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邓斌
来源 | MBA智库
通常来说,一家企业完整的成长之路可划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Position:产品定位期。
Copy:市场复制期。
Management:管理规范期。
Ecology:生态联动期。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只是在产品定位期和市场复制期之间徘徊, 有机会走到管理规范期的企业少之又少。 不是企业不想进入这个新的成长阶段,而是它没有这个机会。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假想这样一个典型的创业场景。
有一个人在大公司打工时,发现有一门生意有利可图,就叫上几个人一起创办公司, 他当创始人, 其他人当联合创始人、CEO ,, 由此 公司进入产品定位期。
有一大批初创企业在这个阶段根本无法研发出产品,更没有摸准市场行情,然后在一两年后就破产清算了,企业创始人重新回到职场打工。其他在继续坚持的初创企业很多都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处于时好时坏、进退两难的鸡肋状态,如果继续坚守,则会心很累;而放弃却又很可惜。 这就是大部分初创企业在第一阶段的状态。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熬到外界环境出现利好消息的时候,比如政策优惠、产业条件变化等。当外界环境出现利好消息时,企业便如鱼得水,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顺利迈入市场复制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开始在全国开拓市场,员工们虽然觉得开拓市场很艰辛,但大家普遍感到干劲十足。然而,大部分人对不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局面不放心,作为企业领导者,他也意识到市场的红利终有一天会消失,就像一天到晚出海打鱼一样,有潮起,就有潮落,靠海吃饭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想是否可以自己修建一口大鱼塘养鱼。
这一口大鱼塘是什么?答案是管理体系。此 时,企业着手构建管理体系, 从靠环境机会驱动企业成长转变为靠企业自身内生力量驱动成长。
管理体系的本质,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王在法上”走向“王在法下”。 企业开始建设管理体系,就是要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在这个时候,那几位从大公司一起出来,跟着创业者打天下的联合创始人难免会有意见:
公司这么多事情,不就是咱们几个在撑着吗?
现在反而要给我们下镣铐,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这门生意的客户群、渠道伙伴、产品等我们都熟悉,不如我们几个联合起来另立门户吧?
说干就干,当团队的核心成员另立门户后, 企业的整个运行架构极可能瞬间崩塌, 即使接到再多的订单,企业也没有能力消化,只好收缩阵地, 重新进入产品定位期。 如果企业在市场复制期没有构建起足够深的护城河,而是把企业的成败构建在“能人”“英雄”的身上, 那么就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此,对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能从市场复制期进入 管理规范期 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企业领导者,首先要过得了产品关、市场关,但更难跨过的是人性关。
而华为能有今天的成绩,就与其管理规范期建立的“秩序”密切相关。
1
狼性文化:跑马圈地,从 1 到 N
提到华为,不少人对华为的“狼性文化”有所耳闻。
顺利度过初创时期的华为,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验证,在证实企业的商业模式行得通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市场复制期。这个阶段在华为持续了4年( 1994—1998 年 ), 企业开始进入业务快速扩张和人员快速增长的阶段,逐步步入中型企业的行列。企业上下要致力于 做“大”。
企业要想做大,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经营能力就是“标准化”。任何不能标准化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复制。所以,企业在这个阶段的关键动作就是 复制、复制、复制。
在这个时期,华为的核心关键词就是:进攻,扩张。
在这个时期,华为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短短的 4 年间,华为的组织规模和销售规模都迅速扩张10多倍。 被业界所熟知的“狼性文化”,就是这个时期的华为标签, 主要体现在以下 3 点:
第一, 敏锐性。 狼最大特点是嗅觉敏锐,能知道猎物在哪儿;
第二, 第二,团队性。 狼不是单独出击,而是群体作战,代表了团队精神。
第三, 第三,不屈不挠性。 狼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旦确立目标,拼死拼活也要做成这件事。
在市场复制期,企业领导者经常和谁一起吃午饭、和谁三更半夜还在打电话谈工作?答案是市场部门的同事。
这个阶段的战略驱动力更多的来自市场, 必须依靠市场部门中这些敢抢敢拼的同事冲上市场去攻城略地,敢于冲到竞争对手的地盘与之竞争,在客户的办公室门口等待 5 小时换取 5 分钟的见面机会,只为给客户递上一份自己公司的产品资料。
如果说分析企业在此阶段的战略,那么正确的战略选择应该是营销战略, 即企业上下都围绕市场部门转,其他人都是市场部门的服务者。
2
市场复制期——向前奔跑,无暇回望
