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简单的工作,做的不简单。
--- 李十玥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将目标和手段分不清楚。
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店铺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有高的销售业绩,那么努力地去接待顾客是目的吗?
答案是:不是。
接待顾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努力接待顾客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更高的成交率,最终有高收入。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目标和手段的这个话题。
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是什么?
管理,是通过团队拿结果,通过结果培养人。
目标和手段,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它界定不清楚或者是混淆。
甚至会导致在做事的过程中变得困惑,做了很多的无效动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到最后也没有拿到好的结果。
为了更好的区分目标和手段,我们举一个更场景化的例子。
店铺每个月都会进行会员邀约,接下来我用会员邀约这项业务动作来进行详细拆解,以此来了解目标和手段的区别是什么。
店铺员工,每个月都会有自己的月度销售指标,也会有各种子目标。
比如当月子目标是邀约会员160人,当她开始邀约时,具体邀约什么类型的会员时会有些盲目,我是邀约生日会员?还是邀约上个月消费的会员?还是邀约三个月以上未消费的会员?
此时这个员工她陷入了困惑,不能清晰地界定邀约什么类型,只能是盲目的邀约,不管是熟悉的老顾客,还是不熟悉的老顾客,先邀约够了160人,只要能够完成领导给定的子目标就好。
等到了月底,这个员工终于完成邀约160人的子目标。
但她自己内心觉得这样的邀约没有意义,虽然邀约达标160人,但并没有给她带来会员的回店,也没有带来会员的回购,她只是完成了个人的一个邀约子目标而已。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这个员工,她不能够很清晰地界定目标和手段,她认为邀约是目标,但实际呢?邀约不是目标,而是手段。
在举例来看看目标和手段的关系,让你更清晰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手段?
为了提升店铺本周业绩,每个员工每天都要做会员邀约,那哪个是目标,哪个是手段呢?
如果说提升店铺本周业绩是目标,每天员工邀约会员是手段,你认同吗?
我们接着延展,请思考提升店铺本周业绩就真的是目标吗?它的背后还有没有目标呢?
它背后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完成本月目标,那完成本月目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目标背后的目标。
从这个层面看,提升本周销售业绩是为了完成本月目标服务的,那它就变成了手段。目标有时候并不是终极目标,它很可能是另外一个目标的手段。
那完成本月目标就是目标了吗?
答案是,不一定。
它可能还有季度目标、年度目标,我们要知道手段是为目标而服务的,小目标都是大目标的手段,手段是实现目标的思考、工具和方法论,目标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可以是不变的,但是手段是可以变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为了更大的目标,就需要对这个事情本身充满灵活性,这就是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
比如,树立权威和调整团队氛围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团队能够完成目标。
比如,管理者考核员工,公司考核员工,这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完成最终的结果和目标。
那么什么是目标呢?
其实就是在邀约之前,这个员工她首先应该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邀约会员?
答案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个人的销售指标,也可能是为了与顾客进行情感链接提升黏性,也有可能是完成老顾客的回购销售额,还可能是针对性提高顾客的个性化服务进而提升转介绍……
我们要知道,只有产生结果的邀约才是有价值的,最终才会带来老顾客的一个重复回购以及转介绍。
综上所述,邀约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但很多时候,我们店铺的员工往往把它当成了目标本身。
你看,界定的不清楚,就会带来这样的一个结果,看似邀约了160个老顾客,完成了当月个人的子目标,但实际呢?
对个人的销售业绩没有任何的拉动,它只是邀约的数量达标了而已。
在比如一个管理者或者是一个店长,她想要营造团队热销的氛围,建立执行环境,以及设定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团队能够完成目标。
只有转换思维,才能看清本质
培养人是拿结果的基础,管理者价值体现。
店铺员工邀约老顾客的这个案例,它不是个例而是真实地存在很多终端店铺的一个普遍现象。
比如有些管理者,她们常常把管理员工当成是目标,常常会为了管而管。
其实这个思维是不正确的,因为管理它不是目标,只是一种手段,管理的真正目标是为了通过别人拿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说你是一个区域经理,那你就要基于区域销售目标的达成,给你管辖的店铺或者是员工进行指标分解,这个指标分解则是你的目标。
那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你的各种策略、业务动作、辅导、激励它们就是你为了实现目标的手段,核心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区域销售目标。
如果你界定不清楚目标和手段,只是将每个月的销售目标分解,然后下发到店铺以及员工个人,而不去考虑如何才能完成,更没有去匹配策略、辅导、激励等手段,那么你的管理则毫无意义。
在拿邀约会员为例。
如果你是想通过邀约让顾客回店,进而产生消费,那么你的邀约只是手段。
因为邀约顾客的真正目标,是为了给顾客提供价值,进而激发、引导顾客为什么要买的问题。
如果你邀约会员,忽略了真正地目标,你就不会在邀约时通过标签管理对顾客进行信息了解,也不会观看顾客近期朋友圈,更不会通过系统了解顾客以往的消费信息,你只是站在个人角度,以销售产品、产生业绩为目的,那么结果一般不会好。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为什么还是会陷入困惑思维?是什么让我们不能清晰的目标和手段?
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教父》,里面有一个金句说的非常好,它说花半秒钟能够看透本质的人,和 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运用直线式思维,也就是思考方式,都是从做什么开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会问为什么?
这种直线式思维方式会导致很多的局限,这个时候建议使用黄金圈法则,也就是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分成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三个层面。
黄金圈法则,是由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核心是对任何事情,从内而外进行提问而不是剥洋葱式的从外而内。
通过首先问为什么,透视事物的本质以及原因,在通过如何做,构建事情解决的逻辑体系,找到实现的渠道通路,最后做什么,构建纷繁复杂的业务枝蔓体系。
对个人来说,也就是首先了解清楚一件事情的缘由与目的,再想行动路线与具体落地执行。
同时,它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是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圈。
Why是最内层,叫做为什么,是做一件事的原因或者目的,属于战略层。
How是中间层,叫做怎么做,是针对这个目的或战略,如何去做好这件事,它属于战术层面。
What是最外层,叫做什么,是最终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这基本是一个事情的表象,属于执行层面的东西。
在职场,很多时候思考问题根本不是从为什么出发,而是从具体的做什么出发,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看透问题的本质,就要去转变思维,从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开始。
查理芒格说,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的思考问题,通过问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当你掌握了这个思维方式,你就不会再为了邀约而去邀约,而是聚焦在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邀约,之后才是怎么做,最后才是邀约后带来的回店和回购。
最后的话
真正激励自己以及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不是做什么,而是你为什么而做。
也就是做事用以终为始的原则,因为只有心中有终,才知道应该怎么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你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 END -
2022,一起在出发,价值共生
▼
①2022年《分享文章的原则》
4个分享层面:
我会不断地分享管理技能、 销售技能
实践案例、以及个人成长 的文章。
4个分享原则:
第一原创,原创内容是从业经历和思考。
第二聚焦,聚焦销售和管理技能的提升。
第三深度,不写没经过深度思考的内容。
第四实践,案例和方法论皆来自于实践。
②2022年《价值文章的推荐》
1个关于店长:
2个关于管理:
3个关于会员:
③2022年《愿我们相互赋能》
如果,你对零售感兴趣,
想和我一起早起、读书、成长的,
想和我一起相互赋能,价值共生的。
可以扫下面二维码添加,
你的备注用心,越有机会通过。
- 我在变好,虽缓慢但很坚定-
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