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餐饮界顶流预制菜,因为一句“猪狗食”论,关注度再次飙升。
“我从来不吃(预制菜),那是猪狗食。”9月14日,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内的这句话,在网友中间引发激烈讨论。
赞成的网友认为,预制菜有大量防腐剂,原材料不新鲜质量差,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经常消费预制菜的网友,则认为预制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不应该被如此贬低。
9月17日,智纲智库工作人员对外回应称,王志纲上述言论系个人发言,是作为一个美食家身份来说自己的感受,不针对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个体。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告诉雷达财经,其实预制菜20年前就出现在国人的生活当中,只不过当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而且以前主要面向B端,没有太多面向C端市场,所以他不赞同王志纲的这个观点。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预制菜消费升温,该赛道吸引了大批资本涌入和上市公司布局。据国联证券引援的数据称,2021年预制菜赛道投融资事件共23起,融资金额约为56亿元。
尽管市场火热,不过当下行业仍存在很多痛点。朱丹蓬指出,目前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可能还不够高,也缺乏统一国家标准规范,解决好这些痛点是预制菜产业实现健康良好发展的条件。
“预制菜如同猪狗食”引争议
风口上的预制菜,因为专家的一句话,再次火了一把。
9月14日晚间,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与俞敏洪、董宇辉一同出现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聊天中王志纲说到,“你们吃的大路货,什么预制菜。你们知道什么是预制菜吗?”
在董宇辉回答是制成的半熟食品后,王志纲称,“那种我从来不吃,那是猪狗食。”随后王志纲还补充道,“要懂得生活,吃就要吃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我从来不吃连锁店。”
此言一出,“专家称预制菜是猪狗食”的词条冲上了热搜,引发了网友热议。雷达财经注意到,上一次被称为“猪食”的,还是关于短视频的争议。
2021年6月,腾讯副总裁、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怒批短视频像猪食。他表示,网络上短视频的不少内容低智低俗化,严重影响用户心智,并称“现在短视频平台的个性推荐实在太强大了,你喜欢‘猪食’看到的就全是‘猪食’。”
虽然智纲智库工作人员回应称,王志纲是作为一个美食家身份来说自己的感受,没有针对性,并强调“他平时确实不吃这类食品”。
然而,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并未就此停止。除了一些预制菜消费者认为被冒犯到,该言论还引发了对预制菜口感和营养价值的讨论。
资料显示,预制菜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分切、搅拌、腌制、调味等)和预烹调(炒、炸、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按照这个定义,预制菜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大类,消费者食用时只需简单加热或烹调就可以上餐桌。
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趋势及商业布局分析报告》调研数据显示,近七成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目的是节省时间,其次是美味可口和体验尝鲜。
尽管方便快捷,但不少网友直言预制菜不好吃,口感普遍太咸。据悉,预制菜偏咸,是考虑到储存配送中保质问题,从而牺牲了口感。
不少媒体报道也指出,有些菜每100克钠含量可达到300毫克以上,甚至到800毫克,严重超出了居民膳食的建议标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按一般食盐中40%的钠含量来算,成年人每天摄入钠的总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
而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一些比较严重的主动脉夹层、脑出血等,都与钠的摄入量有关。
营养方面,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食品安全科普专家王思露称,营养价值方面半成品肯定不如新鲜食品营养密度高,比如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
王思露也表示,预制菜为了延长保质期,会加入较多的食盐;为了口感,加入较多的油和糖。食材中加入的食盐、油、糖的量较多,存在健康威胁。
对此,南京市第一医院营养膳食中心主管营养医师戴春建议,如果经常食用预制菜,应注意一下食物均衡,可以搭配些新鲜的蔬菜或者是水果类。
资本掘金万亿预制菜
疫情之后火起来的预制菜,已然成为风口上的产业。
艾媒咨询上述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万亿。
据报道,预制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净菜配送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进入国内。此后随着好得睐、味知香等半成品菜生产企业成立,预制菜逐渐进入B端放量期。
朱丹蓬告诉雷达财经,预制菜在20年前已经贯穿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但是以前很多的消费者对预制菜没有概念,也不知道高铁、航空餐,其实都是预制菜。
