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原来在这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百年来,位于甘肃敦煌以西的玉门关、阳关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偏爱。在玉门关与阳关附近,汉长城逶迤于戈壁莽野之中。
通过一段视频,看玉门关与汉长城,跟随古诗词一起解密戍边将士的生活日常。
玉门关与汉长城
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其中敦煌郡位于河西四郡的最西端。敦煌郡设有两个重要的关,即玉门关和阳关。一直到唐朝,玉门关和阳关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
汉长城是汉代修筑的庞大的防御体系,玉门关以西5公里是敦煌境内保存较好的一段汉长城。
玉门关是西汉时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之一,也是汉代长城上最重要的支点。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80多公里的小方盘城,发掘出土了“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这里就是汉代的玉门关。
举燔苣,燃积薪
敦煌汉长城没有砖石,2000多年前,人们就地取材,以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等植物枝条为地基,上面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
在玉门关附近的长城沿线,“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这些“墩”就是一座座烽燧。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
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曾经遍布芦苇,把芦苇以横纵交错的方式堆积起来就是“积薪”,用芦苇捆扎成的束叫“苣”。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敦煌现存的“积薪”之多、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这些“积薪”虽算不上珍贵珠宝,但它们在戈壁滩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讲述着千百年前戍卒将士每日伐薪戍守边关的艰苦生活。
此外,玉门关一带遗留下来的汉简也生动记录着当年戍边吏卒们修城筑塞、候望烽火、开渠拓荒、屯垦田作、积薪饲马、编席织鞋的生活。边塞戍务繁杂,人们在日常的书信问候中,都会殷勤相问“塞上苦寒”“善毋恙,甚苦官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道尽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说出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