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动物门—色矛纲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线虫动物门
色矛纲
色矛纲(学名:Chromadorea)之下只有色矛亚纲(学名:Chromadoria)一个分类单元,包括八个目。
1.下属
色矛亚纲(Chromadoria)
薄咽目(Araeolaimida)
色矛目(Chromadorida)
色矛亚目(Chromadorina)
链环目(Desmodorida)
链环亚目(Desmodorina)
带矛目(Desmoscolecida)
带矛亚目(Desmocolecina)
单宫目(Monhysterida)
条线虫亚目(Linhomoeina)
绕线目(Plectida)
小杆目(Rhabditida)
小杆亚目(Rhabditina)
旋尾亚目(Spirurina)
垫刃亚目(Tylenchina)
圆线虫目(Strongylida)
2.薄咽目
薄咽目(学名:Araeolaimida)是色矛纲下的一目。
(1)下属科
微斑线虫总科(Axonolaimoidea)
微斑线虫科(Axonolaimidae)
(2)微斑线虫科
微斑线虫科(学名:Axonolaimidae),也称轴线虫科,是色矛纲的一种线虫,旧属圈旋头孔线虫目(Chromadorida)的大瓣线虫亚目(Monhysterina),今属于薄咽目(Araeolaimida)的微斑线虫总科(Axonolaimoidea)。
3.色矛目
色矛目(学名:Chromadorida)是色矛纲下的一目。
(1)特征
具螺旋形化感器,头感器在极前端,排列成一圈或二圈,口囊内具齿,咽前后端具球形膨大,体表角质层具环状或刻点状装饰。海水、淡水及土壤生活,如色矛虫(Chromadora)。
(2)下属
色矛亚目(Chromadorina)
色矛总科(Chromadoroidea)
色矛科(Chromadoridae)
4.带矛目
带矛目(学名:Desmoscolecida)是色矛纲下的一目。
下属:
带矛亚目(Desmocolecina)
带矛总科(Desmoscolecoidea)
带矛科(Desmoscolecidae)
5.单宫目
单宫目(学名:Monhysterida)为色矛纲的一个目。
下属:
条线虫亚目(Linhomoeina)
管咽线虫总科(Siphonolaimoidea)
条线虫科(Linhomoeidae)
6.圆线虫目
圆线虫目(学名:Strongylida),又名圆线目,是线虫动物门的一个分类单元。本目物种主要寄生马之类的反刍动物和猪之类家畜的消化系统内。重要物种有:广东住血线虫、马肺线虫(Dictyocaulus arnfieldi,气管线虫属)、肺圆线虫、猫十二指肠虫等。
(1)分类学
原为胞管肾纲之下的圆线虫目或小杆目之下的圆线虫亚目,2016年的分类再度提升圆线虫目,改为直接隶属色矛亚纲。
(2)特征
口囊为柱形但无区分,雄性具交合囊,是由两个发达的侧叶及一中叶组成,侧叶中有6条放射肋支持,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小肠内,生活史中幼虫期有自由生活的阶段,例如钩虫。
(3)下属科
螺旋线虫总科(Heligmosomoidea)
螺旋线虫科(Heligmosomidae)
后圆线虫总科(Metastrongyloidea)
住血线虫科(Angiostrongylidae)
后圆线虫科(Metastrongylidae)
原圆线虫科(Protostrongylidae)
圆线虫总科(Strongyloidea)
夏伯特线虫科(Chabertiidae)
圆线虫科(Strongylidae)
毛圆线虫总科(Trichostrongyloidea)
气管线虫科(Dictyocaulidae)
毛圆线虫科(Trichostrongylidae)
(4)住血线虫科(管圆线虫科)
住血线虫科(学名:Angiostrongylidae),也称管圆线虫科,为圆线虫目的一个科。
①住血线虫属
住血线虫属(学名:Angiostrongylus),也称管圆线虫属,为住血线虫科的一个属。
②广东住血线虫
广东住血线虫(学名: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是住血线虫属的一种寄生虫,又称之为广州管圆线虫。因为生活周期中会寄生在老鼠肺部,所以又叫鼠肺虫(英语:Rat lungworm),可引起的病名称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征包括嗜伊红性脑膜脑炎和脑膜炎。旧属后圆线虫科,今属后圆线虫总科的住血线虫科。
a.历史
本物种由中国寄生虫学家陈心陶于1935年首度在广东省的鼠只发现;1945年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由野村和林两人于台南县在一名15岁日本人的脑脊髓液里发现,为首次在人体所发现。他们留意病人曾经吃过未经煮熟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很可能为鼠只所感染。1955年,Mackerass & Sanders确认了这种线虫在鼠只体内的生命周期,并以腹足纲物种作为中间宿主,透过血液、脑部及肺部传染鼠只。 1985年6月27日,台湾知名酱油厂金兰食品董事长锺秋桂一家因生食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 fulica)而感染广东住血线虫,导致锺秋桂夫妇及长子锺德富、母亲锺林腰共四人死亡,次子锺德尚卧床十年后也不治逝世,全家仅当时身在美国的三子锺德亨幸存。
