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过于紧张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更不会产生出高效。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只有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产生感情共鸣,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发生实质性的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感情。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配合教学手段而设计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需要。有效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面对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摒弃了一些教学以外的不必要的东西,对学生而言,目标明确,思维集中,学习效果也非常好。由此,我觉得创设情境是我们上好课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是营造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氛围,其效果应该是贴切、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牵强的。
二、巧设疑难,激发热情
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上课“死气沉沉”,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其实,学生之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不屑一顾,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提问缺乏趣味,学生感到厌倦,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主动举手回答。“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而设置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疑问是唤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真情的有效手段。
三、基于生活,学以致用
余文森教授在论述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时这样写道:“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借助于在生活中认识。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内容相对枯燥,如何让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是一个难点,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呢?我针对农村生活环境的现状,在学习课文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先观察家里附近的小溪、河流的水质、水里的生物、水岸边的情况,再观察附近山岭上草木生长情况和鸟兽生存状况,然后询问长辈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这些环境变化,并作好记录。在交流调查情况时,学生们发现如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借助实践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活动后,当老师在讲授相联系的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能真正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借题发挥,启而有发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情境教学的目的,既然是为了训练语言,发展智力和思维,因此在方法上必须讲究启发性,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故意设置一些“障碍”、顺应学生的思路启发等。
五、有情有趣,耐人寻味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文结合、角色扮演、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出有情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清明上河图》一文虽然对图的介绍很详细,但学生仅仅依靠书上的插图去理解体会“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在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配乐展示了清明上河图的全幅,以直观的形象触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了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有情有趣、耐人寻味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深刻体会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一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不仅要有能吸引人的开头,而且也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课堂起始和结束的情境创设都有为重要。课堂起始,教师必须用饱含情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创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 也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继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1、课始诱情。教师在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用饱含情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创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例如,我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播放了歌曲《恭喜》与精彩的北京春节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顿时提高了,他们对歌词、音乐带来的喜庆,对新鲜、独具特色的北京春节民俗图片,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产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发起了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也受到同样的感染,于是,我们师生同乐同欢的《北京的春节》一课拉开了课堂的序幕。
2、课末续情。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教室,又要带着满心的探究欲望迈出教室。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情境,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内容或急切探究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第二组“民风民俗”中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学生对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藏戏》,在课堂尾声处,我向同学们播放了《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秋风池》等著名、精彩的莆仙戏片段;同时,在配乐中向学生介绍了王少媛这位梅花奖得主不凡的戏剧生涯和辉煌成就。同学们在我的感染下,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的戏剧。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迈向社会语文大课堂,鼓励他们走出文本、走向社会,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访问、查询,了解自己身边乃至世界各地的戏剧或民风民俗。
综上所述,适当的情境创设能激起儿童的情趣,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使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要合理应用教学策略,以不变应万变,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