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014位真人故事
我叫李静 ,今年42岁,来自成都,目前和老公在马来西亚陪读。
养孩子就像是盖房子,父母是房子的设计师。如何为房子打好地基,对于父母来说是一辈子的事。
我原本是一名房产行业的销售总监、教育机构的创始人,老公是副主任医师,在单位也倍受重用。
5年前,我们却双双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所有,离开熟悉的职场,前往马来西亚陪伴儿子和外甥读书,顺便搬砖挣钱。
没想到,夫妻俩的陪读生涯收获了各种“意外”......
(我把养孩子当成盖房子的妈妈)
1981年,我出生在宁夏银川,有一个姐姐。
大学毕业后,20岁的我,留校工作2年后,进入了房地产行业,负责西安和西宁最高档住宅楼盘销售工作。
凭我的勤奋和真诚,赢得了很多顾客的认可,销售业绩名列前茅,成为了公司的“销售王牌”,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升任销售总监。
经姐姐牵线,我和老公相识相恋,结婚生娃后安家在了成都。
为了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多一点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我结束了工作近十年的房地产销售生涯,和朋友一起投资做起了教育培训机构。
在这里,我看到很多因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导致孩子不堪压力,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有一天,一个初中的男孩在妈妈陪同下来到我们机构咨询。孩子原本青春洋溢的年纪,脸上却写满了忧郁。
孩子是重点学校的尖子生,男孩的心理压力太大,总担心自己保持不了第一,每晚睡不着觉,需要药物助眠,非常苦恼。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这位妈妈对孩子很严厉,连节假日都不允许出门。
(儿子们长成了我的好兄弟)
后来我们对妈妈和孩子进行了多次疏导,妈妈的状态渐渐放松,孩子的状态也有所好转。
同为妈妈,我很心疼这对母子,引发我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思考。不能让学习占据孩子的全部生活,毕竟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有空闲,我就会带孩子出去走走,还把每年到国外旅行列入家庭规划。
出国旅行后,给孩子带来的触动是全方位的。
课本上的自然风光近在咫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让他大开眼界。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也让他很好奇,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
随着去往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天孩子对我说:“妈妈,我们找个适合的国家住下来吧。”当时我觉得是孩子的玩笑话,便随口答应下来:“好的,我来给你选个房子。”
没曾想,后来竟然梦想成真了。
从事房产工作的敏感度,让我经常留意各种相关资讯。
我发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政策下,前往马来西亚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也很喜欢那里的慢生活。
我决定,买下一套房子作为投资,申请加入马来西亚第二家园。
而这个时候, 教育职业的惯性使然,也让我觉察到孩子步入小学后的状态变化。
孩子的精气神被繁重的作业消磨,变得越来越守规矩。之前那个古灵精怪、眼里有光的孩子,没有了烂漫天真的机灵劲。
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我想要他成为一个有热爱、有目标、有梦想的孩子。于是,萌生了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
经过了解,发现到马来西亚留学性价比还是挺高的。这里拥有优质的国际教育环境,人口密度低,空气质量不错,人际关系也简单友好,而且学费没有发达国家那么贵。
这里受我们中华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比较深刻,孩子应该能尽快融入。往返国内便捷,机票也不贵。
看来,这是个比较容易达成的留学目的国。
(我和热浪岛来个合照)
每天晚上,看到孩子小小的背影,在台灯下抄抄写写,我的脑海里就常常浮现一个念头,把他带离书本,去大自然探索,去运动场奔跑。
我开始认真考虑带孩子出国的计划。
两个重大的变化摆在面前, 自己热爱的职场清零后的未知,孩子熟悉的成长环境变得完全陌生。家长和孩子能适应吗?
