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个一年赚五六万的,不要试图去揣摩人家一年能赚几百上千万的思维,千万不要。
别说那样的思维你没办法领悟,就算你领悟了那种思维,你也没条件没资源没实力去实践,浪费时间。
记住,想赚钱,不要去看商业书籍
这些东西有用吗,有用,但那是人家已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商业模式,别说你一个打工的要制定什么策略还得经过领导审批、公司预算(即你自己说了不算),就算你是个做生意的,你自己能做得了主,也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理论。
赚钱,实用一点,简单粗暴就行。
我只简单介绍几种普通人,记住是普通人能用得上且非常容易上手的思维,不管你是打工还是自己做生意,绝对受用。
不拿腾讯、阿里、华为这些商业帝国举例,也跟什么任正非、俞敏洪、张一鸣的商业战略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花钱思维
不是叫你往大街上撒钱,做慈善,而是把钱当成工具打通信息渠道,把钱当成杠杆撬动资源。
一哥们卖手机的,入职不久,连着几个月出不了多少单,濒临垫底。
他找到了一个在我们通信行业里面混迹多年的生意人大佬,花钱请他吃了顿饭,求他支招。
这大佬说:“很简单,你现在拿得出手三四千的现金吗,拿得出来的话,我介绍几个你们这行竞争对手的业务和推广给你认识,不用多,两三个就够你吃了,拉来的客户能成交,你这个月的提成全部归他们。”
小伙子咬咬牙:“行”
后面当月的业绩排名,小伙子一跃排到公司前三,季度奖拿到了,这哥们也挺能装孙子的,问起来,就说是去求亲戚朋友帮忙。领导看在眼里。
后面的事情还用说吗,提成拿到了分给那些给他带来客源的伙伴,奖金就自己拿。
业绩完成了,领导高兴了,生意伙伴建立了,商业认知提升了,四赢。
这波骚操作,我也是等到辞职后自己做生意才领悟到。
请注意我上面提到的两次“花钱”过程,第一次花钱是请人吃饭,属于请教高人、获取信息;第二次花钱,是分钱,先投资后赚钱。
这里有人就要说了,我花了钱人家也不一定给我支招,而且就算我把提成给到竞争对手的业务,他也不一定能帮我完成任务。
这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100%有把握的事情,是绝对不赚钱的。
这种花钱,无非两种结果:
1、肉包子打狗了,有去无回
2、利润可能以十倍、二十倍的回报回来。
这不是赌博,第二种赢的概率显然要多得多。想那么多干嘛,干就是了。
二、尽量往你的产业链上游靠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客户:
一种我们称为零售客户,直接使用你的产品;
一种我们称为分销商,中间商赚差价的那种。即买了你的产品再去卖给别人的客户
大部分人做生意和销售,都是从做零售客户起步的。
有的人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开始思考,做这种直接面对顾客的生意,尽管能赚取高额的利润,但是费时间,遇到难缠的顾客可能接连两三天自己生意都不用做。
能不能抽身出来,我做一个统筹管理。
即我原本需要花掉一个上午的时间去营销一个客户,我现在把这个时间交给直接面对客户的零售商,同时把利润的大部分也分给这个零售商。
一个客户我哪怕就赚他10块钱,有10个分销商分别介绍一个客户给我,也比我亲自花一个上午去搞定这一个能给我带来100块利润的客户要强。
关键是这10个分销商以后还会给我带来客户,但是这个我花一上午去谈来的客户,后面未必会成为我的老主顾,这就是区别。
并不是说这种分销思维的建立比直接面对客户营销要高级,也不是赚的钱就比零售商多,而是这种思维有利于你建立更庞大的销售网络。
处在产业链上游的人,对利润和资源分配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且你会发现,真正能赚钱的到最后一般都不需要怎么费脑。
我目前的线下生意,就是70%通过分销渠道获得,30%依然还是我的老主顾给我带来利润。
三、从打猎式思维过渡到种田式思维
打猎式思维的特点是:短期利益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与此同时,你的付出仅仅只能带来一份回报,一锤子买卖,后续你的付出所产生的效益跟你没关系,同时,你在这场游戏里面没有太多话语权。
最后一句什么意思,即你依然在别人给你圈定的范围和规则内做事,别人定什么标准,就得按别人的标准来工作,别人一旦觉得你的作品不符合他们的风格,或者你提的要求太高,你离凉凉也就不远了。
这才是最致命的。很多人也将这种思维称为打工思维。
与之相对的,是种田式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农民伯伯一样播种,施肥、灌溉,等待秋天收获果实。
这种赚钱思维苦逼多了,前期付出几乎没有任何回报,或者投入产出根本不成正比,十分耕耘估计都拿不到一分收获。
尽管每一份付出都没能立刻收到回报,但每一份努力都会记录下来,加入到你的目标大系统里面,随着这个目标大系统里面的其他积累共同推动这个目标的前进。
如果你还在打工上班的,完全可以用种田式思维来经营自己的工作,做技术搞研发的,修炼自己的核心岗位技能,哪怕不是本职范围内的工作,只要对你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的工作,都可以去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