在市场复制期,企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企业领导者感觉难以衡量、评判人才的价值,于是构建绩效导向、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成为企业在这个阶段的成长信条。
如果给这个阶段的成员画像, 那就是“能人”。 无论哪个职能部门的人,都必须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企业在前方“打仗”的状态下,没有时间等待员工慢慢学,不能胜任就要立马换人,因为机会不等人。在前方“打仗”的那群“将士”,更是在超高绩效指标的压力下狂奔,如果拿不下市场也只能快速换人。所以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很多岗位是快进快出,人员流动率达到 30% 是很常见的。
对一家想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的企业而言,市场复制期非常关键。 在这个阶段,市场强迫企业必须做“大”,并且要迅速做大。企业要想迅速壮大,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市场份额的扩大,往往是企业舍弃眼前利益,换取未来利益得来的,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的: 要么将资金花在客户(用户)身上,要么花在冲锋陷阵的员工身上。所以资本在一家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高峰期就是市场复制期。这时,资本为企业的市场扩张持续“输血”起到了助跑、指数级放大价值的关键作用。
市场复制期,就是这样一个只能一头往前冲、来不及回望来路的阶段。
3
扩张的“秩序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虽然市场复制期让华为快速、茁壮地成长了起来, 但华为之所以能建成现在的“企业管理大厦”,主要得益于管理规范期 10 多年的持续建设。
在这个阶段,企业要把在市场复制期做“大”过程中遇到的混乱问题一一解决,进入一个靠规则管理的状态。 在此期间,企业的重点是做“强”,即从市场复制期的粗放型扩张走向精细型管理。
从发展阶段来看, 管理规范期的核心关键词为:职业、规范,国际化、做强。 华为通过国际化 / 全球化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张产品品类(从单品到解决方案)等方式实现扩张,逐步缩小与行业巨头的差距;而任正非的理想是华为一定要站在世界最高点, 因为“大而不强”是无法成就一家世界级企业的。
在 1998—2011 年管理规范期的 10 余年,华为通过全面对标世界领先企业的优秀实践提升自身管理,至今已经把全世界范围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咨询公司都请了个遍, 包括 IBM、麦肯锡、埃森哲、罗兰贝格、德勤、安永、普华永道、毕马威、波士顿、合益、美世…… 华为在管理变革方面的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年平均达到 1.4%——对管理变革规划出一笔单独的预算。 由此可见,任正非对管理的重视程度。
任正非对员工说: “只有破除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只有破除狭隘的华为自豪感才是职业化”, 这种凤凰涅槃的决心让人肃然起敬。
很多企业想向华为学习管理之道,但很少有企业像华为学习 IBM 一样,一学就学了 10 多年。
任正非呼吁华为人改变过去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形象,端上咖啡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正是 10 余年的职业文化熏陶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 1998 年员工 8000 人、销售收入 60 亿元跃迁到 2011年员工 14 万人,销售收入 2039 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并没有散乱,而是体现出扩张的“秩序美”。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华为在不同时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为了“10 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占其一”的梦想, “狼性文化” 让华为在1994—1998年蓬勃发展;而为了管理更规范、发展更健全,1998—2011 年的华为则更加强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当中,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深耕细作,不仅需要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还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回顾华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次转折点的抉择和突破,透视各个阶段的致胜要素,相信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从这段成长之路中受益匪浅。
华为30多年的成长史,也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史;华为未来成长的高频词,也许就是未来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词。那么,华为未来的关键词会是什么?让我们立足这条“成长之路”,拭目以待。
赵老师:173 9186 9486
或者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获取详细课程介绍!
来源: 网络 ,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