201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度发现这种线虫透过非洲大蜗牛来散播,使人关注这物种肆疟的范围在扩展。
b.形态特征
成虫:虫体呈线状,角皮透明光滑,两端略细。头端钝圆,无明显口囊,肛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虫大小(11~26)mm×(0.21~0.5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交合伞肾形,内具辐肋,2根交合刺呈棕色;雌虫大小(21~45)mm×(0.3~0.7)mm,尾端呈斜锥形。白色的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呈红(或黑褐)白相间结构颇为清晰。阴门开口于肛孔前方。
虫卵:椭圆形,形似“初生鸡蛋”,卵壳薄而透明,新鲜虫卵多为单细胞期,常难以检获。
幼虫:分为5期。第1期幼虫见于终宿主的粪便内,无色透明,体长(0.25~0.29)mmx(0.014~0.018)mm;第2期幼虫较第1期幼虫略为粗大,体表具鞘,体内具折光颗粒;第3期幼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感染阶段,大小(0.462~0.525)mm×(0.022~0.027)mm。体表被覆两层鞘膜。头端稍圆,尾端变尖细,可见排泄孔、肛孔与生殖原基;第4期幼虫虫体雌雄区分明显,大小约为第3期幼虫的2倍,雌虫前端可见双管形子宫,阴道与肛孔位于虫体近末端。雄虫后端膨大,出现交合刺与交合刺囊。第5期幼虫体积较第4期增大。雄虫尾端已形成交合伞,与成虫相似,仅形态略小,其内可见辐肋,交合刺、交合刺囊清晰可见,雌虫阴门明显。
c.分布
管圆线虫几乎遍及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台湾省是本病的流行区,而大陆仅有4例报道。正常情况下,鼠是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末宿主,螺、蜗牛是中间宿主,淡水虾、鱼、蟹等可作为本虫的转续宿主。我国大陆褐云玛瑙螺自然感染率为29.7%和24.76%,福寿螺为65.5%。人因食入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螺类、蜗牛、鱼、虾等获得感染,幼虫在人体的移行过程迄今尚无报道,有的认为与鼠相似,即幼虫在消化道内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经肝、心到肺,发育为成虫。但人类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正常宿主,因此幼虫的移行过程可能受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移行途径、停留部位、组织反应、发育情况各不相同,从理论上讲虫体可到达任何组织脏器。
d.治疗
主要的治疗药物是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和三苯双脒也有很好的杀虫效果。最新的研究表明,杀虫药需联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或抗炎中药,减少死亡虫体崩解而诱发的严重炎症反应。
e.预防
预防主要是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不生食蔬菜、水果,不饮生水。
(5)后圆线虫科
后圆线虫科(学名:Metastrongyloidea)为圆线虫目的一个科。
后圆线虫属(学名:Metastrongylus)为后圆线虫科的一个属。
长刺后圆线虫(学名:Metastrongyluselongatus)是后圆科后圆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
①形态特征
口腔小,口缘围有2个侧唇。每个侧唇又分为3叶,中央的一叶较大,左右两侧叶较小。每叶的基部有1个乳突。食道呈圆柱状,基部稍扩大。神经环位于食道中部。颈乳突小,不对称,在神经环的后缘。排泄孔开口于颈乳突的后方。
②雄虫
体长20—24 mm,最大宽度0.19—0.24 mm。食道长0.48—0.56 mm。交合伞两侧叶发达,背叶退化。两侧肋基部合并,侧腹肋末端稍细,腹肋末端钝圆。侧肋由一主干发出,前侧肋长大,末端膨大形如菌伞状。中侧肋和后侧肋合并,末端膨大。背肋退化。外背肋细小。交合刺细长,呈丝状,有整齐的横纹,长4.0—4.5 mm,宽0.006—0.009 mm。在近端0.099—0.150 mm 处有横纹翼状附属物,远端有1小钩。生殖锥发达呈圆锥形,大小为0.138—0.171 mm×0.049—0.075 mm,无引带。
③雌虫
体长45—48 mm,最大宽度0.28—0.42 mm。体后部距末端0.5 mm处向腹面弯曲。食道长0.60—0.68 mm。尾部细尖,长0.095—0.105 mm,阴门位于肛门稍前方,距尾端0.098—0.106 mm。阴道长2.0—2.6 mm。阴门前有一球状角质唇片覆盖。虫卵椭圆形,有不光滑的厚壳。子宫内卵长径0.046—0.050 mm,幅径0.026—0.032 mm。在猪粪中的虫卵,长径0.125—0.132 mm,幅径0.062—0.066 mm。卵内含有幼虫。
