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是西周的发祥地,也是周人的起源地。周人的始祖姜嫄的部族最早生活在邰,也就是今天陕西咸阳武功县西南部这个区域,这里曾经发现大量先周时期的遗迹,比如郑家坡遗址、岸底遗址等。
姜嫄墓
姜嫄生了个儿子叫弃,后世也成为后稷,后稷在农业领域颇有建树,他为当时夏王朝的农官,居住于邰地,他经常教授民众农业技术,使得当时的农业水平大幅提高,被民众奉为农神。
后稷教稼台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承了他的官职,继续为农官。因当时的夏后(夏的统治者称为后)不重视农业,不窋随之丢了官,便带领族人迁徙到了古豳地(现在的彬州市、旬邑、长武、庆阳一带),他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鸡。扩展农业发展。
周人古豳地生活遗址
周人在古豳地生息繁衍了数代之后,由于西北的犬戎不断袭扰,到了古公亶父时,又带领族人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徙到了岐下(今岐山县京当镇),并改国名为周,其南边就是周原。
周人在岐下经过古公亶父和季历父子两代人的治理下,国力与日俱增。季历时,被商王朝封为西伯侯。
周原
到了文王姬昌时期,周人的势力范围继续扩大,姬昌胸怀大志,一心想要灭商。当时周地的东边有殷商的方国崇国,范围大概是今天鄠邑区以东临潼、蓝田、华阴一带。要想灭商就必须灭掉崇国,统一关中。
于是姬昌率部灭了崇国,并听从姜子牙建议,在崇国的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了丰京,并把国都迁到了这里。
丰镐位置图
《史记·周本纪》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崇侯虎是崇国最后一任国君)。先秦的著作《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之后周人的势力范围发展到了晋南、关中东部以及豫西一带,这时足以和商王朝相抗衡了,文王开始策划灭商。文王还没有完成灭商大业就去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由于丰京过于狭小,武王又在沣河东岸营建了镐京。丰京是周王室的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 后世把丰京和镐京并称为丰镐。
武王以丰镐作为基地,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出兵,灭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丰镐作为西周王朝的国都长达三百余年。
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丰镐作为西周的故都也被废弃。随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绎,丰镐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无从参考。只有从相关的史料记载中,知道丰镐大概位置在西安长安沣河流域,但具体位置,也曾长期困扰着考古界。
今日沣河流域
1933年,当时北平研究院史学会的徐旭生、苏秉琦等人领导的考古调查队第一次调查丰镐遗址;1943年,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石璋如等人对丰镐遗址进行第二次调查。这两次重点调查了沣河流域水系、地貌及西周遗址分布情况,大体确定了丰、镐两京的方位。
古时丰镐地区的地貌特征是渭河南岸的台地,二级台地就是今天的毕原、细柳原和高阳原,而一级台地就是渭河南岸到二级台原北缘。一级台地上河流湖泊密布。丰镐地区二级台地北缘地带考古发现大量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存。历经先民几千年的苦心经营,到了商周之际,这里成为非常富庶的地方。
沣河
著名地理学家孙嘉春先生研究了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后,提出丰镐遗址当在渭河的一级台地,再结合考古学者提供的一些资料,对丰镐的地理位置做出了准确的测定。遗址范围和大小也得到了确认。
丰镐遗址范围
丰京的位置范围在沣河以西马王镇的张家坡、客省庄、马王村、大原村、冯村等大片区域内。
镐京位置范围主要在沣河以东斗门街道、白家庄、花园村、官庄村、普渡村、上泉村、下泉村、落水村等区域内。
丰镐二京隔沣河相望,从遗址范围看,镐京遗址要比丰京遗址大许多。
镐京遗址范围
作为西周都城的丰镐,又是什么样的格局呢?由于年代久远,丰镐城郭遗址还正在发掘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周岐邑遗址了解当时的宫城格局。
周人早期都城岐邑的宫室。周太王古公亶父由豳迁岐(今陕西扶风县北和岐山县东北一带)时所建。《史记·周本纪》 载: 古公亶父在岐“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古公亶父修筑了岐邑城郭, 并在岐城中偏北之处营建了王宫和宗庙等建筑。今留有遗址就是岐山凤雏村周初甲组宫殿(宗庙)基址。
