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味苦,性温,入心、脾经,具有破血通经,散瘀止痛,消食化积之功效。主治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食积腹痛等症。家父在治疗骨伤科病例中发现,刘寄奴还有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李某,男,8岁。左额眉棱达后头顶部可见一带状皮肤硬化,约2cm×8cm大小。表面呈蜡样光泽,略有凹陷,其内毛发脱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局部病检示“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诊断:脾肾阳虚,风寒外袭,经脉痹阻不通。治以温肾健脾,散瘀除痹。
内服药:每天用刘寄奴9g,僵蚕9g研细粉,配合金匮肾气丸18粒,分三次服用。
外用药:刘寄奴50g,威灵仙50g,透骨草20g,积雪草50g,艾叶20g,藏红花20g,加水3000ml煎汁,加入食醋300ml,将药汁置盆内,先熏蒸患处。待药汁冷后,用纱布浸药汁湿敷患处,每1剂外用药可用3—4天。用药4月后,患处皮肤逐渐变软,用至6个月,局部皮肤恢复正常,新发生长,随访5年未复发。
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其别名很多,如金寄奴、乌藤菜、六月雪、九里光、苦连婆等。《唐本草》曾载:“刘寄奴,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本草图经》曰:“刘寄奴,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刘寄奴的记载更为详细:“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白花,亦如苦荬子。所云实和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刘寄奴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的山坡、树林中。
目前,市售的刘寄奴有两种: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的本品称南刘寄奴,为奇蒿的全草。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称为北刘寄奴,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北刘寄奴与绵茵陈的功效相似,无破血通经作用,故在选用药材时,应注意产地。
古人对刘寄奴的药效曾有歌曰:寄奴味苦性温归心脾,活血止痛祛瘀积。跌打金疮肿胀痛,血瘀腹痛月经闭。中医认为,刘寄奴性味苦,温,有破瘀血,消肿胀,止痛的效果,可治瘀血阻滞的月经不通和产后腹痛,以及折伤肿痛等症。外敷又能治血,可治外伤出血及汤火伤。处方中,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如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可与凌霄花、当归尾、红花、牛膝、赤芍等同用;佐补气止血药,能治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而兼有瘀血腹痛之证,常配黄芪、党参、白术、茜草等药;用于治跌仆折伤肿痛,可配骨碎骨、延胡索同用,如刘寄奴汤,水煎服或加酒及童便冲服。《开宝本草》载:“刘寄奴,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本草经疏》对刘寄奴的药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痢矣。昔人谓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也”。
临床报道,取刘寄奴全草40克,冰片1克,分别置于灭菌乳钵中研细,混合后再加入干热灭菌处理过的香油适量,调成稀薄糊状外用,治疗2度、3度烧伤,数例均敷2—4次,3—5天即愈。外伤出血,局部肿胀时,用刘寄奴100克煎水取300毫升汁,洗涤伤口,能够起到消炎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