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这个职业来考量,康熙是敬业的,有成就的。在皇帝这个群体里没有完人,后世对他们都是褒贬有加,有些争论甚至延伸到当下。虽然康熙的争论也不少,但综合来说算个“好皇帝”是够格的。
清除鳌拜集团后,康熙皇帝将统治权收归己有,开始对于清初的落后制度多所矫正。
在清代诸帝中,从玄烨开始自幼研读儒家经典亲政后颁行《圣谕十六条》,主要内容为“敦孝悌以重人伦”、“尚节俭以惜财”、“隆学校以端士习”、“讲法律以儆愚顽”。
玄烨基本采取适合汉族地区的统治政策,首先废止了圈地、投充等扰民苛政;通过开设“博学鸿儒”科,组织纂修明史,多方延揽汉族文士,使民族矛盾大为缓和。
为了复兴残破的经济,他汲取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制定“与民休息”的施政方针,认为“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于是招集流民,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整顿赋役,减免课税,减轻农民负担;组织大修黄河,六次南巡,亲阅河工。玄烨的这些努力,为重振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玄烨在位61年,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康熙十二年(1673)以后,历时八载,运筹指挥,调动满汉将士,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大规模叛乱。康熙二十二(1683)年遣水师收服台湾,设府置县。
为了抵御沙俄入侵者的步步侵逼,玄烨于奉天将军(盛京将军)之外,相继设立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瑷珲将军(黑龙江将军),分兵驻防。指挥收复雅克萨的两次战役,迫使沙俄政府议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东北边疆在以后百余年保持了相对稳定。
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玄烨三次率八旗兵亲征塞外,大败南犯的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康熙三十六年春,玄烨率师行至宁夏,在给皇太子胤礽的信里写道:“朕到宁夏已将近十日,每日议筹兵马钱粮,毫无闲暇。途中晨披雾露,日冒尘砂,嘴懒得说话,手为缰鞭磨起趼,来此数千里外,亦为此一余孽噶尔丹也。朕若此时在京城,晨赏百花,日坐树荫下,听鸟啼鸣,歇暑纳凉,以求安逸。此非朕所不乐者,惟欲成大丈夫之志也。”噶尔丹是准噶尔部首领,在清军的穷追下途穷道尽,仰药自杀。玄烨战胜噶尔丹,固然是因为他拥有比噶尔丹雄厚的中原地区人力物力支援,也由于他本人一统江山的抱负和决策上的果断。战后,漠北喀尔喀蒙古全部内属,由清政府按盟旗制度加以管理。同时,加强了对青海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以及西藏的控制。几十年后,玄烨的孙子乾隆帝进军伊犁,把天山南北广大地区都收入版图,最终完成统一边疆大业。玄烨不愧是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玄烨作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二代君主,“虽曰守成,实同开创。”他为政宽缓,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在位期间初步奠定了清朝繁荣兴盛的基础。