的一硕大箩筐石下。传说华佗登峄采药在此存放药物。
妖精洞
妖精洞,位于吕公堂上百步的一巨石下的窍谷小洞。相传古时此洞中曾有一坏人扮妖精作恶而得名。桃花洞位于盘龙洞后10余步,因桃花女除妖的神话故事而得名。
响水洞,位于卧龙洞与梁祝洞之间,因洞中出百泉,响水动心弦而得名。妙光洞位于衲云庵东。因每日夕阳西照时,霞光万道射入洞中,七彩绮丽,奇妙无比而得名。
凤字洞,位于天竺观上数十步,洞门口特书刻七尺大小一“凤”字,字上又饰以凤头,栩栩如生。
珍珠宝洞,位于天竺观后院内、虎儿石后尾部。传说何仙姑曾经峄山在此洞中小憩,走时特留珍珠数颗而得名。
梁祝读书洞,相传为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修炼场所,洞内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卧。洞内有2泉,东泉曰“鸣心泉”,西泉曰“梁祝池”。
银钱宝洞,又名大洞。相传该洞为当年邾文公的银钱库,洞阔可容300余人。
神女洞,位于片石桥下,纵横上下、孔窍通达、窦窦相接。
蟠桃洞,位于南华观后逍遥亭下。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洞中避难8个月,后为道家修炼场所。清代部分捻军曾驻其中3个月。
瓮石洞,隐于马嘴石上的大石堆中,深进1公里。皇姑洞即“碧云庵”。三皇洞塑有三皇神象3尊。
柴胡精洞,位于登峰古道北侧,3巨石组成廊式孔窍,传为中药柴胡的祖宗居住处。
唐人洞,位于插花石东北一小峰顶,可容百人,相传唐代百姓曾在洞中躲避灾难。
天齐洞,与隐仙洞相对,躬身行进百尺为洞,洞内建有天齐神黄飞虎行宫。
齐天洞,与唐人洞相邻,一块巨石为盖,相传齐天大圣曾在洞中修炼。
抱元洞,位于冠子峰偏西,一石成棚,棚下为洞,相传为以“抱元守一”为修行宗旨的全真道士锤炼武功的处所。
太子洞,位于冠子峰下,该洞9孔相连,塑有护法神灵列班神像。
吕祖洞,位于东宫太白楼东北谷下,内有吕洞宾塑像。
郗公洞,位于神女洞北,因西晋太尉公郗鉴于永嘉年间(307—313年)“将乡曲五万保此山”而得名。
君洞,位于五华峰南三清殿后稍右,内建八角宝亭,塑老君李耳神像。1980年改建为白云宫宾馆的餐厅,可容纳百余人用餐。
聚仙桥
泮池洞,位于聚仙桥下,内有汪汪池水成一溪,四季汩流,曾盛产螃蟹。
愁云洞,位于卧虎石东下方,一大峣石成悬天窍孔,皆在半空,谷风凛冽,令人生畏。
飞来洞,位于五华峰左下的一步登天石北,为悬空谷窍中所隐之洞,人在其中,上下嵯峨,探身俯瞰,“洞心观东山,小鲁在眼底”,放眼千里而心胸开朗。
蛇蝎洞,位于插花石二棋基底,其中甚为严密,蛇蝎难出,亦曾是华佗药库。
医灵洞,位于通明天宫南下半里,相传该洞为华佗当年登峄采药的住所。
迷魂洞,位于八卦石北20步,一古井下4尺可见一石,石之四下皆有径可进深探险,但入者又往往大费周折,十有八九因迷魂而狼狈不堪返出。该洞亦称无底洞、无情洞。
万人洞,位于长生观炉丹峪内洗药池南。相传,此洞曾盛产人参。
桐叶洞,位于峄阳观西侧,3块巨石拱立成一奇棚,棚中间有窍穴,洞中形似一片桐叶。
甘泉洞,位于峄阳观西偏下,静幽谷穴中有甘泉河,河心有一池,深半米,周长3围,泉水甘甜,胜似甘露池、圣水井之水。
桃仙洞,位于南华观东北半里,相传该洞曾为桃花仙子居住。
龙堂洞,位于万寿宫北上一里的断虹崖前,相传该洞中曾有苍龙盘踞。 [5]
七龙洞
峄山上除有名洞144孔,无名洞不可胜数外,还有以龙命名的及与龙谐音的洞7个,通称七龙洞。
盘龙洞,由东路登峄山,行里许有一洞,即盘龙洞。洞中有8景:一是空谷寒泉,“进洞周身汗,三步风透心”;二是洗耳泉,即洗耳恭听,作响的水声犹琴弦之音;三是幽溪玄远;四是处处光明;五是天眼滴漏;六是日出三竿;七是钟石;八是钟石文。洞深1.5公里,脉似巨龙。
居龙洞,亦称踞龙洞、祖龙洞。位于五华峰插天石下,相传秦始皇登峄山时曾爬过此洞。洞口有书刻“不敢不踞”的4字刻石。
白龙洞,位于峄山东山,洞内有白龙泉,泉中有一块象似峄山形体的石头(亦称小峄山、桃花山、玲珑山),石上有宋代书画家南宫题“天下第一山”刻字。相传孟轲的弟子万章,曾在此洞中刻苦攻读,并感动了神灵,赐给他一双登云鞋。
回龙洞,位于峄山东山老龙头下半里处,洞口一天然巨石为棚,钻爬入洞,回旋三番后可直下,深隧处上下3层,底层为广10亩的大沙滩,中有一碗口小井,深5尺,千人饮用不涸。洞内有五音石、八音石、响水石、鸣凤石、回音石、鸡唱石,号称“天工六响石”。
卧龙洞,位于子孙石上半里处,相传诸葛亮游峄山曾居此洞中,而以其字号“卧龙先生”得此洞名。又传,人们曾在此洞中发现过蟒骨架,蜿蜓近半里,后在山洪爆发中冲失。
乌龙洞,位于峄阳西首,洞口上书“乌龙洞真人墓”。进洞后行10余步,再东行,宽敞可容百人居住,有神像台数处。
乾隆洞,位于峄阳孤桐遗迹处,此洞西连桐叶洞,南接甘泉洞,西北1公里通妙光洞。相传清乾隆帝登临峄山曾在此洞中小憩。洞口以南有李白《琴赞》诗名刻石。 [5]