④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猪肺脏支气管中,产出的虫卵借助气管外毛上皮和宿主的咳嗽作用进入口腔,随痰直接排出外界,或由于吞咽进到胃中经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⑤虫卵
成熟的胚胎卵,在适当的环境中可生存很长的时间。在猪粪中可生存6—8个月,牧草中生存8—9个月,在有灌木的牧场中,生存9—13个月,冬季可度过结冰环境,生存5个月以上,在猪舍中生存6—8个月。在60℃经30秒钟死亡,在45℃生存2小时,在-8—-20℃间,生存108天。
(6)夏伯特线虫科
夏伯特线虫科(学名:Chabertiidae)为圆线虫目的一个科。
①夏伯特线虫属
夏伯特线虫属(学名:Chabertia),为夏柏特线虫科的一个属。
羊夏伯特线虫是(学名:ChabertiaRailliet)夏伯特线虫科、夏伯特线虫属寄生虫。
a.形态特征
虫体较大、呈淡黄色。前端略向腹面弯曲。口大,边缘环。
b.生态习性
成虫寄生于宿主的盲肠和大肠内。雌虫产出的卵随宿主粪。
②食道口线虫属
食道口线虫属(学名:Oesophagostomum),也称食道口属,为夏柏特线虫科的一个属。
有齿食道口线虫(学名:Oesophagostomumdentatum)是食道口线虫属寄生虫。
a.形态特征
口囊短。颈沟位于食道口之前部,颈乳突位于食道膨大部。
b.生态习性
成熟雌虫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合适条件下 1 d~2 d 孵出幼虫,发育成自由生活的第1 期幼虫(L1)和第 2 期幼虫(L2),以粪便中营养物质和细菌为食,发育成带鞘的第 3 期感染性幼虫(L3),猪吞食了感染性幼虫而感染。幼虫发育合适的温度是 15 ℃~20 ℃,但研究表明,在低至 10 ℃或高至 25 ℃也能成功发育。感染性幼虫在小肠蜕鞘,后移行至大肠;在大肠里,幼虫侵入肠粘膜导致病变。L3 幼虫在肠粘膜里蜕皮发育至第 4 期幼虫(L4),并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结节,结节中聚集中性粒细胞和酸性粒细胞;6 d~17 d 后,L4幼虫返回肠腔,蜕皮成第 5 期幼虫,最后发育成为成虫。
(7)圆线虫科
圆线虫科(学名:Strongylidae),也称圆线科,为小杆目的一个科。
杯冠线虫属(学名:Cylicostephanus)为圆线虫科的一个属。
微小杯冠线虫(学名:Cylicostephanusminutum)是杯冠线虫属动物。
①形态特征
虫体为本属中最小。口领短,有一宽横沟与虫体分开。亚中乳突很长,突出于口领之外。有内、外两圈叶冠,外叶冠宽,有8片,内叶冠短而细,共16~20片。口囊宽度小于深度,呈柱形。背沟发达,伸至口囊的前1/3处。
②生态习性
直接发育。成虫寄生于马、驴、骡的盲肠、结肠。
(8)毛圆线虫科
毛圆线虫科(学名:Trichostrongylidae),亦简称作毛圆科,是线虫动物门总科的一个科,其物种的表面盖着厚厚的角质层。孵化期14天。
①血矛线虫属
血矛线虫属(学名:Haemonchus)为毛圆线虫科的一个属。
捻转血矛线虫(学名:Haemonchuscontortus),又名扭旋血线虫,是寄生于反刍动物(特别是绵羊)消化道内的一种寄生虫,属毛圆科血矛属。成虫主要寄生在山羊和绵羊的真胃。捻转血矛线虫是一种纤细柔软的线虫,呈毛发状。因吸血呈淡红色,成虫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矛形齿。雄虫长 18 ~ 22 毫米,淡红色,交合伞发达,背叶小不对称交合刺等长,雌虫长 26 ~ 32 毫米.因白色的生殖器官与含血的红色肠管相互环绕,形成红白相间“麻花样”的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俗称“ 麻花虫”,由于寄生于真胃,又称捻转胃虫。阴门开口于虫体的后半部,有一个显著的瓣状阴门盖。虫卵呈短椭圆形。卵长 75 ~ 95 微米,宽 40 ~ 50 微米,卵壳薄、光滑,灰白色或无色,厚度1微米,卵内几乎为胚细胞所充满,但两端常有空隙,胚细胞为 l6 ~ 32 个。
②奥斯特线虫属
奥斯特线虫属(学名:Ostertagia)为毛圆线虫科的一个属。
奥斯特线虫是奥斯特线虫属微生物。虫体中等。长约10~12mm,口囊小,合伞有两个侧叶和一。虫卵在体外适宜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幼虫,被宿主食入后。
③毛圆线虫属
毛圆线虫属(学名:Trichostrongylus)为毛圆线虫科的一个属。
艾氏毛圆线虫是毛圆线虫属微生物。无头泡和颈乳突,口腔不明显。雄虫体长3.38~4.25 mm、宽0.049~0.071 mm。食道长0.67~0.73 mm。交合伞背肋细长,远端分为2支,每支末端分叉。交合刺1对不等长,左交合刺长0.113~0.131 mm;右交合刺长0.086~0.105 mm,远端有1个三角形的突起。引带前部小,后部大,长。直接发育。成虫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牦牛、牛、马、驴的小肠、真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