经过慎重考虑,我还是下决定带着四年级的儿子出去看看。
刚开始,我打算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到马来西亚陪读,老公负责在国内搬砖挣钱。
我老公是外科医生,是一名副主任医师。 家有医生老爸,孩子获得的陪伴少之又少。如果我和孩子去了马来西亚,陪伴日子更是屈指可数。
再三思量后,老公对我说:“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马来西亚。我把在国内的房产、资产整理变现,在那里做一些投资,也能够保证我们基本的生活。”
(大儿子18岁生日的全家福)
老公舍弃稳定的工作陪我们去马来西亚重新开始,让我很感动。 接下来就是做家里老人的思想工作了。
很感谢我有一个非常智慧和开明的公公。当我们把想法告诉他时,他对老公说:“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养家糊口。如果你能够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老公辞职时,其实已经快升任主任医师的职位了,很多朋友都为他感到可惜。
可是, 教育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助他一臂之力,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
我们把各种离职手续办妥后,便开始忙碌孩子留学的事情。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我思念国内的亲人)
有人说,选国际学校,就像挑选彩票一样难。
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比较学校的位置、课程配置、学费,了解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还得根据家庭财务做个规划。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有百年英校背景的马来西亚分校,递交了留学申请。
2018年2月,我们收到了来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4月,我们前往马来西亚探校。发现这里的学校全都不是规规矩矩一间间的教室,不少学校以三四个教室配一个公共客厅的方式,孩子们在这里讨论、演讲,生气勃勃。
在一个学校的电脑维修室,我从窗户看进去,老师在做自己的事情,一个跟我儿子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独自拆装修理自己的电脑。
我不禁感叹,当我还在控制孩子玩电脑时,这个小男孩已经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
(2019年在马来西亚一家人合照)
探校回来和家人闲聊,把见闻分享给老公的姐夫。姐夫很有感触,和姐姐一起决定,让读初二的儿子也跟随我们一起来马来西亚留学。我待外甥视为己出,他也成了我和老公的大儿子。
搬家和入学准备进展都挺顺利,2018年9月孩子们如期开学,我和老公也开启了全职爸妈的陪读生涯。
40岁的老公,事业另起一行。行医执照在国外不能用,只能重新学习新的行业技能,开始从事理财方面的工作。
原本对陌生环境有点慌乱的我,也逼着自己尽快融入,适应了右舵开车和右车道行驶,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也逐渐熟悉。
(带孩子们一起体验怡宝探洞)
但孩子第一天上学,就颠覆了认知。
这里和国内的上课形式完全不一样。上课教室不固定,每门课程的老师也不固定。孩子上不同的课程要到不同的教室去找不同的老师。
而且老师一节课的讲课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剩余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支配,开展各种讨论活动。
这里上课没有课本,所有课程线上学习,写作业交作业用电脑。更让人吃惊的是,几乎没有作业,老师偶尔布置一次,还是给孩子们留1-2周的时间和同学们分工完成。
比起国内几乎每天有作业,今天布置明天交的紧张有序,感觉有点过于宽余了。
(穿上校服的帅气哥俩)
作业方面是“闲适”了,但语言方面却让孩子无法轻松。 全英文的教学课堂,让孩子正常的交流遇到了大难题。
小儿子刚开始上课,一节课完全听不懂,老师板书很多内容,他以为全是作业,下课后慌张找同学问,才知道是老师让同学们共同完成的一个活动。
好在儿子是个小暖男,让他收获了友谊和帮助。有同学摔跤,他会及时扶起来安慰。看到教室里有同学遗落在地上的文具,也会帮忙捡起。
好人缘让他幸运结识了一个英国同学,两人成为了好朋友。这个英国小男孩对他语言提升带来了很大帮助。
大儿子到马来西亚时,已经是九年级,上课不仅有语言的挑战还有学术的挑战,刚开始根本听不太懂,两三个月以后才能听懂40%,后来才基本能听懂了。
好几次,我看到大儿子坐在阳台上发呆,小儿子带着耳机听音乐。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舒缓压力。
(我和国际学校工作人员会议中)
我常听说,有不少在海外求学的孩子因为不适应课程回国的,所以也深深理解我的孩子们融入陌生集体的不易,对他们我唯有鼓励,静待时间的检验。
还好孩子们比我想象中坚强,而且努力也有了回报。
两个孩子英语都有了提升,爱上了阅读,喜欢上各种运动,和各国孩子快乐相处。
我终于松了口气,也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而且, 我发现,多元化的环境,让孩子也学会了包容和探索。
儿子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有一次,我们为他准备生日派对,他记住了几个外国同学的饮食习惯,特别叮嘱我说:“不能有花生类和猪肉类的食品。”
而且,他变得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问个不停:“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妈妈你是怎么考虑的......”
