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声音恋综,是「反内卷」式搞网恋吗?

用声音谈一场不见面的恋爱

作者|颜晞

你接受真正的网恋吗?完全不看脸的那种。

你会因为声音对一个人上头吗?线上会议里听到的那种。

跟随声音恋综《我们会见面吗》来做一场实验,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在这档节目里,3位男生和3位女生,他们在相互不认识、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的情况下,在线上仅通过声音认识、交流、约会,并经过几轮的dating后,来选择是否在真实生活中见面。他们的聊天过程最终以播客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用网络会议室就能做一档恋综,听起来有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一方面,恋综离开了画面,「磕糖」需要脑补,节目组仿佛故意要考验听众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这种形式好像「深夜情感电台」的翻板,刻在DNA里的开场白在脑海中响起,让节目「有那味了」。

《我们会见面吗》是在给恋综做「断舍离」,一层一层拨开华丽的包装,和听众们一起探索「最深处的秘密」。

「反内卷」的恋综

在先导节目中,三位主创人员表达了对节目最原始和朴素的期待,就是做一档「反内卷」的恋综。没有光鲜亮丽的环境,没有360度无死角的镜头,嘉宾可以不用打扮,在最舒适的环境参与录制。

而最近热播的韩国恋综《伊甸园》,则是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嘉宾们第一次见面就穿着热辣的泳衣登场,在沙滩玩躲避球进行肢体接触,互相涂抹防晒霜,宿舍也采取了男女混宿的形式,让主持人都直呼「这是可以播的吗」。

图源:豆瓣

总而言之,节目组通过规则设置和剪辑将戏剧性「拉满」,在视觉尺度上不断刺激观众的眼球,各种「脸红心跳」的「名场面」让节目充满了荷尔蒙的气息。节目每次更新都可以冲上热搜,各种「神反转」让观众欲罢不能。

相比之下,《我们会见面吗》完全是用逆向思维来打开恋综。仅仅通过声音来呈现代表节目放弃了对观众进行视觉引导,用「返璞归真」的方式呈现嘉宾约会恋爱的状态。

常见的恋综节目和恋爱交友类APP往往有着相似的思路,就是不断提高恋爱的效率。节目组通过各种机制来「打开」嘉宾,从多个维度展现嘉宾们的特点,男女嘉宾可以快速了解对方。嘉宾「来电」要快,话题出现要快,观众「上头」要快。但《我们会见面吗》主创团坚持认为「谈恋爱是最不需要效率的东西」。

《我们会见面吗》的「反内卷」在于,它打破了这种快节奏的模式,因为仅仅进行声音聊天意味着恋爱必须「慢下来」。

主创们用微信聊天来做比方:我们习惯于在认识之初接受很多信息,就像看文字消息一样一目十行。而声音聊天这种方式就像60秒且没有转文字功能的微信语音,你必须花时间去听。这种方式用外力拉长了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让双方充分享受认识对方的新鲜感。当以往的行为习惯被打破,一些惯性的经验失去了效果,嘉宾也可以在更纯粹的环境中展现自己和做出选择。

主理人随易在《我们为什么要做一档声音恋综?》文章中写道,「我常说的一句比较矫情的话是『耳朵比大脑离心要更近』,意思其实是声音这种方式,会让受众更容易共情、代入,并更加能感受到一些文本、视频或别的方式所体现不出的细节与情绪——播客中的大笑、口癖、环境声、即时反应,甚至是沉默,在这里都是信息量。」

男女嘉宾聊天中的尴尬和沉默并没有被删去,甚至嘉宾「掉线」的片段也被保留了下来,原因是节目组秉持「最大限度地复刻生活场景」的原则,保留这种粗糙的颗粒感和真实感。正是这种「反内卷」「反效率」,让节目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当节目组成为观察员

《我们会见面吗》节目第一季的嘉宾,是主理人随易从七八千人的微信列表里「挖」来的。而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男嘉宾。他坦言,找一个「单身、有恋爱诉求,真诚、人品好、表达能力好、愿意把自身置于一个暴露的场域,接纳听众对自身的讨论,并且相信对声音就能够心动的这个事儿」的男性朋友,非常得不容易。

因为嘉宾都是从自己身边找的,随易在做节目的时候也代入了「月老」的角色。随易也坦言,他抱着「对朋友负责」的心态,在邀请嘉宾的时候也进行了一些筛选。

每次dating过程中,随易就化身「无情的CUE流程机器」,进行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就「消失」,把时间让给男女嘉宾「自由发挥」。没有剧本,没有规定的话题,也没有任务需要完成。随易会在一段时间后暂停对话,让双方选择是否进行第二轮的聊天。随易在「下半场」才会一直在线,向嘉宾抛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我们会见面吗》最终以「正片」+「花絮」+「reaction」的形式来呈现,这种模式并不少见,但是「节目组+观察室」的组合非常新鲜,这代表着拥有上帝视角的主持人会有更丰富的内容提供给听众,带给观众更多「磕糖」的快乐。观众的一些想法和对嘉宾的祝福也会被收录到节目当中。这种及时的reaction帮助节目和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也为主持人们「夹带私货」提供了条件。