周人早期都城岐邑的宫殿(宗庙)遗存。位于今陕西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南。1976年2月陕西周原考古队发掘。宫殿基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计1469平方米。宫殿建筑座北朝南,是一座由庭堂、室、塾、厢房、回廊组成的大型西周宫室建筑, 位于高台之上。在布局上,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门塾前有一长4.8米的门屏,门的两边是东西塾,各有三间。入门即为庭院,面积约222平方米。中庭后即为主体建筑殿堂,共6间,各宽3米,进深6米,四周回廊环绕。殿堂后面是后庭,分为东西两个小庭,各为63平方米,有过廊和前后建筑相连。基址最里为5间后室,面宽23米,进深3米。后檐墙与东西厢房的后墙相连,使整个建筑通为一体,厢房筑于东西两边,对称排列,各8间,通长42米,进深6米。
岐邑是周人迁都丰镐之前的国都,所以丰镐的宫殿建筑风格和岐邑的宫殿风格不会差别太大。
在前期调查确立丰镐遗址方位的基础上,1951年,由苏秉琦带领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一行六人来到陕西,开启了丰镐遗址发掘的序幕。
初期的发掘地点选择在丰京遗址范围内进行,工作地点主要在沣西的客省庄和张家坡一带,在张家坡村发现了西周墓地,共发现西周车马坑7座。当时在修老西(安)户(县)公路时发现了青铜器墓葬,当地农民在修建房屋打地基时,也发现了青铜器墓葬。著名的长甶盉等青铜器就是出土于这里。长甶盉铭文记载了西周穆王时举行的一次射礼等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长甶盉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几万平方米,发现了夯土基址、房子、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车马坑等遗迹,获取了许多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全面认识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内涵,确立西周遗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础。
丰镐遗址夯土建筑基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在马王村和客省庄之间发现了十余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有一处夯土基址比在周原发掘的凤雏甲组基址面积还要大,总面积达18.2698万平方米。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排水设施。
丰镐遗址发现的排水管道
这一时期,考古队也开始对沣河东岸的镐京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在遗址范围内的官庄村、斗门镇、下泉村砖厂及花楼子发现西周建筑基址10余处,其中花楼子发现的建筑基址规模宏大,错落有致。
丰镐遗址
同时镐京遗址范围内的花园村在修建砖厂时发现了十几座青铜器墓葬,其中有两座青铜器非常丰富,也附带有车马坑。
1992年,在沣西马王村发现了西周陶窑,手工业作坊是城市遗址不可分割的部分。
丰镐遗址车马坑
2015年7月至12月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对西周镐京遗址部分区域斗门街道办事处花园村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9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制作工具,包括一把铜刻刀、一个铜削刀和几件铜锥。填补了镐京遗址没有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制铜作坊空白。
丰镐遗址出土的多友鼎
2018年,在镐京遗址区的斗门街道官庄村和花园村的交界处又发现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由于这座基址是镐京遗址区发现的第十四座,被命名为十四号基址。
镐京遗址区发现的十四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本都分布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郿邬岭上,沣河截断郿邬岭向东北流入渭河。建在河岸高地上的建筑,都是处于风水绝佳的位置。虽然现在还无法断定这些建筑基址是否是镐京的宫殿宗庙基址,但这里肯定是贵族生活区。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展开,答案会慢慢浮出水面。