(和孩子们一起在帐篷酒店)
有天放学回来,孩子们兴奋地跟我说今天的戏剧课,老师让他演了一个雨刷器。
说着他双手认真的比划起来,平行摆动,把我逗笑了。
我说:“你扮演的角色简单。”儿子说:“才不简单,我要集中精力看台上所有人的表演,我还要体会雨刷器的力度”。
如今内卷时代下成长的孩子,早就从幼儿园开始被灌输争当主角的思想,没人希望自己只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雨刷器。
儿子的第一次登台,却为当“背景板”的雨刷器那么开心。虽然台词只有一个音节,他对自己的表现却很满意。
我看着他笑眯眯的样子,突然被深深感动了。
曾经有一句教育格言这样说过:“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有人坐在路边鼓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闪耀的英雄,人人成为舞台的主角也不可能。 如果孩子健康快乐,即使将来成为站在路边鼓掌的人,那又有何不可呢?
(我在马来西亚法国村享受下午茶时光)
走出国门,我们选择了“英式”教育,但其实还是很难放下对“应试”的执念。
这里的孩子作业少,上课轻松,有些家长抱怨说:“我们花这么多钱和心血带孩子出来接受教育,下课没作业也不知道每天学了什么。”于是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疫情期我也难免焦虑,也尝试给孩子们报班。可小儿子年龄小没有紧迫感,没有目标,补课也是稀里糊涂。大儿子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相对薄弱的知识点。
所以补课不能盲从,有需求才会有效果。
这里的孩子,相较于对科目功课的探讨,运动才是最热衷的社交方式。 随处可见孩子们打篮球、橄榄球的身影,人人都至少有一项擅长的运动。
陪读的这几年,作为老母亲,也见证了运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我和团队一起前往槟城录制节目)
还记得刚来时,老大瘦的跟小豆芽似的带个眼镜,没有精气神。后来到这里喜欢上了橄榄球,不仅在学校打橄榄球,还去俱乐部打。如今已经长成一个高高大大的阳光少年了。
老二喜欢打篮球,14岁的年纪对篮球的研究已非常有深度。从每个篮球明星运动员的历史技术水准、技术特点,甚至篮球经济等等他都有研究。他是学校篮球队的“领军人物”,并不是简单的玩玩球而已。
“运动风”也席卷到了家长群。我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们有潜水资格证,家长也都是潜水员。
在马来西亚,潜水和高尔夫、马术都是平民运动,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尽情享受高品味运动带来的欢乐时光。
(我和其他家庭的7人潜水小分队)
过去的我,忙活一天回到家,总是将内心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不快乐。
如今,我停下匆忙的脚步,创造了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时间。我教他中文,他教我英文,我们互换角色,陪伴学习。母子关系再也不是鸡飞狗跳,母慈子孝重新回归。
因为看了太多中国妈妈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焦虑,后来我创立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为国内到马来西亚留学的青少年和陪读家长提供培训服务。
(我和校长访谈录制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做得够不够好,却忽略了他是否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为孩子设定这样那样的目标,却没有问孩子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是给天下父母永恒的命题。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模板。
为了做好这道题,父母唯有终身学习,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与所有父母共勉。
(欢迎关注本文主人公)
【口述: 李静 】
【编辑: 晚晴 】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