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大扶梯本就是一网红景点,在电影的热度下,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地打卡,其他取景地也纷纷晋升为“网红”,许多粉丝和游客都慕名前去打卡。
其实,重庆作为电影的取景地,已经拍摄过很多电影了。
稍早一点的是2006年上映的《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表示:在他看来,重庆是个新兴的大城市,快速的成长导致了其复杂和不确定性,三维空间的复杂度就与剧情的伏笔、巧合都十分相似。
为什么重庆屡屡作为电影拍摄地?
独特的山城地貌绝对首当其冲,这是谁也无法忽视的巨大优势。
城市的高低落差较大,高低不一的大楼林立,高架桥让人眼花缭乱,跨江大桥与轨道平行,空中悬着一列索道,每一处作为背景都能为电影的气氛锦上添花。
雾都的江湖坏境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这座城市常年被大雾笼罩,自带着一层灰蒙蒙的“滤镜”,神秘又悲伤。
夏天炎热又潮湿,人们在火锅桌上吃得酣畅淋漓,喝山城啤酒,划着乱劈柴,隔着一条马路都能听到那些大嗓门的谈话。
最关键的是重庆的那些小人物非常有特点。
在五一路的十字路口坐着,等待被业主认领的水电工;朝天门交易厅里,走街串巷为生计忙碌的棒棒儿;街边以擦皮鞋为生的“嬢嬢”……朴素的山城人与背后的繁华城市形成的落差有独特的烟火气息。
这也是我觉得重庆最美好的东西,重庆并不该是一个网红城市,在绚烂的霓虹灯下,那些小小的真实就更难以发现了。
我有幸参与了《白云·苍狗》的观影会,该电影改编剧本《归程》,获得了“中国电影编剧最高奖”夏衍杯的优秀电影剧本奖,成为了首部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本土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重庆。
故事发生在80年代,主角一家三口关系不好,父亲病重日子到头了,却非要去嘉陵看望老友,儿子只好陪同,一路上父子俩的争吵和产生的嫌隙都非常压抑。
后来,他们发现当年在嘉陵结下的情谊其实是一场骗局,一家人的隔阂就这样消失了,主角也终于找到了亲情。
演员全程都用的是方言,重庆话和成都话,来来回回。从城市到农村,那些街景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们选择了北碚的老城区和綦江的三江古镇作为拍摄地。
交流会上的主创成员
看到那些石桥、铁路和路边杂乱的小摊,好像回到了我小时候,在白象街和东升楼的巷子里,那样的老重庆太难忘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导演透露“这部片子有望明年上半年在影院上映”,到时候,我要带着父母再去看一次。
这样的大城市、小人物不是重庆特有的,我相信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部分,只是因为太隐蔽,而无法被发现。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以河北的农村地区为背景的片子,该片获得了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电影文本”。
主角把家里的牛卖了,打算翻盖老房子,好友树河来帮忙做饭,买菜时被车撞了,住进了医院。其他好友都劝主角隐瞒实情,以“树河不小心摔跤了”为理由来获取合作社的医疗报销;否则找不到凶手,主角就要独自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
主角是“正义”的,他决定自己去找凶手,接着就发生了一连串荒谬且有违法律的故事。
导演透露,在主角的选择上,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让自己的父亲走上了大银幕,并且,该片所有演员也都是非科班出身的。
与《白云·苍狗》相同,该片也是以方言为主,但视角进行了对换,是从农村到城市,《平原上的夏洛克》毫无疑问是黑色幽默的,但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老百姓在生活上的不易。
在这个充满“速食”的社会,各种网红和明星铺天盖地,掩盖了许多真实的东西。平凡人走上大银幕,不够专业,但比谁演得都真。
重庆屡屡作为电影的拍摄地,就是因为城市里无处不在的那些普通的小人物,哪个城市不是这样呢?其实,每座城市都是一部电影,只是在等待一个机遇被发掘罢了。
你们还看过哪些这样的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