十四号夯土建筑基址
在镐京遗址十四号建筑基址东边不远处,还有五号建筑基址,这是一座呈“工”字型的大型建筑基址,中间是主殿,旁边是厢房,五号建筑基址的夯土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从夯土面积来说,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建筑。
丰镐夯土建筑基址
从目前发掘的结构来看,五号建筑是先从地面夯筑高台,然后在高台上夯筑墙体,再在墙体上架构梁柱。五号建筑北边是十一号建筑基址,目前还没有发掘。
2019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对镐京遗址十四号建筑基址进行发掘,这座建筑基址的夯土范围达1800平方米以上,经过两年的发掘,基本揭露出了这座建筑的整体结构。
十四号夯土建筑基址
十四号建筑基址距离汉昆明池比较近,当年汉武帝在挖掘昆明池的时候,把镐京遗址西南部分和东南区域的低洼地带扩进了昆明池,对镐京遗址造成了相应的破坏。
在发掘的过程中,发现在西周遗址之上,还有宋、金时期的遗迹,这些对西周遗址造成了相应的破坏。由于西周时期都是土遗迹,墙和地基都是用土夯打的,很容易破坏,也不易保存下来。至于五花土等之类的建筑材料,那是后来才出现的。西周时期还不存在这样的建筑材料。
十四号夯土建筑基址
十四号建筑基址的中间部位目前能看到的基本有八间房,其中中间两座房间较大,宽度在6米左右,边上的基本小一点,宽度在2.45米左右。这个宽度和同时期其他建筑的厢房宽度一样。这里还发现了当年建筑上的板瓦、槽瓦和筒瓦,这种瓦在周原大量发现过,东边五号建筑基址也发现过。
十四号建筑基址东南角还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坑,在坑的北部区域堆积大量的动物头骨,这些头骨基本是牛、羊、猪、鹿。这个坑的发现,为确定十四号建筑基址以及周边几座建筑基址的性质提供了参考。
十四号夯土基址发现的祭祀坑
据文献记载,周天子祭祀社稷、天地、祖先时,最高级别的“太牢”,用的就是牛、羊、猪,这里多了鹿,或许是后来加的,这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太牢”的发现,可以确定的是宗庙遗址是这附近的几座建筑基址中的一座,目前的发掘和研究还在进行中,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些更直接和有力的证据。
宗庙建筑基址的确定,会进一步确定镐京城市中心的位置,进而就能确定都城布局、功能分区等。宗庙作为礼制性建筑,一般都会处于城市的重要位置,而宗庙和宫室不会相距太远。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遗迹和信息会逐步展现出来,丰镐神秘的面纱会慢慢被揭开。
西周早期宫殿复原
丰镐遗址从发掘到现在,一直没有发现城墙遗址,这也成为一部分人质疑丰镐遗址的原因所在,他们总拿《周礼·考工记》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来支持他们质疑的根据。
《周礼·考工记》理想的都城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期,距离西周早期差六百余年,就算西周晚期,也差三百余年。《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国都蓝本只能参照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都城,用来套用西周早期都城建设是不科学的。
丰镐遗址内的井叔墓葬
王陵一般也会处于都邑附近,但是丰镐遗址周边迄今没有发现西周王陵。这也成为质疑丰镐遗址的又一个原因。其实丰镐遗址迄今发现的西周墓葬达千余座,其中不乏带有墓道的大型墓葬,附有陪葬的车马坑以及大量青铜器。这些墓葬主人应该都是京畿内的公卿或候伯等贵族。
据史料记载,文王、武王、周公死后都葬于毕,毕在什么地方,后世众说纷纭,有说是咸阳毕原的,也有认为在宝鸡周原的。按照当时的制度,王陵应该在都城附近。
在今西安西南,镐京遗址的东南,也称毕原。西汉初年的史学家已经注意到毕地与镐京的相对位置。司马迁根据其所见先秦典籍记载并经实地考察,曾明确指出毕在镐京东南杜中。汉唐至今,毕原方位并没有变动。毕原西北连细柳原,距镐京旧址约二三十里。这里原面高平,土厚水深,适宜作早期葬地和陵区。
由于西周施行不封不树的丧葬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变化,陵墓自然难以发现,这些只能等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现了。
对于那些质疑丰镐遗址的人来说,不要急着否认丰镐遗址的合理性,我们再耐心的等一等,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越来越多的证据会逐步呈现出来。历史是有痕迹的,存在的总是存在,不存在的也会被现实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