“包括你去吃宴席的时候,东坡肘子、佛跳墙,这些都是预制菜。”朱丹蓬表示。
餐饮外卖兴起后,预制菜在普通消费者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根据光大证券研报,估算外卖中使用料理包的比例高达70%-80%,包括卤肉饭、黄焖鸡、盖浇饭这些大众接受度较高的产品。料理包正是预制菜的一种。
原因在于,预制菜可以解决餐饮行业一直面临的高人工、高房租、高原材料和低利润困境。根据安信证券研究,如果外卖商家不是自己购买食材并烹饪,而是选择预制菜的话,虽然食材成本略有上升,但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等,算下来商家的利润率提升2个百分点。
不止是外卖,很多常见的餐饮品牌也使用预制菜。据国海证券援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国内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配送预制菜至门店制作,其中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眉州东坡、海底捞等企业预制菜使用占比超过80%。
此外,疫情之后,堂食和外卖乏力,预制菜从餐厅后厨走到了消费者面前,成为部分消费者宅家做饭的首选。
而随着预制菜的渗透率提升,资本开始涌入抢食这一潜在的“万亿级”赛道。据国联证券引援的数据称,2021年餐饮行业PE/VC共发生投资事件近300起,其中预制菜赛道投融资事件共23起,融资金额约为56亿元。
与此同时,与预制菜相关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预制菜注册企业1020余家,1-6月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42.7%,总计已有6.6万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
就在近期,格力电器、格兰仕两个家电企业也看上了预制菜这门生意。9月7日,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透露要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9月15日,格兰仕推出全球首创的预制菜微波炉,家用款售价999元。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之际,一些玩家却处境尴尬,准备退出市场。
据多家媒体报道,瑞幸咖啡创始人陆正耀的预制菜创业项目舌尖英雄,在北京、郑州、成都等地关店或处于“休息状态”。部分加盟商处于“销量低、推广力度下降、赔钱”等困境,一天流水仅200元。
7月中旬因“一分钱抢酸菜鱼”刷屏的趣店,在8月末其抖音的直播间已停摆。随后公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05亿元、同比下滑74.4%,净亏损6130万元。
趣店解释称,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与预制菜相关的营销费用增加。与此同时,趣店表示,在评估当前的市场状况后,公司计划削减预制菜项目上的投入,将进行裁员、同供应商终止合作、清库存等一系列措施。
另外,媒体发现主打C端预制菜的贾国龙功夫菜,首家体验店也于近日被叫停。
尚有诸多痛点待解决
上述案例表明,眼下预制菜市场虽然火热,然而要顺利吞下这口“菜”并不容易。
从发展情况来看,尽管目前预制菜在B端占据绝对规模,但在业内看来,预制菜在C端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C端是未来最大的增量市场。
朱丹蓬指出,中国预制菜发展的必经之路应是“B端、C端两条腿走路”,B端可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品牌效应则需通过C端打造。
但是,目前业内的共识是,C端消费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较大,标准化的预制菜很难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口味。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22年,47.5%的中国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还原度低,食品体验不及预期。
朱丹蓬也表示,目前大多数预制菜“肉多菜少”,钠含量普遍过高,可能影响营养水平。近年来随着整个外卖以及疫情的反复让预制菜成为刚需,但消费端目前是被动式的接受。
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提升产品的口味还原度和新鲜度,预制菜难以从B端走向C端,第三方机构预测的万亿市场或将不存在。近期栽了跟头的趣店和舌尖英雄,布局的正是预制菜C端市场。
同时,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要求限制了单个企业产品配送半径。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估计,在预制菜C端市场,平均下来物流成本甚至可达3成。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偏好预制菜保质期在7天内、1个月以内和一年以上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5.9%、27.5%和1.3%。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短保预制菜偏好的提升,进一步增加了预制菜冷藏、仓储和跨区域配送成本。
除了上述痛点之外,在“烧钱”式打法逐渐被淘汰的当下,预制菜还需要考虑盈利问题。尤其是对于面向C端的线下门店而言,选址、客户群、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等,都是需要考量的核心因素。
注:本文是雷达Finance(ID:leizhuba)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