八段锦
由西盘路中的元明路登峄山,从山脚下子孙石到回马岭,长约2公里的地段,景点较多,被称为八段锦,即有8个风景名胜景点。
夕阳拾萃,登山至第二盘道顶,路东有一飞天峣石,立成棚状,被誉为夕照亭。亭南石上有石刻“夕阳拾萃”4字记胜。
灵官殿
灵官在此,由夕照亭拾级而上,不远处路东有小巧玲珑的半楹灵官殿,殿门楹联“咬银牙巡察世界,执金鞭镇守山门”,横批为“灵官在此”。由此再西去即为一段小灵道,北上,卵石堆中又有1座小庙,路南石间还有1座庙宇。路转溪头由灵官殿西上30步,迎面一巨石上刻“路转溪头”4字,此处山路弯弯,石级层层,傍有一条潺潺小溪,路东一块石上刻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
驾鹤仙游,由路转溪头上行,至虎皮石南30步,路西石上立有“东原陈三公驾鹤处”碑。陈三公,名力,字抒萱,峄山道士。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此去世。因传仙人多骑鹤,道士死称为升天西去,亦名驾鹤。
巍峨穿云,俗称小陡盘。由驾鹤仙游处继续上行,有一关口壁立千仞,十分险要。“巍峨穿云关,一线连着天;关口容一人,要挤落天堑。”
泉涌瀛洲,登上巍峨穿云,再前上行不远,有一石桥,名断桥,传说此处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桥头洒泪而别。瀛洲,为神话传说中的仙境。
萍水云澜,该处在晴空万里之时,眺望西南远天,可见微山湖上悠悠萍水,流波云澜,景象绮丽,风光无限,而名为萍水云澜。
子不语碑,回马岭南,盘路西侧,有一石碣,上大书刻“子不语”3个字。 [5]
八大山门
自峄山西南麓沿石砌盘路元明路、云层路、回马岭路、西华天街等登至白云宫,为登峄西路,西路共有8道山门。
有赫门,峄山西路第1道山门,亦称“一天门”。始建于元代,位于元宝石西侧,横跨盘路之端。宽7米,3孔,砖瓦石柱结构。后山门在战火中毁坏。1987年5月,在子孙石南15米处重建第一道山门,山门宽14米,高9.9米,4柱3孔7楼式仿古建筑,4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壁由白水泥假石斧敲凿而成。
接引门,第2道山门,称“小南天门”。位于半山亭南10多步。曾为隋唐式全石建筑,门额书刻“接天引地”。门柱正面有楹联1幅,上联“上接九霄广寒龙腾天”,下联“下引五彩锦程虎跃地”;背面亦有楹联1幅,上下联为“接天地钟灵装点峄山美,引八方宾朋光赏邾土香”。此门于1986年重新建成。
风雪门,亦名西寨门,为第3道山门,位于八十盘顶端。门额书“风花雪月”4个大字。此门处于风口处,四季飞花,雨花、桃花、梨花加雪花,常年不断花。
天灵门,位于泮池东上数十步的盘路顶上,跨路而建,为西路登程上的第4道山门。全石结构,额上曾刻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邹县县令王自谨书“位育群黎”4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邹县县令于斐仿刻。后该山门毁于战火,1986年重建。
灵岩侯阁
灵岩侯阁,即峄山神庙,为第5道山门。拱石为门,砌石为阁,阁上又筑庙。峄山在隋、唐、宋、金、元历代均被封为灵岩侯,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五日改封为峄山神,所以该山门下为灵岩侯阁,上为峄山神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十四年(1715年)先后曾2次重修。宋至清代,每年三、七、十月的十五日,为峄山庙会。阁后有天井,天井正中曾有乾隆皇帝首次登峄时栽植的一株迎客松,1970年代毁掉。1986年,对仅存残砖的灵岩侯阁进行修复。
南天门
南天门
南天门,穿过灵岩侯阁门,至庞大的卧虎石西首,有2块巨石峭立如壁,壁间有罅,上盖1块巨石,其状如门,仅容1人穿过,曾为登峄山必经之路,被看作第6道山门。门上勒刻“南天门”3字。元代以前南天门又名“天成之险”门。元代,改盘路于此壁石西侧,后此门废圮。
五朝门,亦称午朝门,又名岱宗坊,为第7道山门。山门口有龟、蛇2将石守门,迎门5步即有八卦石。此门跨盘路而建,呈古楼状。西向门额书刻“灵接岱宗”,东向门额书刻“名秀分尼”。
登云自兹门,亦称宕云门,又名凌高门,为第8道山门。位于奎星阁下。门额石刻雍正七年(1729年)邹县知县于斐书“登云自兹”。进五朝门经八卦石后,东行进登云自兹门曾为登峰必经之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八卦石南架设通明天宫戏楼,进戏楼大圆门,再拾级登峰。后登云自兹门逐渐人迹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