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延展城市空间 打造武汉地铁生活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子企业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大质量安全建设提升城市出行品质;疫情以来为中小企业减免租金近2亿元,展现国企担当;增强城市功能,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新园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收官阶段,湖北省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地铁)用优异成绩打造出国企改革样本。

完善企业制度 “主动造血”反哺建设运营

2004年7月28日,全长10.234公里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标志着武汉进入轨道交通时代。截至2021年12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11条,运营总里程数达到435公里,车站总数282座,地铁分担公共交通客流比例51%以上。

地铁建设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武汉市当年GDP突破8000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九位,这也是时隔22年后武汉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前十。

2019年起,武汉地铁着力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规范和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武汉地铁完善企业职能支撑体系,规范企业专委会设置,优化群团工作体系,实施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高企业规范运行和治理水平,激发企业活力。

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经营板块成为重要的一环,武汉地铁成立了综合开发事业总部党委,着力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将经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3.470, -0.02, -0.57%),深入实施“地铁+”模式。截至目前,武汉地铁各类物业项目109个,总建筑面积约600万平方米, 武汉地铁创新研发、文体广告、物业经营等各项“地铁+”资源项目日益壮大。

武汉地铁积极探索TOD模式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反哺建设与运营。2019年起,武汉地铁连续与大悦城(3.550, -0.02, -0.56%)、万科、龙湖等多家房地产企业合作,打造TOD多样化产品。2021年年底,武汉地铁集中推进三阳路、秦园路、黄浦路等8个重点TOD项目。截至目前,武汉地铁TOD总面积达141万平方米,武汉地铁线网已覆盖武汉市80%以上的购物中心、70%以上的甲级写字楼,城市综合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此外,武汉地铁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企业岗位管理体系、员工职业发展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培训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打造了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更具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展现国企担当 减免中小企业租金近2亿元

位于硚口区的玉带茗都是武汉地铁较大的承租商,覆盖的零散商户有307家。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武汉地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减免落实到大承租商,并督促大承租商把减免优惠切实给到每一位商户,更好履行国企责任。

武汉地铁下属资源公司贯彻落实省市国资委关于租金减免的相关政策要求,主动对承租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租金减免工作,做到应免尽免、应减尽减。2020年共计减免金额超1亿元,政策惠及商户309家;2021年共计减免金额超3500万元,政策惠及商户533家;今年截至目前,已为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约5600万元,政策惠及商户555家。

武汉地铁资源公司总经理刘军介绍,公司争分夺秒用最短时间为承租的商户进行减免。2020年,武汉地铁为洪山东广场商户减免租金,工作人员与商户一对一核对政策、签订减免合同,完成全部30多户商户的减免合同签订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武汉地铁资源公司对新的地铁商业体开街也进行了调整,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研判和商户访谈工作,主动进行了品牌调整和业态组合创新,同时协助商家进行线上线下(29.670, 0.38, 1.30%)结合等多种营销模式,更加切合商业体周边经济需求。

增强城市功能 产业创新基地打造链条服务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主业主责发展实体经济,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2014年5月,首列地铁列车“木兰号”在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下线,标志着“武汉地铁”实现武汉造,填补了武汉市轨道交通客车产业发展的空白,武汉市拥有了自己的轨道客车装备产业。

2020年8月,黄陂区会同武汉地铁启动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集中布局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智慧维保、工程装备、企业总部、技术培训服务、展示观光体验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新园区。

有了产业基地作为载体,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全流程加速。以武汉地铁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的集成门禁系统为例,新系统对人脸进行识别后,能快速反馈人员的基本身份信息、核酸检测信息、疫苗注射情况、大数据行程信息等,可实现实名制、疫情防控及安全教育培训联动管理,目前已在武汉地铁近20个项目推广。相关负责人表示,集成门禁系统只是试水,产业基地囊括了地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今后可以根据需求,加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速度,更好地为整个产业链条服务,带动地铁产业良性发展。

2020年9月至今,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公司与黄陂区政府签约企业45家。截至目前,已开工企业24家,总投资93亿元,年产值121亿元。

坚持自主创新 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三年来,武汉地铁积极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力(3.480, 0.02, 0.58%)、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针对地铁建设、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武汉地铁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开展研究合作,推动武汉地铁安全建设运营,实现降本增效。2009年,武汉地铁2号线建设中遇到了地铁隧道穿越区岩溶地质问题,这是国内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共性难题,武汉地铁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岩溶地质塌陷机理,为武汉地铁隧道岩溶地质处理提供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撑,相关成果和技术也在后续前川线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应用。

面对时代发展、科技争先的新环境,武汉地铁联合中国移动(65.250, 0.03, 0.05%)、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共建5G智慧城轨联合创新实验室,对基于5G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智慧化应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

面对武汉轨道交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武汉地铁通过开展大量科研项目研究,积极实施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已累计立项科研项目91项,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19篇,获得专利52项、科技成果鉴定21项、各类科技奖30项,制定标准或规范8部。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