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吴磊、彭于晏……为什么他们都如此爱骑行?

你的朋友圈有人晒“骑行”吗?

从最初的三八大杠到共享单车,再到如今一车难求的订购热潮,不知从何时开始,“骑行”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映照在大街小巷、高山远景,或明星的日常分享中.......

2017年,为纪念自行车诞生两百周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与中国权威媒体共同倡议,将每年的9月17日定为“世界骑行日”,以倡导“骑行改变城市”的理念。

这个周末,随着今年“世界骑行日”的到来,也让我们得以换个角度看“骑行”。自行车象征意义的不断变化,让每一次骑行出发,都成为一系列故事的开始。

前阵子在拍古装剧的吴磊,身着将军戏服,对着镜头告别后,便自如地踏上自行车出发,俨然一副骑车去开工拍戏的架势,穿梭于古代建筑置景中的他,显得潇洒而惬意。

这并非吴磊第一次因骑行引起大家的热议和关注,无论是其微博头像上的骑行照片,还是他多次登上热搜的骑行vlog,大家的视野或是跟随他从泉州一路骑到厦门,或是环行在风景如画的千岛湖畔,心绪也随他的骑行地点或在碧水青山间、或在绿荫公路上游走,而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的,是那股骑行所带来的焕然一新。

因为希望体验一个人长途骑行的旅行方式,便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之旅。在吴磊从泉州到厦门大约90公里的路途中,我们看到其累了便在路边随意寻个阴凉空地盘腿歇脚的自在,抑或是饿了就直奔附近的苍蝇小馆饱饭一顿继续上路的执着,途中遇到的平常事在他骑行的旅途上开始变得丰富而立体。避开人潮,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旅行。

这样骑行的旅行方式,似乎也正在展现着一种当下年轻人最爱的治愈之旅,积极的面对困难与挑战,并在鲜活和蓬勃的生命力的感召下,重新激起那份对探索世界的热情。

对于吴磊来说,他的骑行之旅或许源于其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的热爱,而对一些人来说,骑行则是一种对于信仰的坚持。

影片《转山》讲述了一位青年骑行西藏,来缅怀亲人和探索自我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遭遇失恋和哥哥意外去世的双重创伤,决定完成哥哥生前的遗愿,执意孤身前往云南,开启了从丽江启程,一路骑行到西藏的长途骑行之旅。这段包含了滇藏公路丽江至拉萨的旅途中,饱含了许多讲述,是关乎风景、关乎自然与山水,关乎历史与文化,更关乎骑行者的身心、意志与灵魂。

在这部并无宏大叙事的公路片中,骑行沿途是风光田园、碧海蓝天、清风祥云,而回归内在,当面对悲欢离合、人间冷暖时的压抑时,关于自我探索的那份虔诚之心逐渐显现出来。

电影《转山》剧照

西藏向来是骑行者向往和朝拜的终点,不单单是因为其震撼人心的美景,对于骑行者来说,当脚踏车轮,血液开始奔涌,心脏悸动不止,甩落的汗水混合烈日和斑驳的泥泞时,这便是一种对信仰的笃定与坚持吧。

在《像鸡毛一样飞》中,陈建斌有句独白这样说道,“马雅可夫斯基说人应该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我没有他那样的勇气,但是我像他一样剃了光头,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跋山涉水的骑行似乎遥不可及,却某种程度上在提醒着我们,要忠于自己的热爱并为之而坚持着。

在骑行还未受到如此热烈关注之前,一部讲述职业自行车手的电影——《破风》让大众得以了解到这项运动专业性的一面。这部以自行车作为媒介的电影,讲述着一个关于青春、奋斗与梦想的故事,在友情与赛道并肩的骑行路上,几位主角在成长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各自的低谷,继而迎来了各自的希冀。

而在剧中饰演一名职业自行车手的彭于晏,在电影结束后,也开启了他自己的自行车赛道。“每个演员屁股都有‘破风疤’”,《破风》导演林超贤曾这样笑称,当面对历时几个月、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魔鬼式”剧组训练时,彭于晏不仅把全香港的山都骑了个遍,还考取了场地自行车专业赛车手证书。

从最初在剧组安排下接受专业骑手的训练,到真正成长为一名专业的自行车骑手,在彭于晏身上,自律和努力得以完美展现。如今,我们时常看到彭于晏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晒出他骑行的身影。