主创们的视角也非常丰富,贝拉、小林有制作「泛玄学」播客的经验,星盘、塔罗、mbti等等年轻人关心的元素常常出现在节目中。同时,贝拉还拥有心理分析师的身份,她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解读恋爱问题,例如,她觉得恋爱「上头」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满足了你主观的想象和滤镜,它都来自于你自己构建滤镜和偏见的过程。」

主创们也认为做这档节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一档恋爱节目要让嘉宾舒适,让听众有代入感,还要进行一些表达,是很难进行平衡的。节目播出过半,得到了许多正向的反馈,听众们都肯定了节目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就像是在酒馆听邻桌的相亲男女聊天」。

让主创们苦恼的是,想要进行「表达」,就必须破坏这种「原汁原味」的体验感,增加剧本的痕迹。随易也多次懊悔自己的出现打断了嘉宾刚聊起来的话题,小林也提出了新的设想:如果完全放弃介入嘉宾们聊天的过程,会不会有更加奇妙的节目效果?

当然,节目也有遗憾。第一轮约会中,拥有上帝视角的贝拉就感受到嘉宾们在寻求恋爱的过程中都在重复自己的某套情感模式,很难走出舒适区,但这种感觉很难清晰地传递给观众。主创们希望在之后的节目中找到合适的时机再和观众讨论这个话题。

「网恋类」恋综,靠什么破圈

《我们会见面吗》的本质,是谈一场「不看脸」的恋爱,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网恋。

其实,用不见面的形式来做恋综,《我们会见面吗》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综艺《想见你》聚焦于「网络奔现」,记录嘉宾们从网聊初遇到线下见面的全过程,渲染出多元化的社交样本。而许多高校自制恋综也采用线上录制的方式来呈现,例如《云端恋爱的我们》就是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学校的同学共同制作的。分别位于上海、武汉和北京的三所学校的同学通过腾讯会议连接在一起,收获了一段奇妙的缘分。节目在bilibili平台播出后广受好评,甚至被腾讯云官方「翻牌」,首期节目也收获了7.2万播放量。

《我们会见面吗》的二号男嘉宾夕远用「两个大脑在谈恋爱」来形容这种「网恋」的感觉。

以第二期《一场「在春天游泳」的氛围约会》为例,男嘉宾夕远和女嘉宾鱼熊的约会全程充满了粉红色的泡泡,甚至随易的两次介入都受到了他们的「嫌弃」。他们从兴趣爱好聊到人生经历,玩潜水、做音乐、当外卖员、想买小游艇、喜欢「爱在三部曲」……二人的生活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后采中鱼熊也给予这次约会很高的评价:

「不被打断的话我们可以一直聊下去」「这次约会让我对世界的信心增加了0.5分」。

鱼熊和夕远丰富的人生经历支撑了这段这期节目。嘉宾对对方的好奇和听众对他们的好奇基本保持同一步调,对他们下一次交流的期待逐渐提升。这种期待与好奇心是第一轮约会中的「主旋律」,而随着节目的深入,这种「神秘感」会逐渐降低,需要更深层的情感与思考来弥补这片空白。

这种空白,恰恰也是以往恋综模式所缺失的内容,这不禁令1号期待,在之后的节目中能听见譬如对两性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

《我们会见面吗》的第一季节目仅仅是一个开始,节目组想以此为基础,在更多的城市进行延续。嘉宾选择上,也会跳出「朋友圈」的桎梏,在年龄层等方面也进行拓展。这样的尝试,一方面会为节目带来新鲜的血液,让议题的设置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对节目组的内容把控和统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嘉宾的表达欲,如何平衡嘉宾的想法和节目的调性,这都是主创们在推广路上将遇到的难题。

专注于「做情感」,可以在文化类为主流的播客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吗?《我们会见面吗》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它不仅实现了「1+1>2」传播效果,也为恋综和播客都找到了一种另外的可能。

1号结语

据统计,仅2022年度,国内各平台就将上线13部恋综,充分证明了恋综背后的两性情感话题依然具有无限发展空间。《我们会见面吗》更像是在看脸时代做的一次心动实验,同时也探索播客更多的内容表达形态。

恋综在画面上内卷,播客在话题上内卷,而《我们会见面吗》对于二者而言都是突破性的尝试,发现了声音在传递情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质的情感向声音节目出现。

搜索建议:
热文

 百达翡丽怎样辨别真假?

应邀,谢谢,我是一生华服。最靠谱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百达翡丽的专柜查验。可以到专柜出示手表的发票,百达翡丽的发票是可以全球联保的,请注意,全球联保。即使是在某个...(展开)

热文

 2022中国预制菜十大品牌榜出炉...

近年来,在疫情和“懒宅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预制菜产业迎来发展的红利期。近日,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了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