骑行于成长的意义,在赛道场的延伸之外,也藏着一份关于成长探索的心。

这个暑期,随着Netflix剧集《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最新一季的推出,那些充满怀旧而又极具科幻的情节设定和画面,带观众再一次穿越回八十年代,与剧中的少年们继续沉浸于那场科幻冒险之中。

这部对于友情、亲情与爱情均有涉猎的剧集,将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小镇,那是一个大人们的存在感相对较弱的环境,剧中的几位少年成为主角,从最初的孩童身份到逐渐成长,独自面对其“成长的烦恼”,他们总是以一场冒险来应对,无论是人造的威胁还是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始终奔波于途中,怀抱着笃定的信念去拯救身陷险境中的伙伴。而自行车的存在,则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一次次地载他们驶向前方。

无论是骑着自行车在深夜中穿过寂静小镇的街道,还是疾速狂飙载着伙伴逃离特工的追捕,他们身下的那辆自行车不只是在一次次成就了他们的冒险之旅,或助他们逃离险境,同时也成了那座他们与外界的桥梁,陪伴和守护着他们的成长。而在剧外,自行车似乎也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20年10月20日,美国亚特兰大,《怪奇物语》

主创演员在街头骑行。

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骑行,也在不断的磨练和冒险中,承载起了远比交通工具更为重要的角色,一边骑行,一边成长,的确,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如何更好的骑向远方,总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对于骑行这件事,海明威在其著作《太阳照常升起》中有过这样的描述,“透过自行车,你才能最深刻地认识一个地方的样貌 —— 所有的山坡都得挥汗征服,尔后再滑行而下。开车的话,你大概只会记得哪些较陡的坡,而且对这个地方的记忆,无法跟骑着自行车征服时所获得的经验相比拟。”

骑行中的Cate Blanchett, Vogue 2004年12月,  摄影:Annie Leibovitz

这种骑行本身所带来的体验感与记忆,对于时常骑行的人来讲,或许并不陌生。当双脚离地踩高,在双轮与地面的摩擦阻力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身侧车流飞驰而过,眼前的景象如同流动的画卷进入视野,耳边路人的交谈和汽车鸣声传来,眼睛仍注视着前方,却时不时会扫到街边商店内林林总总的商品,混合着街边餐馆和花草气息的香气飘过鼻尖,跟随着骑行时的一呼一吸,刻画进记忆之中,组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加拿大超模Shalom Harlow街头骑行的经典时刻

真实而又切身参与其中,这种骑行时的感觉在《自行车的回归》中,被其作者弗雷德里克·赫兰(Frederic Heran)称为“现实的呼吸”,当虚拟技术正逐渐成为趋势,映照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自行车所带来的这种真实感的体验,能够帮助我们短暂而专注的回归到自我身上,当双脚离地,置于车踏板上踩动时,彷佛正逃离着那紧绷而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与工作模式,让出发的起点与终点从外部收回,专注于自我,感受身心的起伏与波动。

而这种在过程中得以全然感受自我的体验,也成为了骑行的魅力所在,从而吸引着更多骑行者出发在路上。

“在自然中内观自己”,当谈及骑行的体验时,热爱户外运动的iCamplife创始人曹小川这样形容道,在一次户外运动专题中与我们对话的她,已在摩托车骑行的路上走过了近七年,在那些过往数不清的骑行之旅中,最让她记忆深刻的还是骑行过程中的悸动和感慨,“目的地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路上。只要在路上,就会很开心”。

骑行在路上的曹小川

的确,于大多数骑行者而言,“在路上”正是一趟发现和探索自我之旅,让自己日常生活中鲜少展现的一面表露出来,呼吸间身体的起伏,抑或内心意识的流转,无论是在摩托车还是自行车之上,对于这些骑行者来说,骑行成为了一种拥抱自我的载体,在感官与外界的磨合之间,找到自己,认识自己。

“骑行热”让更多人看到和加入这场运动之中,而来自一时兴起的“弄潮儿”的追逐,让这个浪头愈发高涨。只不过,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当下,其大概终将难免被新的热潮所掩盖。开始骑行固然轻松,但以怎样的心情加入这场“骑行热”,或许才更值得被考量。

当再次骑上自行车时,

你对它的思考是否也会不一样呢?

电影和剧集中那些经典的自行车时刻,

又有哪些让你最为难忘?

编辑:Sienna

设计:冰冰

搜索建议:
热闻

 回忆春节作文

2020回忆春节作文2020回忆春节作文1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素来就是礼仪之邦。因此,自古以前,中国就有不计其数的传统节日。春节也不例外,现在春节虽已远去,可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